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为进一步彻底清查“三聚氰胺”问题乳粉,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办在全国组织开展了问题乳品集中清查专项行动,对所有乳品和含乳食品生产企业进行排查。截至8月20日,又先后查办了河北承德、山西阳泉市、山西太谷县、天津等地问题奶粉案,共发现涉案问题乳粉103.44吨。(8月21日《新京报》)
2008年,以三鹿奶粉为主的数家含有三聚氰胺的中国奶粉让成千上万名孩子受到泌尿系统疾患,也最终使得中国知名奶粉企业三鹿走向灭亡。为此,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很大力气,多个部门联手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彻查并销毁”含有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一时间三聚氰胺毒奶粉成为“过街老鼠”,市场上的三聚氰胺毒奶粉迅速消失。公众曾天真的认为,三聚氰胺毒奶粉从此要绝迹了。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2008年未销毁的三聚氰胺奶粉重现市场,被用作乳品原料,从2009年底到今年元月份,相关部门就在上海、陕西、山东、辽宁、河北等多个地方查处多起乳品三聚氰胺超标案。这算得上是继三聚氰胺奶粉在2008年底前消失后的的“第二聚”。在此情况下,2010年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视频会议曾明确要求,“要采取坚决果断措施,主动出击,彻底清查食品安全突出隐患。”其中不乏有“狠抓彻查任务落实,不留死角”、“加大追查力度,严肃追究责任”、“坚决依法依纪追究负有领导或监管责任人员的责任”等看似威慑性极强的字句。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三聚氰胺又在此后出现“第三聚”,国家相关部门8月20日查到的河北承德、山西阳泉市、山西太谷县、天津等地问题奶粉案就是代表。但对于部门监管责任人的处理上却非常罕见。曾在今年4月份以后生产出上百吨三聚氰胺严重超标的“东垣牌全脂淡乳粉”责任事件,我们只看到生产厂家厂长、副厂长、车间主任及问题奶粉原料供应商等责任人被批准逮捕。而对河北承德、山西阳泉市、山西太谷县、天津等共查处上百吨问题奶粉的案件,目前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也是“41名犯罪嫌疑人”,同样没有看到监管部门负责人被追责的情况,尽管有“河北、青海等地的监察机关正调查当地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履职情况”,但其背后的调查是否公允,能否真正依法惩处相关责任人,依然不得而知。
这一令人担忧的情况是有根据的:震惊全国、影响深远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案发生后,不少被问责的责任官员,不是迅速官复原职,就是异地为官。如此“问责制”,才是三聚氰胺“三聚”的最重要原因。如三聚氰胺严重超标的“东垣牌全脂淡乳粉”,且不说生产厂家如何冲破重重监管生产出上百吨毒奶粉,就是所销售之地的江苏、江西、浙江、湖南、河南、辽宁、上海等地,相关监管部门如果真的能够“彻底清查”、“不留死角”等监管之责,决不会使有毒的“东垣牌全脂淡乳粉”蔓延到如此多的省份的。显然,三聚氰胺奶粉再一次“死灰复燃”,显然是相关部门的监管之失。
据了解,近段时间查出的三聚氰胺奶粉“第三聚”,据初步分析其原料主要都是2008年未销毁的三聚氰胺奶粉加工而成,因为这种三聚氰胺超标的问题奶粉,事隔两年,很快就要失去所有的营养效力了,此前藏匿此种奶粉的生产厂家于是急于脱手,由于价格特别便宜,便为部分不守法的奶粉加工企业所青睐。而当时之所以在全国“严厉清查”之下依然有问题奶粉被隐匿,主要在于问题奶粉生产企业因财务压力及赔偿机制不顺畅。由于当时奶粉企业销毁问题奶粉就意味着企业或者经销商的钱打水漂了。因为一些厂家或经销商便悄悄隐匿了这样的奶粉。已经倒闭的三鹿集团至今还欠有不少经销商的相关费用及提供奶源的供货商的原料费用二三亿元,实力雄厚的蒙牛等大型奶制品加工企业当年应给予经销商的退货款,很多仍没有退还,中小型奶粉生产企业更是如此。
但即便是这样的原因,也依然是监管部门的责任:没有严格依当时规定全部清查问题奶粉(在有难度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措施鼓励奶粉企业主动交出问题奶粉;或明确规定以后那个地区发现有问题奶粉,就要严肃追究当事人及监管部门的责任),为此后的三聚氰胺超标奶粉的重出江湖埋下了伏笔。退一步说,即使这一步没有做好,那只要监管部门依然能够负责任地严格监管,每批次都严格检测和跟踪检测,一旦第一时间查出就要严格罚款和严肃追究刑责,那么,就会彻底让生产厂家对掺加三聚氰胺超标奶粉“死心”,但实际问题是,“个别地方集中彻查销毁问题乳粉工作还没有真正落实、日常监管措施还不到位”,如此情况,不仅导致了三聚氰胺超标奶粉“第三聚”,而且这种运动式、一阵风及不严格的监管现象,还极有可能导致“第四聚”、“第五聚”……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