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每月数亿毒餐具流入市场 “佛塑股份”难辞其咎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12/2010 11:39:00   来源:-

  用由洋垃圾制成的塑料颗粒做成餐盒并在市场大量销售,广东知名上市公司佛塑股份突然身陷“垃圾门”。

  8月10日晚间,央视经济频道曝出佛塑股份下属鸿基分公司违规用廉价再生塑料颗粒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且每月产量高达1千吨,约2亿个“毒餐盒”流入市场。昨日(8月11日)晚间,佛塑股份发布公告称,涉及到的子公司车间相关设备和产品已经被佛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查封。此外,公司将立即终止一次性发泡餐具的生产经营,并就此事向社会公众致歉。

  每月数亿个“毒餐具”入市

  8月10日晚间,央视经济频道《消费主张》栏目以《垃圾如何变餐具》为题,报道了部分企业用从欧洲等地进口的废旧塑料,加工成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并以每月数亿个的数量流入市场。其中,涉及佛塑股份下属鸿基分公司。

  根据央视报道,鸿基分公司采购进出口部的陈跃文承认,公司大部分用于内销的发泡餐具,都是拿那些进口回来的垃圾做的。他甚至表示,一般出口餐具添加的废料都不大,而内销没人管,好糊弄,卖得出去就行。

  《食品用塑料制品及原材料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凡加工塑料食具、容器、食品包装材料,不得使用回收塑料。”

  据了解,央视记者在鸿基某厂房暗访时看到了废旧塑料颗粒,并发现了再生塑料添加比例配方卡。

  昨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事件致电佛塑股份,公司内部人士称,已经获知央视的报道,但无法就此评论,一切以公司公告为准。

  佛塑股份致歉

  昨日晚间,佛塑股份发布公告称,子公司用垃圾做餐盒报道属实,涉案的佛山鸿华聚酯切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华公司)餐具车间相关设备和产品已被佛山市质监局查封。

  据悉,2007年,佛塑股份出资收购佛山市华洋实业公司持有的鸿华公司股份,并取得控股权。目前鸿华公司注册资金为210万美元,该公司是由佛山塑料持股70%、由鸿基分公司管理的中外合作企业。

  记者发现,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威控(塑胶)有限公司(以下称顺德威控)是为鸿华公司提供再生塑料颗粒原料的上游公司。据央视报道,顺德威控公司使用从欧洲进口的洋垃圾制造废料颗粒,这些洋垃圾通常是废弃的一次性杯子等日常用品。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顺德威控公司法定代表人林先生,林先生否认与鸿华公司有任何业务往来。

  公告显示,鸿华公司的发泡制品(包括一次性餐具和包装用片材)今年1~6月总产量为2539吨,其中涉嫌违规产品1667吨;今年1~6月营业收入共为3495万元,其中涉嫌违规产品营业收入2101万元,涉嫌违规产品营业收入仅占本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2%。

  公司表示,事发后当即对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各项业务进行了全面排查,结果表明,其他产品均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生产经营,没有发现其他违法违规行为。公司董事会感谢社会各界和媒体的监督,并就此事件向社会公众致歉。

  佛塑股份还称,该公司责成鸿华公司立即终止全部一次性发泡餐具的生产经营,全力追回已发出的问题产品予以销毁。并立即成立事件调查处理专责小组,彻查事件,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次性餐具背后的利益

  据了解,作为塑料餐盒原料的纯聚苯乙烯颗粒价格是每吨1万元左右,而再生塑料颗粒的每吨只有6000元左右,价格几乎只有前者的一半。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环保专家董金狮也证实了这一说法,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些废旧塑料大多来自德国和日本,采用这种塑料能为企业节省将近一半的原材料成本。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部分厂家为了节省成本,获得更多利益,往往会采用价格低廉的废旧塑料同纯原料聚苯乙烯搭配使用。甚至有部分企业直接采用废旧塑料进行餐盒制作。
 1990年卫生部颁布的 《食品用塑料制品及原材料卫生管理办法》规定,凡加工塑料食具、容器、食品包装材料,不得使用回收塑料。1999年,国家经贸委下发6号令,明确要求淘汰发泡餐盒。2005年,国家发改委下发40号令,再次要求淘汰发泡餐盒。然而,在巨大的利益的趋势下,发泡餐盒屡禁不止。

  8月3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公布了 “北京海淀区部分餐馆中一次性餐具质量调查结果”,在20家饭店中完全使用质量合格餐盒的只有3家,疑似不合格率达到85%。


  董金狮表示,政策没有落到实处,执行力度不够也是发泡餐盒泛滥的一个原因。而替代品的推广力度太小,替代品企业在发泡餐盒的冲击下没有生产的积极性也从另一方面为发泡餐具提供了空间。此外,使用这样的废旧塑料制成的餐具对身体危害极大,中餐高温、多油等特点加剧了有毒物质向身体渗透的力度。他认为,消费者在注意食品安全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对食品包装安全的关注,损害了消费者自己的利益。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16时45分报道,一个是“东来顺”,一个是“老边饺子”。今天(10日),这两家老字号被同时告上了法庭,一家是做饺子的,一家是涮羊肉的,却成了同一个案件的被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恐怕就是东来顺创始人丁德山和“老边饺子”创始人边福这二位河北老乡也一定很想弄个明白!

  这起案件今天下午在海淀法院刚刚审理结束。“老边饺子”和“东来顺”两家老字号餐馆因涉嫌使用劣质一次性餐盒遭到消费者的起诉。中国之声记者陈俊杰和实习记者付玉婷旁听了庭审,马上连线陈俊杰,了解详细情况。

  主持人:两家知名老字号为什么会同时遭到起诉?

  记者:两家老字号遭到起诉是因为它们涉嫌使用不合格的一次性塑料,这些餐盒被认为是国家禁止使用的,对人体有危害的。

  2010年3月3日,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的员工在位于北京金源时代购物中心的老边饺子馆和东来顺金源饭庄用餐,并从两家饭店购买到了疑似劣质一次性餐盒。

  经过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进行卫生性能检测,结果显示老边饺子馆所使用的餐盒乙酸和正己烷蒸发残渣检测含量每升分别达到4540毫克和729毫克,分别超过规定限值153倍和23倍;东来顺饭庄使用的“ZS-104”餐盒乙酸和正己烷蒸发残渣检测含量每升分别达到3980毫克和704毫克,分别超过规定限值132倍和22倍。国家规定这两种物质在餐盒中每升的含量不能超过30毫克,很明显两家老字号企业使用的餐盒远远超标了。

  凯发环保中心一直致力于环保和食品安全的推进工作,这次就餐也是它们联合公证部门、律师和媒体的一次取证。取到这些证据后,它们将两家老字号起诉到了法院,要求赔偿6000多元。

  主持人:使用这些餐盒有什么危害吗?

  记者:乙酸大家都知道,是一种有机化合物,被公认为食醋内酸味及刺激性气味的来源。在家庭中,乙酸稀溶液常被用作除垢剂。对鼻、喉和呼吸道有刺激性作用。乙酸蒸发残渣超标说明被检测物中添加了碳酸钙、滑石粉等物质。

  正己烷是什么?正己烷也是一种化学合成物质,对人体神经系统有负作用,重者会导致死亡。正己烷蒸发残渣超标则说明,餐盒使用原料添加的石蜡中多环芳烃致癌物含量超标。

  据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介绍,上述物质会对人的血液系统,比如肝脏,并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有很大影响。而且碳酸钙和滑石粉,大家都知道,它是矿物质,它遇酸以后,容易溶解到菜里边去。人吃进去时间长了,会造成胆结石、肾结石,甚至便秘这些疾病。那么石蜡就更可怕了,这个物质时间长了,对人体有致癌作用,尤其对于受孕的女性来说,长期接触这种物质,易使胎儿出现畸形、智力障碍等无法挽救的疾病。

  所以一个小小的餐盒,实际上成了一个微型的毒品加工厂了,长期使用不合格的餐盒,就像慢性吸毒一样。

  主持人:我们很关心老边饺子和东来顺两家老字号在法庭上是怎么回应的?他们承认使用了不合格的餐盒吗?

  记者:两家老字号的代理人都是博圣律师事务所的白小勇律师,他代表两家企业表示不承认使用了不合格的一次性餐盒。

  白小勇说,首先原告不能证明被检测的餐盒就是从自己餐厅取得的,不排除原告在检测时更换了餐盒。另外,餐盒是无偿赠与的,不是卖给原告的,根据法律规定,自己没有故意,所以不应该承担责任。

  自己是销售食品的企业,不是卖餐盒的,关于餐盒等餐具的安全参数不是自己的注意义务,自己已经做到普通善意人注意义务了。因此被告不同意赔偿。

  这起案件没有当庭宣判。

  当董金狮委托的律师前往法院立案时,法官看了诉状后吓了一跳,“我们每天都在用这样的饭盒吃饭,从来没想过会有问题,这案子一定要赶快给他立上。”


  他们所说的饭盒,正是我们日常所熟悉的一次性白色塑料餐盒。2010年3月中旬,董金狮所在的民间环保机构在北京两家著名的饭店“老边饺子”和“东来顺涮羊肉”消费、打包之后,将餐盒送往一家专业的检验机构检测。

  检测结果触目惊心:两家饭店使用的餐盒虽然生产厂家不同,但检测结果显示,它们的正己烷蒸发残渣均超过国家标准20倍,而乙酸蒸发残渣则超标了近150倍。这意味着,如果长时间用这种餐盒盛放含有油和醋的食物,人们将会“吃掉1/3的餐盒”。

  “平常,人们总是会关注食品本身的安全状况,却很少留意食品的包装。”董金狮说。日前,他将这两家饭店告上了法庭。他在接受采访时还指出,不仅是一次性餐盒,我们平常使用的纸杯、塑料杯和矿泉水瓶都可能隐藏着致病风险。

  这位食品包装与环保领域的专家,已经与这些“隐形毒药”斗争了10年。对于那些人们接触频繁的劣质食品包装,董金狮评价说,它们造成的危害不亚于吸毒。

  被“吃掉”的隐形毒药

  要了解“吃掉1/3的餐盒”有多可怕,首先要知道那些溶解在食物中被我们吃下去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科学检测能够帮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在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对餐盒进行的检测中,工作人员将餐盒的样品放入正己烷和乙酸溶液浸泡一段时间后取出,对溶液进行蒸发处理,并称取剩余残渣的重量,从而确定餐盒中有多少物质可能溶解在食物里。其中,正己烷模拟的是食用油,而乙酸模拟的则是醋,这都是日常打包食品中常常会出现的成分。

  在理想的状态里,一次性餐盒应当由高纯度的聚丙烯塑料制成。这是一种像大米一样半透明的圆形颗粒,柔韧度高,能耐高温,浸泡在正己烷和乙酸溶液中,也不会发生化学反应。但在实际生产中,人们会在纯净的聚丙烯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碳酸钙和滑石粉,作为主料之外的“填充料”。

  在自然界中,碳酸钙最常见的状态是“石头”,而在工厂生产的原料中,因为纯度变高,它的外形变成像小粉笔一样细细短短的白色固体。也正是因为它们的加入,有些一次性餐盒的颜色由透明变成了白色。

  按照国家规定,填充料在原料中所占的比例不能超过20%。但事实是,有的厂家原料中碳酸钙的比例超过一半,有的“甚至会超过80%”。

  不过,只用这些像粉笔一样的粉末,无法造出柔韧防水的餐盒。因此,在原料中,工人们还需要加入石蜡和工业废塑料作为补充。其中,石蜡是白色像蜡烛一样的固体块,工业废塑料是咖啡色的小颗粒,稍微靠近,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

  这些工业废塑料的来源,可能是工厂生产的边角料、回收的旧塑料,甚至还有可能是医疗垃圾。它们被混合在一起,熔化后挤成长条,再被切成细小的颗粒。这原本是绝不允许用于食品行业的原料,最终被制成餐盒,盛满了饭菜并送到了我们的面前,甚至还被我们吃进了肚子里。

  董金狮介绍说,根据检测结果,溶解在乙酸和正己烷溶液中的物质包括“工业碳酸钙和工业石蜡中的部分致癌成分”。这也就是我们所“吃掉”的饭盒的成分。

  这些成分中,工业碳酸钙可能会影响人体的代谢系统,形成胆结石、肾结石,其中包含的重金属杂质还会威胁人体消化道、神经系统的健康。至于石蜡中所包含的多环芳香烃,会影响人体的造血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还会蓄积毒性,并诱发癌症。

  中国每年消耗一次性餐盒150亿个,“合格率还不到一半”

  如今,想要避开这样的“黑心餐盒”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作为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秘书长,董金狮表示目前市面上的一次性餐盒“合格率还不到一半”。

  对于这一比例的计算过程,董金狮解释说,全国生产餐盒的厂家,获得工商和卫生许可证的只有一半左右。而他在平日的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在获得许可证后,还会重新开始违规生产不合格产品。

  更重要的,是在实际销售中,不合格产品占据着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这样的市场现状又再一次影响了合格率的数据。

  “利润是唯一的问题。”董金狮认为。他算了一笔账:如果生产优质餐盒,使用食品级的聚丙烯树脂原料,每吨原料的价格就要11000元。而工业废塑料的价格是一吨5000元,劣质的工业碳酸钙填充料更便宜,一吨只要2000元,折算下来,黑心饭盒的成本能够节约一半,也有了更大的盈利空间。

  虽然从质量上来看,优质餐盒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为聚丙烯的纯度高,这样的餐盒结实、不渗漏、对健康的危害低。董金狮甚至还编过顺口溜,讲解如何分辨劣质餐盒:“手摸软绵绵,轻撕就破裂,一闻刺鼻又呛眼,遇热变形还渗漏,剪碎了水里会下沉,一折会出白印……”

  但对于那些购买餐盒的消费者——各个饭店而言,相比于质量和安全,价格往往是他们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于是,低价的劣质黑心餐盒就这样一次次地占了上风,挤占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董金狮甚至忍不住抱怨,北京的市场“简直就要被烂餐盒垄断了”。

  他在很多城市看过“黑心餐盒”的生产过程,在北京市通州区,一个烟雾腾腾的小厂房里,环境脏乱不堪,空气里充斥着刺鼻的怪味。“一个连许可证都没有拿到的企业,当然不会注意卫生条件了。”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消耗的一次性餐盒有150亿个。如果按照董金狮估算的合格率,这意味着每年消耗的“黑心餐盒”超过75亿个。

  食品包装不是食品,但生产标准也应等同食品

  从2001年假冒环保饭盒开始泛滥的时候起,董金狮便投身于揭发食品包装的“隐形毒药”的事业,到如今,他已经坚持了10年。不过,像今年这样把质量问题诉诸法律,对他而言还是第一次。

  “没办法,因为别的办法实在不管用。”董金狮说。

  一开始,他还会向质监部门投诉,但对方总建议他先等一等,因为有“更重大的质量问题忙不过来”。后来,他开始找媒体,拉着记者一起暗访,再一起曝光。可等记者走了,这些厂子又会重新开工,之前又“白忙活了”。

  董金狮发现,尽管要分辨质量低劣的“黑心包装”,并不是太困难的事,但相比于直接吃进嘴里的食物,人们对食品包装的安全总没有足够的重视。“食品包装不是食品,但它的生产标准应当等同食品来对待。”董金狮说。

  他看过有的工厂,把废旧的光盘粉碎、用硫酸清洗、晾干,其间工人们还会光着脚丫,在正在晾晒塑料碎片的地面上踩来踩去,最后这些塑料碎片竟然被制成了婴儿奶瓶。甚至,他曾经在一家用回收纸浆制造一次性纸杯的工厂发现,纸浆池里竟然有卫生巾留下的血迹。

  去年年底,卫生部等7部门发出了《关于开展食品包装材料清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物质名单”、“禁止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物质名单”。这曾经让董金狮兴奋地评价为“包装行业的地震”,现在他却发现,很多工厂以“没听说”为托词,仍然坚持生产“黑心包装”。甚至有些地区的工商、质监部门,也推脱自己“不知道”。

  这个中科院环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逐渐明白,这些非法工厂远比自己所学的环境知识复杂。有时候,前脚检查的人走了,后脚工厂就继续开工;有时候,因为有人“通风报信”,执法队会被挡在工厂紧闭的大门口,听得见里面生产的声音,但就是进不了门。

  “要真正推动食品包装,不仅要完善法律,也要保证现有制度的执行。”董金狮说。按照他的设想,这需要国家进一步大力投入,也需要卫生、质检、工商几个部门的联合行动。


  其实,身为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秘书长,董金狮的努力并非没有私心。他的会员企业常常抱怨,合格的餐具根本卖不出去,利润空间也太小。他反复举报黑心餐具的工厂,目的之一,也是想为这些会员企业找回被挤占的市场。

  他也会努力通过媒体宣传,希望大家买那些质量获得认证的食品包装:“代表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QS’标志,代表塑料类别的数字,以及一个代表可循环利用的三角符号。有这三个符号,才可能是合格产品。”

  
  3月20日,在一次采访结束后,董金狮向咖啡厅的服务员要求打包。等到餐盒拿来,他习惯性地看了看餐盒底部的标志:没有QS认证,没有塑料品种标志,只有“WD”两个字母,董金狮说,这通常是生产企业的名称缩写。

  “典型的伪劣产品。”董金狮仔细看了看,笑了,“我认识这家企业,他们曾经放话,说要我的一条腿。”

  很快,他扭头叫服务员再拿几个餐盒过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收好刚拿到的“证据”。“等这次的官司判决了,我就再起诉这家饭店。多来几次,也许这个行业就好了。”

  尽管中国大陆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严禁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但江西南昌有“毒”的一次性塑料餐盒依然屡禁不绝。

  24日,江西省质检稽查总队根据举报,采取统一行动,对7家生产塑料餐盒企业突击检查,现场查封12033件,共计721万只“毒”餐盒,查封80台“毒”餐盒生产设备。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稽查总队副总队长喻何云称,被查处上述企业均为降低成本,使用回收的废旧塑料生产一次性餐盒,同时使用的添加剂、填充剂等也不符合卫生标准要求,在重金属残留、蒸发残渣等相应指标上超标。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副主任医生李红介绍,劣质一次性餐盒的危害非常大。如原料中有废塑料,其中铅、镉等重金属的含量将超过正常标准,可导致幼儿智力发育减缓及呼吸道疾病。而添加剂、填充剂等主要是重金属类,长期使用有可能会致癌,如果含量较大,则会引起肠胃不适,甚至引发急性中毒。

  据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每年消耗的一次性餐盒有150亿个。按照估算的合格率,每年消耗的“毒”餐盒超过75亿个,其中50%不合格。

  对于目前众多民众频繁接触的劣质食品包装,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坦言,它们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亚于吸毒。

  近日,记者在北京周边暗访调查发现,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流通使用环节,劣质餐盒仍然有禁不止;无论是监管还是执法查处,力度明显不够。

  今年3月,北京环保餐具联合组织等单位对一次性塑料餐饮具市场调查时发现,市场上销售的大量劣质餐盒,其中10家企业被列入黑名单。记者在北京周边对这些企业进行了暗访。天津云龙环保餐具有限公司因加工生产劣质餐盒曾多次被执法部门查处。

  记者将从云龙公司带回的餐盒生产料交给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环保专家董金狮进行了检测,确认这些灰白色颗粒为废旧回收塑料和碳酸钙的复合颗粒。

  北京市火车南站附近,一家只有十几平方米的饺子馆里,很多过往的食客点了饺子后,直接用一次性餐盒打包带走。这里码放着一大袋一次性餐盒,餐盒很薄,软塌塌的很容易变形。

  董金狮说:“劣质餐盒保守计算至少占有北京市场近一半。” 记者在新发地市场发现,低价劣质餐盒仍在销售,但大部分商户不敢摆在明面上卖,一些商户表示,“怕检查,需要随时取货。”一些劣质餐盒打上QS标志,冒充合格产品。

  董金狮告诉记者,目前一次性餐盒的生产领域由质监部门负责,工商部门负责流通领域,但事实上,部门的监管存在漏洞。

  记者了解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餐饮具列为高风险抽检品,成为今年的重点整治项目。

  8月10日晚间,央视经济频道曝出佛塑股份下属鸿基分公司违规用廉价再生塑料颗粒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且每月产量高达1千吨,约2亿个“毒餐盒”流入市场。昨日(8月11日)晚间,佛塑股份发布公告称,涉及到的子公司车间相关设备和产品已经被佛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查封。此外,公司将立即终止一次性发泡餐具的生产经营,并就此事向社会公众致歉。

  每月数亿个“毒餐具”入市

  8月10日晚间,央视经济频道《消费主张》栏目以《垃圾如何变餐具》为题,报道了部分企业用从欧洲等地进口的废旧塑料,加工成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并以每月数亿个的数量流入市场。其中,涉及佛塑股份下属鸿基分公司。

  根据央视报道,鸿基分公司采购进出口部的陈跃文承认,公司大部分用于内销的发泡餐具,都是拿那些进口回来的垃圾做的。他甚至表示,一般出口餐具添加的废料都不大,而内销没人管,好糊弄,卖得出去就行。

  《食品用塑料制品及原材料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凡加工塑料食具、容器、食品包装材料,不得使用回收塑料。”

  据了解,央视记者在鸿基某厂房暗访时看到了废旧塑料颗粒,并发现了再生塑料添加比例配方卡。

  昨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事件致电佛塑股份,公司内部人士称,已经获知央视的报道,但无法就此评论,一切以公司公告为准。

  佛塑股份致歉

  昨日晚间,佛塑股份发布公告称,子公司用垃圾做餐盒报道属实,涉案的佛山鸿华聚酯切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华公司)餐具车间相关设备和产品已被佛山市质监局查封。

  据悉,2007年,佛塑股份出资收购佛山市华洋实业公司持有的鸿华公司股份,并取得控股权。目前鸿华公司注册资金为210万美元,该公司是由佛山塑料持股70%、由鸿基分公司管理的中外合作企业。

  记者发现,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威控(塑胶)有限公司(以下称顺德威控)是为鸿华公司提供再生塑料颗粒原料的上游公司。据央视报道,顺德威控公司使用从欧洲进口的洋垃圾制造废料颗粒,这些洋垃圾通常是废弃的一次性杯子等日常用品。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顺德威控公司法定代表人林先生,林先生否认与鸿华公司有任何业务往来。

  公告显示,鸿华公司的发泡制品(包括一次性餐具和包装用片材)今年1~6月总产量为2539吨,其中涉嫌违规产品1667吨;今年1~6月营业收入共为3495万元,其中涉嫌违规产品营业收入2101万元,涉嫌违规产品营业收入仅占本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2%。

  公司表示,事发后当即对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各项业务进行了全面排查,结果表明,其他产品均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生产经营,没有发现其他违法违规行为。公司董事会感谢社会各界和媒体的监督,并就此事件向社会公众致歉。

  佛塑股份还称,该公司责成鸿华公司立即终止全部一次性发泡餐具的生产经营,全力追回已发出的问题产品予以销毁。并立即成立事件调查处理专责小组,彻查事件,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次性餐具背后的利益

  据了解,作为塑料餐盒原料的纯聚苯乙烯颗粒价格是每吨1万元左右,而再生塑料颗粒的每吨只有6000元左右,价格几乎只有前者的一半。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环保专家董金狮也证实了这一说法,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些废旧塑料大多来自德国和日本,采用这种塑料能为企业节省将近一半的原材料成本。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部分厂家为了节省成本,获得更多利益,往往会采用价格低廉的废旧塑料同纯原料聚苯乙烯搭配使用。甚至有部分企业直接采用废旧塑料进行餐盒制作。

  1990年卫生部颁布的 《食品用塑料制品及原材料卫生管理办法》规定,凡加工塑料食具、容器、食品包装材料,不得使用回收塑料。1999年,国家经贸委下发6号令,明确要求淘汰发泡餐盒。2005年,国家发改委下发40号令,再次要求淘汰发泡餐盒。然而,在巨大的利益的趋势下,发泡餐盒屡禁不止。

  8月3日,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公布了 “北京海淀区部分餐馆中一次性餐具质量调查结果”,在20家饭店中完全使用质量合格餐盒的只有3家,疑似不合格率达到85%。

  董金狮表示,政策没有落到实处,执行力度不够也是发泡餐盒泛滥的一个原因。而替代品的推广力度太小,替代品企业在发泡餐盒的冲击下没有生产的积极性也从另一方面为发泡餐具提供了空间。此外,使用这样的废旧塑料制成的餐具对身体危害极大,中餐高温、多油等特点加剧了有毒物质向身体渗透的力度。他认为,消费者在注意食品安全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对食品包装安全的关注,损害了消费者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