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江苏如东紫菜养殖为何要去外海拉水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09/2010 13:51:00   来源:食品商务网

  江苏如东紫菜养殖为何要去外海拉水

  如东是全国最大的条斑紫菜养殖加工出口基地。统计显示,全县紫菜养殖面积达13万多亩,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紫菜原藻产量占全省一半多;年加工紫菜保持在30万箱左右,占全省40%;年紫菜交易额3亿元,占全省三分之一;二次加工增值出口产值达8亿元,占全省六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颇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却在发展中遭遇一连串的烦恼。

  开船到外海拉海水育苗

  如东有97家紫菜育苗场,都建在海堤内,以往育苗用水是就近抽取海水,今年以来不行了,死苗、烂苗现象严重。“海水受到污染是‘元凶’。”如东县紫菜协会秘书长仇学林说,有的地方能打到海水,但不一定能用,要用合格的海水还必须到远海去拉。

  当地紫菜龙头企业南通海达水产品有限公司的老板蔡守清告诉记者,今年他花80多万元专门订制了一条300吨的运水船,200马力的船要开两三个小时才能取到合格的海水。因为育苗池靠近港口,船能直接进港抽水进池,1.2万平方米的育苗场一年需要几万吨海水,每吨海水成本接近10元,光取水费用就高达数十万元。跟其他育苗场相比,他的情况还算好的。有的紫菜企业要用卡车把海水转运到育苗场,一吨海水成本少则10多元,多的高达几十元。

  “育苗用水费用推高了紫菜养殖成本。”蔡守清坦言,拉水育苗的没事,不拉水的紫菜苗发育就不好,今年全县因死苗、烂苗而到外地采苗的费用不下上千万。不仅如此,近海适应紫菜养殖的区域也大幅萎缩,许多紫菜养殖企业只能跑到外沙拓展空间,全县13万亩紫菜,在近海内沙养殖的仅有2万亩。

  盈利的仅占三成

  据如东县紫菜协会反映,真正能赚到钱的企业仅占三成!行业中有一半左右亏损,另有二成持平。

  据蔡守清介绍国内国际紫菜市场需求量以每年10%的幅度递增。作为紫菜资源大县,如东紫菜企业充当着原料提供商、贴牌加工厂的角色:紫菜出口欧美、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销比例占到65%左右;广东喜之郎集团生产的“美好时光海苔”所用的紫菜有一半来自如东,而如东自身没有一家能叫响市场的品牌。

  其实,如东紫菜创品牌是有基础的。目前有5个品牌干紫菜是江苏省无公害产品,4个紫菜品牌产品获得江苏名牌产品称号,有2个产品获农业部绿色产品认证,其中“通光”牌紫菜还是国内第一家获得美国有机食品认证的紫菜。但在国内超市的货架上如东紫菜难觅踪影,多数百姓也未曾耳闻。“做国内终端市场需要投入大量的广告,但企业投不起。”蔡守清摇头叹息,“喜之郎”每年用于央视的广告宣传投入不少于1个亿,如东企业想都不敢想。

  资源整合迫在眉睫

  “散、小、弱”,各自为政,是如东紫菜业的现实写照。统计显示,全县126家紫菜企业中,拥有一次加工机械175台,平均一家企业1.38台,其中超过3台的只有6家;年销售超千万元的也仅6家,其中实现亿元销售的仅1家。另一组数字同样令人忧虑:在如东县紫菜协会121家会员企业中,有97家建有育苗场,其中,2000平方米以上的育苗场有16家,而3000平方米以上的仅6家。仇学林坦言,如东紫菜企业同业不同心,还没有抱成团。

  另一方面,年龄老化、后继无人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如东紫菜业的创新和发展。海达水产品有限公司100多名养殖工人中,40岁以下的仅有一人,绝大多数都五六十岁。“这个行业比较苦,待遇不比其他行业高,风险还比较大,年轻人不愿意干,也招不到人。”如东润和水产品有限公司老板陈永华说。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紫菜生产大国,生产经营采取分工协作机制,育苗、养殖、一次加工、二次加工、销售等环节,各人做各人一块,而国内紫菜业都是一体化的,“大包大揽,不仅投资大,而且风险也大。”仇学林说,国内紫菜产量波动性大,以如东为例,最好的年份,一年产量达到30-40万箱,最差的只有10多万箱,甚至跌到六七万箱。而日本每年紫菜产量浮动均保持在10%以内。

  另外,如东今年紫菜育苗近乎全军覆没,除了天气、海况等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缺乏专业化。如果能做到统一育苗供种,既便于管理、技术推广,也有利于新苗种的推广应用,保持紫菜产量的稳定。同时,紫菜养殖工具和养殖方式也需要更新升级。

  随着紫菜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养殖风险增大,紫菜业还面临重组课题。“再好的年景,也有紫菜企业亏损。”仇学林说,一般年景亏损面占到三四成,今年达到六成,有的已经难以为继。通过注资、兼并、转让等方式进行重组,才能盘活企业。目前有六七家紫菜企业面临这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