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中药全产业链升级一触即发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18/2010 15:10:00   来源:食品商务网

  上游药材涨价的影响已经传导至下游的生产企业,令后者压力倍增。《医药经济报》记者从日前陆续披露的上市公司中报里,明显地读出了相关上市公司对药材涨价表现出的担忧。

  已经披露中报的康缘药业称,报告期内因为三七、金银花等部分原药材价格上涨,造成母公司毛利率下降2.12个百分点;其中以热毒宁注射液为主导品种的注射液剂型毛利率下降了12.76 个百分点。

  华润三九的中报显示,中药材价格整体涨幅超过20%,白糖价格涨幅也超过30%,部分原材料及辅料价格上涨较快,使OTC、中药配方颗粒业务毛利率水平有所下降,“公司成本费用控制面临很大压力”。

  受CPI上涨、自然灾害、需求增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药材及辅料价格高位运行的态势仍将持续,这会直接影响整个中药产业链,或将成为触发整个中药产业链变革及升级的导火索。

  生产企业面临洗牌

  去年以来,药材价格震荡走高,除了游资炒作因素之外,其内在原因正是价格向价值的回归。

  行业资深人士傅青主分析认为,在整个中药工业产值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家种药材屡屡药贱伤农,野生资源逐步枯竭,导致了供求矛盾。同时,药材的劳动力及资源价值,特别是野生药材的资源成本没有在价格上有所体现,价格严重偏离药材本身的价值。这种代偿性行情以及劳动力资源成本的合理回归,再加上突发性行情加剧了阶段性供需矛盾,成为药材高位运行的内在原因。

  “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也对同样具有农副产品性质的药材的涨价有明显的增递作用。”湖南千金养生坊健康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单蔡翔认为,总体来说,刚性成本的上升是药材涨价的推手,而这一番结构性、趋势性的涨价或将在下半年有所回调,但不会改变长期上扬的趋势。

  此外,流动性过剩的因素也在药材行业产生影响,并进而体现为资产价格的上涨,这也意味着,药材的价格很难回归到当初的“底位”。

  由于中成药多为普药,加上政策对药价限制的因素,以及药厂之间的激烈竞争,很难使药材的涨价转化为中成药价格的上涨,多数企业不得不通过内部消化的方式来化解成本压力。本报于6月份发起的中药材涨价问卷调查显示,有20%左右的企业表示通过做长单的方式化解短时间内涨价的压力,超过37%的企业选择今后自建种植基地来规避价格大幅上涨对生产的影响。

  中药生产企业因此将面临整合。

  “生产企业需要通过加强管理,降低内部成本,提高效率,提高费用投入产出比等来提升内功,提高企业竞争力。”单蔡翔认为,那些管理不善、规模较小、竞争力弱的企业将面临一场淘汰赛。

  药材种植模式嬗变

  近年来,在市场及政策的多重因素影响下,中药的研发、生产逐步迈上新台阶。但是位居上游的种植及流通环节依然处于粗放、传统的状态,已经无法与中药生产的现代化需求相匹配。

  “在种植环节上,药价高的时候药农盲目增种,价格跌下来盲目减产,没有信息指导。”傅青主透露,药材流通层级的数量多的可达20余个,少的也有七八个。

  价格的波动以及现代流通体系的缺失,使不少企业开始重视对资源的战略储备。白云山和黄、天士力、云南白药等纷纷投入资金,用于建设重点品种的GAP种植基地,或者与一些药材产地签订统种统购协议,以避免药材价格剧烈波动对生产的影响。据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江云透露,为了保证药材来源和质量稳定,新荷花也正在建立附子、半夏、川贝的GAP基地。

  有业内人士认为,价格的上涨加大了企业对药材储备的重视程度,表现为建设GAP基地或发展订单式药材种植模式,这在无形中改变了药材种植的传统模式。同时,也促使更多企业跨过流通环节直接寻找最上游供应商。

  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药材种植模式已经走到了升级的边缘。

  流通模式显现集约化

  “药材的种植会逐渐显现出产地集中化、规模化的趋势,特别是一些重点品种。”单蔡翔介绍说,药材的品种大概有两三千种,大宗药材有几百种,这其中,生产企业通过不同形式涉及到种植环节的品种大概只有几十种,但这会改变现有的流通格局。

  江云也认同药材的流通有集约化的趋势。他认为,通过药材集贸市场进行的大宗药材的采购与交易在下降,集贸市场的交易量在萎缩,产地交易、通过药材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以及大的药材集团经营的比例在增加,集约化是发展内在的趋势。

  “将来的发展可能是从有形到无形,发展到电子商务。”江云表示。

  实际上,药材的电子商务趋势已经初露端倪。全国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上半年已经在成都落地,傅青主认为这将有利于构建中药材现代信息、物流体系,减少中间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