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7月19日热线消息 (记者 安晓奕 实习生 李少龙 戎骞)7月17日上午,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会议室内,3位名中医向本报百余位读者讲解了传统中医留下的独特疗法——“冬病夏治”。读者们不但听得津津有味,还与名医近距离接触,问诊自己遇到的健康状况。
9时30分许,百余名读者赶到现场,活动正式开始。名中医工作室主任医师赵杰首先为读者讲解了冬病夏治的概念、原理、适宜病症等,“冬病都是由阳虚引起的,治疗冬病的最好方法就是扶阳,而伏天是夏天阳气最盛的时候,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阳虚症,能最大限度驱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过敏性鼻炎、咳嗽、身重畏寒、神情倦怠……都是阳虚症的表现。”接下来,呼吸科主任医师刘云就穴位贴敷如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进行了详细讲解;青年名医彭涛利用《三国演义》中借东风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冬病暑治”的重要性,并为读者们开出了“桂枝汤”,还解答了读者关于穴位贴敷、艾灸等疗法的咨询。
“互动时间到了。”11时许,随着主持人的一句话,读者们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三拨,把3位名医围了个严严实实,争着给名医说自己的问题。“大夫,我一年四季都觉得凉,夏天都不敢穿短袖,这是怎么回事?”“女儿22岁了,一直月经不调,吃了很多中药也调不过来,这次专门慕名来找彭涛大夫。”“穴位贴敷能治哮喘,现在能贴吗?”3位名医耐心地回答着读者的各种问题,当下就有读者拉着刘云,要求进行穴位贴敷。虽然没有脉枕,赵杰拉把折叠椅、坐下就为读者号脉;一对母女专门从榆次赶来,看到母亲焦急的心情,想到患者来一次不容易,彭涛专门进行了接诊。
12时许,原本定于11时30分结束的活动已经延长了半小时,但不少读者仍然舍不得离开。读者张先生说:“以前参加过一些健康宣传,净是卖药,这次是真正让大家长知识的医学讲座,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希望晚报以后能多组织类似的活动。”
名医讲堂
扶阳祛寒,夏服温药不会上火
【发病原理】
在伏天治疗由阳虚引发的一些疾病,不仅能够事半功倍,而且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脑血管病、抑郁症和糖尿病引起的痛风等,都是冬天易发的阳虚病症。这些冬病患者由于本身体质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
【治疗方法】
伏天是夏天阳气最盛的时候,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一些阳虚症,能最大限度地驱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冬至时则不易被严寒所伤。
阳虚症的主要症状,包括面色唇口清白、身重畏寒、口吐清水;神情倦怠、声低气短、少气懒言;饮食无味、不思饮水;易发腹痛、腹泻;动则心慌气短,出虚汗。根据冬病夏治的原理,可以采取,拔罐、艾灸、针灸等方法外治;或服用汤剂、膏剂、散剂的方法内治。
【治疗提醒】
有些患者担心夏天服温热的药会上火,其实不是这样的。火气是邪气,阳气是正气。只有阳气虚了,免疫力、抵抗力下降,才会上火。只有把体内的阳气扶起来,邪气才不会入侵体内,才不会上火。喝温热药的目的就是扶阳气,它是有助于下火的。
穴位贴敷,治咳喘增强免疫力
【发病原理】
冬天,体内的寒气经过一年积累而发作,导致多种慢性呼吸疾病发作,加上人们常用“抗生素”治疗呼吸道疾病,导致机体脾虚生湿,肾阳虚损,易受风寒外侵,更易反复咳喘。
【治疗方法】
咳喘类疾病往往在冬天发作,在夏天得到缓解,根据中医“内病外治”、“春夏养阳”、“子午流注”等传统理论,借着夏天的气候条件,通过贴敷、拔罐等外治疗法来缓解病情,使患者体质全面好转,免疫力得到增强,以达到缓解病症的目的。一般,采用膏药穴位贴敷法,通过刺激穴位及药物的吸收代谢来达到治疗目的,对鼻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变异性咳嗽、反复感冒等冬季易复发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一般从入伏开始,每十天贴一次,3—4次一个疗程,连续贴三年。
【治疗提醒】
贴敷过程一般伴会有麻木、温热或者痒、疼痛,这是药物吸收时的正常反应。但如果皮肤有剧烈反应立即停止贴敷,并用清水冲洗贴敷处。贴敷过程中应慎食辛燥类食品,比如肉桂、花椒、大料、狗肉、羊肉、桂圆、荔枝等,慎食寒凉食物和肥甘滋腻食品。同时,不宜过量运动。
以阳化阴借天地之气事半功倍
中医讲求五运六气,就是天体和大气的升降,老天爷其实是最大的一服药。中医中,一年分为五季,除了日常所说的春、夏、秋、冬,还包括一个长夏(暑),就是三伏天。长夏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古语把长夏的太阳说为“蒸蒸之阳”,连地下的水汽都能蒸出来,其能量可想而知。冬病夏治更准确地说就是冬病暑治,正是借着这样一股力量,再施以药,把体内寒邪驱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报记者 陈力方 安晓奕 实习生 李少龙 戎骞
详解冬病夏治
【何谓冬病?】
简单说,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体质。通常有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症状,中医叫阳气不足,即自身热量不够,寒从内生。
【何谓“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
【冬病夏治的原理】
阳气由春天生,夏天长,秋天降,冬天藏。冬季阴气上升到达顶点,阳气往往不足,机体容易遭受寒邪侵犯,而一旦寒邪积久不散更伤阳气,就会导致内寒。伏天,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一些冬病,能最大限度地驱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冬病夏治有很多方法,如艾灸、拔罐、穴位贴敷、内服汤药等。
①艾灸 是指以艾叶为原料,做成艾绒、艾柱或艾条,拿着点燃的艾条对准需要灸的穴位或病痛处,以感到温热,舒适距离为宜,一般距离皮肤1.5厘米-3厘米,感觉太热,可上、下、左、右或回旋移动艾条,以连续的温热刺激穴位,每穴灸3-15分钟,灸到皮肤有红晕为止,以温热刺激经络。
②拔罐 用拔火罐的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进而疏通经络祛除寒气。拔火罐治疗的位置比较宽泛,只要对着经络穴位的大致位置就可以,但是拔火罐的治疗手法很重要。
③穴位贴敷 中医用通络,散寒,祛湿,补气血等中药研成细末,调成泥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穴位贴敷。穴位贴敷一般是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如果二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需间隔7-10天。
④内服汤药 医生为病人号脉后,依病状开出中草药药方,将药煎煮后服用汤剂。冬病夏治的药剂多为温补性状,重在扶助体内的阳气。
本报记者 陈力方 安晓奕实习生 李少龙 戎骞 整理
名医提供的三个小药方
①老年人虚寒体质
桂枝10g芍药10g炙甘草10g生姜5片大枣6枚(掰开)
方法:煎服
提醒:容易上火的老年人加麦冬20g②阳虚易疲劳体质
肉苁蓉10g巴戟天10g红景天10g麦冬10g肉桂3g
方法:煎服
提醒:容易上火的人加白菊花3g、绿茶3g,小孩服用减半量。③脾胃虚寒体质
炙甘草10g白蔻仁10g佩兰10g半夏6g厚朴6克 茯苓10克生姜10克
方法:煎服
提醒:加红糖适量。
本报记者 安晓奕 实习生李少龙 戎骞 整理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