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陕西周至县王俊:大学生结缘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06/2010 14:32:00   来源:食品商务网

  陕西周至县王俊:大学生结缘

  当俗称“娃娃鱼”的大鲵在秦岭山脉已多年难觅踪迹的时候,“陕西周至县两年人工孵化大鲵突破9000尾”、“陕西首创中国大鲵仿生态人工繁育技术引起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广泛关注”等报道却让人们眼前一亮,也让陕西省周至县24岁的小伙子王俊颇感自豪。

  2008年,南京炮兵学院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王俊选择了一条自主创业路:人工繁育养殖大鲵。

  盛夏时节,记者赶往周至县就峪沟,走进王俊和他的大鲵繁育养殖基地。

  秦岭七十二峪之一的就峪沟,山林碧翠茂密,溪流清澈透凉,一派秦岭峪水原生态环境。2001年,西安市水产部门在沟内选址建起了大鲵繁育养殖基地,主要以秦岭野生大鲵的救护和人工繁育科研为主。

  听王俊介绍说,基地最早时只繁育出了8尾,之后仅在2007年时产了1000尾左右,成活率却极差。由于不能突破人工繁育养殖技术,再加上缺乏经营支撑,在他2008年6月到来时,基地早已负重不堪,难以维持,科研工作人员陆续离去,场区一片荒芜,盘踞在人工养育池间的大鲵也显得无精打采。

  “大鲵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属濒危物种。”王俊说,大鲵习性“倔强”,二、三年不进食也饿不死,但长期不进食它也不会长,其生长和繁育过程中对水质、水温和“蜗居”条件、周边环境等要求苛刻,人工繁育技术更是个“难关”。秦岭北麓一带虽有多家大鲵养殖繁育场,却一直没有能够进行人工繁育的。

  “大鲵也是国家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在国内外市场价值很高。”王俊说,他不相信在秦岭北麓大鲵难以进行人工繁育养殖。2008年6月8日,王俊签下了大鲵养殖繁育场地的承包合同,并给自己定下了第一个目标:“当年繁育,当年出鱼苗”。

  大鲵在当地的繁育期从8月初开始。“当时要清理场地、收拾房屋,还要办理相关证照,筹集资金,要干的事很多,时间却是非常紧。大鲵养殖繁育知识我以前从未接触过,除了干体力活外,还得查阅资料学习,那期间,我还经常跑到西安和杨凌,向搞科研的专家老师请教,还去了湖南的繁育场实地考察学习。”听王俊说起这些,记者不相信。可事实是,王俊将所有的工作赶在了大鲵繁育期到来前基本准备到位。

  “通过那些事,我看到娃的筹划和实干能力都还不错,虽说学的专业没用上,可大学还真没白上,我就和他妈商量了,咱就给儿子打工吧。”王俊父亲凭着在当地水务部门多年工作经验,母亲拿出了多年积蓄,当起了王俊的“后勤兵”。

  初学的知识在实际繁育只能说是尝试。8月,大鲵开始繁育了。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王俊一个池挨着一个池地开始观察。46尾种鱼,真正产卵的只有7尾。在人工繁育室,王俊至少每两个小时就进去一此,为了避免受精卵相互黏贴,要用手不时缓缓搅动,还得及时挑拣出“问题卵”。在潮湿阴暗的繁育室,王俊有时进去半天功夫才能出来换口气。20天过去了,受精卵孵化出了幼鲵,40天过去了,小“娃娃鱼”能够分散生活了。整整3000多条!“我当时却连高兴的劲儿都没有了,整整4个月了,每天只休息不到5小时。”王俊说,大鲵出苗了,他却足足睡了三天,醒来后指导老师告诉他说,出苗率全国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