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厂家炒家“合谋”推高茅台酒价 营造“供不应求”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30/2010 13:20:52   来源:新华网

  ●经销商囤酒不放,营造“供不应求”氛围,以期在节日期间大捞一笔

  ●职业炒家上半年囤货,待下半年销售旺季期间高价出售,赚取利润

  ●粮食价格上涨,给酒类生产带来压力,后者价格随之上涨

  7月份以来,以茅台为代表的部分名酒终端价格不断上涨,目前,500毫升的53度飞天茅台价格已在千元左右“徘徊”,创下今年新高。相比往年,今年的涨价不仅来得早,而且幅度更大。记者经过走访调查发现,厂家“控量”与炒家“囤货”无意之间联手助推了茅台价格的提前领涨。

  价格“狂飙突进”

  上周六,记者来到位于上海浦东五莲路上的万家超市烟酒专柜,营业员方先生告诉记者,7月份时,52度飞天茅台才836元,现在已经涨到888元。半个月前,38度飞天茅台每瓶只要466元,现在已经涨到538元。此外,53度飞天茅台的价格基本上一直在涨,幅度不小。“年前760元左右,今年以来价格一直往上走,我这边卖980元一瓶,已经算便宜的了。”方先生说,从目前情况来看,中秋节前,市面上的茅台酒价格还要涨,大部分可能会上千元。

  记者在上海浦东张杨北路的文峰千家惠大卖场白酒货柜看到,一位工作人员正不厌其烦地给一名顾客解释:53度飞天茅台已经断货一段时间了,断货前的价格就已涨到900元左右,目前只有低度茅台酒,顾客可以选择五粮液或者剑南春。

  “今年以来,茅台酒几乎过两个月就要大涨一次,每次都能涨5%以上,8月份以来涨幅更大,达到了8%左右。商家每次进货时,货源都很紧张,有钱还不一定能拿到货。”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很多经销商存货都不多,批发价一涨,零售价自然水涨船高。此外,大多数经销商都要准备为秋季备货,而中秋、国庆等节日也即将到来,白酒的需求量更大。

  人为囤货炒高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高端白酒市场,厂家控制货源是调控价格的一个手段。今年年初,茅台厂家在宣布提升出厂价格后,出台了“限价令”,规定53度飞天茅台的零售终端价格不得超过730元,然而,现在茅台酒的价格一再攀升也让茅台的限价有名无实。

  记者注意到,往年中秋、国庆临近时,白酒市场都会出现一轮涨价潮。一位市场人士向记者透露:下个月白酒销售将进入旺季,一些经销商节前囤酒不放,营造“供不应求”的氛围,以期在节日期间大捞一笔。走访中,上海多家茅台酒零售商纷纷表示,白酒涨价的真正元凶是“缺货”,供不应求必然导致价格上涨。

  东方艾威农业咨询公司行业分析师高冉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端白酒从来不怕没有市场,涨价越起劲,买的人越多。相对来说,低端白酒承受能力差些,涨价可能就会卖不动。“高端白酒正是通过这种‘控量涨价’的手法,让白酒越涨越受欢迎,以致年年提价。”

  “此外,炒家也对这股涨价潮起到煽风点火的作用。”高冉认为,近年来,由于茅台酒的终端价一直处于上涨通道,在某些人眼里,茅台已经具备一定的投资属性。“囤茅台好过炒楼”、“买茅台股票不如买茅台”,一些职业炒家自然不放过这次机会,他们上半年囤货,待下半年销售旺季期间高价出售,赚取利润。

  那么,既然货源紧缺,厂家为什么不加大产量呢?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除了厂家控货、炒家经销商囤酒外,粮食价格上涨,给以粮食为原料的酒类生产带来压力,价格随之上涨。

  中档酒反得益

  近几年,白酒价格就没停止过上涨的脚步,茅台每年平均涨幅达10%左右。虽然去年国家实行的“醉驾令”对整个酒类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高端白酒的销售“毫发无损”,其势头有增无减。

  此次“带头大哥”茅台一涨,其他品牌也有意跟涨。有消息称,剑南春于8月18日起每瓶提价约20元,泸州老窖也将对国窖1573进行控货,随后将提升零售价。而糖酒快讯7月份的价格监测数据显示,五粮液、茅台、水井坊、剑南春、泸州老窖等部分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平均价格都有一定的上涨。

  分析师指出,茅台涨价后,作为价格“跟随者”的五粮液等不希望与茅台拉开距离,更不愿意脱离高端白酒的品牌队伍。

  “白酒行业都是你涨我也涨,喜欢跟风,这跟行业的消费习惯有关,很多市民买酒看重品牌和身价,觉得越贵越有价值,以致白酒厂家和经销商频频涨价。”高冉说。

  亦有专家认为,因为产销量有限,即使茅台酒提价,茅台厂本身可能并不是最大的赢家,真正的受益者是中档酒。“比如,在300元至400元的中档酒和700元的茅台间,消费者多半倾向选茅台,但如果茅台涨到1000元以上,中档酒的性价比优势就逐渐出来了。此时中档酒可以跟涨,更重要的是可以在销售上放量,这样对业绩有很大的提振作用。” 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