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往年雨季菜价上扬行情 黄梅天蔬菜价格走低
原本在人们印象中细雨连绵的黄梅天,今年却变成了高温和暴雨交替出现的奇怪景象。这个非典型的梅雨季,使得菜篮子的拎法也大有讲究,原本认为蔬菜价格会上扬的市民,反而发现菜价更便宜了。
这不是杭州独有的现象。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与前一日相比(下同),6月30日,蔬菜价格以降为主。监测的21种蔬菜中,有10种价格下降,7种价格上涨,4种价格持平。
杭城各大农贸市场的蔬菜,基本上从勾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批发过来。昨天,民生帮帮堂记者直击批发市场,打探接下来的蔬菜行情到底怎样。
勾庄菜场,大伯大妈扎闹猛
连续的阴霾天结束,昨日一大早,就见到了明媚的阳光,气温迅速上升。
记者中午驱车前往勾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时,温度表上显示是37℃。下午2:30,风云突变,康桥一带还下起了雹子。
暴雨、忽冷忽热的多变天气已经持续数日,这让菜篮子变化很大。一到勾庄附近,就看到不少大伯大妈,双手拎着“战利品”,挤上192路公交车。
虽然说早上的高峰已过去,但是勾庄蔬菜市场里的人还是挺多。多数人都是大包小包,收获颇丰。拎着一篮子各色菜蔬的李阿姨说:“便宜的,比外面市场里便宜,不然我们也不会来的。”
“菜价比前几天还要便宜些,这个茄子最起码一斤便宜了一块钱。”吕大伯说,萝卜五角五,大白菜五角、冬瓜七角、土豆一块钱,这些价格,和我们在其他菜市场里听到的,差多了吧?
一位菜老板说,本地番茄虽然正上市,但是价格却不便宜,老南瓜、黄瓜都有点涨价,叶菜却卖得很便宜。“原因都是因为天气,天气热、地方小,叶菜没地方放,很容易烂掉,所以亏本也要卖掉。你看那边一堆,昨天到的没卖掉,就烂了。”
暴雨连连,玉米生意难做
最近两三天,玉米价格猛跌,三天前一包100斤的玉米还能卖到200多元,现在只有100元左右,好一点的也不过140—150元。
山东人齐老板做了七八年的玉米生意,今年的行情却让他有点犯糊涂。“这几天玉米正当上市,收购价是九角至九角五,市场里的批发价却是七角,还卖不掉,亏钱都没人收!今天根本没法发货,没人收也没人要。”齐老板说,昨天从丽水发了一车货,到现在还剩100多包。
南方水患成灾,福建、丽水的玉米不仅产量少,而且玉米颗粒不饱满,一根看着不错的玉米剥开只有半截,质量太差也导致喊不上价。虽然杭州也阴雨绵绵,但是本地乔司农场的玉米品相要好些,因为玉米最怕授粉的时候下雨,杭州的雨晚下了几天。
来自苏州的杨老板被一群玉米商围在中间。他只带来了一辆车,围着他的玉米商共有十几车货。不用他压价,行情明摆着,“前几天收货每斤要花1.2—1.5元,现在只用七八角钱,但是也没得赚。雨水太多,玉米不饱满,剥开只剩半个,小贩不肯批,都改卖别的蔬菜了。”杨老板这里看看,那里转转,拿不定主意要收谁的货。
价格走低,外地运菜车少了
天气不好,蔬菜不仅价格便宜,菜场里人气也不旺,因为各地的大菜贩子没法出门。齐老板说,今年的情况特殊,往年一天出门十来车货,行情最差也有五六车,可今天一车还没销完呢,“一车两万多斤,要亏6000多元钱。”
中午11点,从宁波慈溪拉来一车黄瓜的张老板,也碰到了同样的情况。前几天市场上黄瓜的行情还不错,没想到风云突变。“批发价是0.45元,在当地收购价是0.37元,今年产量低,农户不肯降价卖,”老张说,今年雨水太多,黄瓜都是粗大头,品质不好,大贩子不肯收,江西等地受灾,菜贩子又没法来收。
在勾庄蔬菜市场,批发商老刘也高兴不起来。老刘说,尽管他有固定的客户群,但大家来批发的时候,都有点埋怨。老刘的老家山东寿光是蔬菜种植基地,南方水灾,蔬菜减产,寿光的蔬菜大丰收了,本指望可以多赚点,没想到却尽碰上赔本的生意。
从寿光运来的豇豆,两天前还是400元一袋,现在每袋只有300元,划算下来是1.5元1斤,但是收购价是1.2元,“前几天的番茄赔得更厉害,一车两万斤,收购价0.8元一斤,只卖0.4元一斤,总共亏了9000多元。”老刘说,因为兰州等地更便宜的货运来了,压价在所难免。
老刘感叹,做蔬菜批发10多年了,这是他遇到最蹊跷的一次。
在市场值班的杭州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党总支副书记费荣璋说,影响蔬菜价格的因素很多,包括天气、自然条件、生长、淡旺季等。杭州近期受气候影响大,雨水太多,影响了蔬菜的生长和运输。不过通过市场的调节,兰州、寿光、海南等地的蔬菜陆续供应杭州市场。目前看来,蔬菜供应情况比较好,菜蔬花色品种齐全,价格也实惠。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