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向总理作出保证之后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28/2010 14:52:00   来源:食品商务网

  向总理作出保证之后

  2010年6月上旬,河南省息县的小麦已经收割过半,农户都开始忙着晾晒,但是这个人叫柳学友的人却干着急没法动手,他的小麦不能收割又怕天气有变,走到哪儿都抱着个收音机,关注着每个时段的天气预报。

  记者:“来地里还带着收音机?”

  柳学友:“这两天是有雨,我们挺着急的,带着收音机听听天气预报。”

  记者:“我看村民有的已经收了,为什么你这还不收呢?”

  柳学友:“我们必须得收干的,农民可以晒,我们不可以晒。”

  柳学友上火,村民们也在为他着急,这样阴晴不定的天气,大家甚至都替他担心起来。

  村民:“搞不好他都要玩完了。”

  记者:“玩完了?”

  村民:“对,那他一倾家荡产他不就玩完了吗?”

  村民:“他不是赔十万八万元,他都是上百万元赔了。”

  

  村民议论,就连当地农业局也关心着柳学友的收成,柳学友自己种小麦,为什么就成了人们注意的焦点,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呢?

  县农业局局长:“由于他的面积大,由于他的产量高,如果能够达到颗粒归仓的话,别说是我们息县没有人和他比,就是拿我们信阳市八县二区来讲,没有一个可以和柳学友相比的。”

  原来今年柳学友种下了1万零70亩小麦,预计总产量达到4500吨,在整个信阳市都属第一。但是因为产量太大根本没有地方晾晒,必须要等天完全放晴在地里晒干才能收,这期间如果遇到连阴雨,不出4天小麦就会全部生芽,这让柳学友焦虑不安。

  柳学友:“夜里愁得睡不着觉,要是下雨,一听到房顶上下雨呼啦啦的,心里就烦躁坏了,老是想着可别下了,好老天爷。”

  为了种1万多亩小麦,柳学友今年投入了400万元,不仅压上了全部积蓄,还四处举债,一年辛苦是赔是赚,就在这几天。

  

  天公好像与柳学友作对,2010年6月8日,当地一大早就下起了雨,这场雨让他的收成充满了变数,如果雨连下4天他的小麦就要全部生芽。那么今年柳学友的小麦能否顺利归仓,他是会赢得上千万元的销售收入,还是真的要赔个倾家荡产呢?

  柳学友是河南省息县张庄村农民,今年47岁,他上过高中懂种植技术,种的粮食总比别人产量高,是村民眼里大胆精明的能人。2002年6月,柳学友干下了头一桩稀罕事,在全县引起了轰动。他在当地一个部队农场承包了100亩地,小麦收割过后,他非要在旱地里种稻,这在当地成了新闻。

  县农业局局长:“以前没有,因为没有尝试过,不知道这个在我们息县这个地块上,气候土壤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因素,能不能夺得高产。”

  村民:“说不好的,不是说瞎胡搞吗?对吧,说当地土话。”

  当地收了小麦,水田就种水稻,旱地就种玉米大豆,从来没有人在旱地种过稻,全县柳学友也是第一个。虽然他总爱干些出格的事,但这一次他的家人坚决反对,觉得他纯粹是瞎胡闹。

  柳学友的妻子:“人家都是凹稻田种稻,抽水的,咱在旱地能成稻吗?不是瞎胡搞吗?”

  没有人看好的事,柳学友为什么非要干呢?

  息县夏季雨水多,淮河流经县境内,七八月份常会遭遇洪水,秋茬庄稼玉米大豆被水一淹收成就不好,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柳学友琢磨能不能让秋季的种植效益更高呢?他四处考察,发现还真有个叫旱稻的品种,能抗旱也不怕涝,如果种植成功更加稳产。但这毕竟是当地从来没人敢干的事,是成是败他的心里也没底,但不试他是怎么都不肯死心。

  柳学友:“我认准的事,我都要去大胆地尝试尝试,我这个人一般是爱当第一的人,什么都爱干到前面。”

  种下了旱稻,柳学友有事没事一天都跑去看好几趟。2003年9月,在柳学友忐忑不安地等待中,旱稻终于结穗了。

  柳学友:“它这个特别高产,一亩地这个种好了可以达到上千斤,你看这种的稻子,黄亮得很,肯定高兴,成功了有成就感。”

  

  柳学友种的旱稻亩产500公斤,刨过成本一亩地还能净赚300多元,这个消息像插了翅膀很快在当地传开了,十里八村的人都跑到他的旱稻地来看稀奇。

  村民:“都来这学习看看,柳学友把这旱稻种多了,种试验成功了,我们都种旱稻。”

  在柳学友的带动下,当地种旱稻的人越来越多,到现在息县旱稻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自此以后柳学友种地的劲头更足了,2005年他全县第一个承包了1000亩地,2009年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今年种植规模更是突破1万亩,他为此投入了400万元。但就在小麦成熟的时候,2010年6月8日,当地下起了雨,这场雨让他的收成充满了变数,是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万元,还是赔个倾家荡产,答案就在这几天。

  柳学友是河南息县张庄村农民,2002年他包下100亩地,全县第一个试种旱稻获得成功,到2005年他又第一个承包了千亩土地。经过多年打拼柳学友攒下了70万元积蓄。这3间平房是他家以前的老房子,在村里算是比较破旧的,看到手头有了钱妻子催他改紧盖新房,可柳学友说出了一句话让妻子火冒三丈。

  柳学友:“我说咱盖房子太占钱了,咱现在经济还困难,咱发展粮食生产。”

  柳学友的妻子:“吵架,我说你就这点家业,再赔干了没有了。”

  

  柳学友要把种粮面积一下子扩大3倍,增加到3000亩,这样的话把全部70万元积蓄投进去都还不够。其实柳学友并不是瞎大胆,他之所以敢这样干,还是看中了国家近几年种粮的好政策。

  柳学友:“这几年的粮价一直是慢慢往上升,老年人说开天辟地,哪有种地不交粮的,现在不但我们不交粮,而且是还给我们补贴。”

  2008年10月,柳学友不顾家人反对,拿出70万元积蓄,又向亲友借了10多万元,包下了当地部队农场的3000亩地。但是这一次他没有种普通小麦,而是找到了息县农科所,与他们合作全部种上了种子粮。

  农科所副所长:种子生产要求集中连片种植,不能跟群众的穿插,这一片这个品种,那块那个品种。”

  种子粮种植管理更严格,销售价也比普通商品粮每公斤高出0.4元。柳学友和息县农科所签下协议,由他们指导技术并负责回收。2008年11月,柳学友种下了3000亩种子小麦,也播下了他全部的希望。但是小麦种下去了一个多月,当地却晴空万里,一滴雨都没有下。

  柳学友:“整个看天气,又是看电脑上的,又是打121。”

  记者:“就是不下?”

  柳学友:“对,一打没雨,一打没雨。”

  柳学友赶紧组织工人从水渠里抽水抗旱,日夜不停地给麦地浇水,当时正值1月份天寒地冻冷风刺骨,但一想到80多万元的投入,不敢出现任何闪失,他就搭了个棚子住在麦地里。

  柳学友:“我们父子还有请的人,整个在地里睡着,昼夜不停地抗旱。”

  员工:“都上冻了,把水泵烫开机器摇着,最后卷管子的时候,那里面全部都是冰块。”

  2个月过去了,当地依然没有下雨,水渠里也都旱干了,这下子柳学友彻底没招了。

  柳学友:“那是最可怕的事,连麦苗都没有,别说是收成了。”

  

  到2009年2月,当地已经连续100多天没有下雨,地里的小麦有的已经干枯而死,如果再不下雨,柳学友的3000亩小麦就要绝收,那样不仅多年打拼的70万元血汗钱要打水漂,他还将背上10多万元的债务。看到柳学友即将面临着倾家荡产的境地,工人们也都有点慌了。

  员工:“担心他赔了,他一赔那都不好了。”

  员工:“你是老板我跟着你打工,你破产了我工资都难得。”

  万般无奈之下,柳学友想到打深井,3000亩基地要打5眼井,花费要7万多元,自己买台打井机一台也要3万多元,他已经没钱投入。就在柳学友心急如焚的时候,他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这个电话让他经历了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也让正因干旱而焦头烂额的他走出了困境。

  2009年2月7日,温家宝总理来河南视察抗旱工作,想找一些种粮大户座谈,柳学友是信阳市的种粮大户标兵,县农业局电话通知他,马上赶到许昌去见温总理。在座谈会上,柳学友大着胆子,向温总理反映了自己抗旱遇到的难题。

  

  柳学友:“我说我们这个抗旱缺井,总理说缺井怎么办,我说买打井机,在网上查一个3万多元钱。”

  温总理了解了情况,也勉励柳学友以后多种粮,这让他倍受鼓舞,他郑重向温总理作出了一个保证。

  柳学友:“我说请总理放心,我们干劲大得很,回家我们再多包2000亩,争取多种粮种好粮。”

  柳学友回到村里4天后,突然有人上门给他送来一台打井机,原来这是信阳市农业局了解到他的困难,买来送给他的。柳学友赶紧在基地打了5眼井,由于抗旱及时,他的小麦开始返青。种子粮种植管理更加严格,其中最重要就是要在起穗到成熟期间做3次这样的排杂工作。

  记者:“这些好好的小麦,为什么都把它摘了?”

  柳学友:“我们这个是种子田,这个得排杂,杂株都把它排掉,一个是需要长得平整,高矮不平的它容易混杂了也不好。”

  2009年6月,柳学友的小麦丰收,顺利被息县农科所收购,卖到300多万元。这一年他也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河南省劳动模范”。所有人都在羡慕柳学友,可他却并不满足,而是雄心勃勃地要再争个全市第一,种上万亩小麦,然而就在收获的前几天,时晴时雨的天气,让他今年的收成充满了变数。

  柳学友是河南息县张庄村农民,他在全县第一个试种旱稻获得成功,2005年又第一个承包了千亩土地,2009年他的种植面积扩张到3000亩。2009年10月,柳学友放出话来,他要包下一万亩地来种,听到消息,整个张庄村都沸腾了。

  村民:“当地群众说,他没那个本事种1万亩。”

  村民:“有点吹牛不相信,说大话,那不现实,那1万亩走也走不过来。”

  一个人要包1万亩地,村民都觉得柳学友是疯了,这不仅在息县没人敢干,在信阳市也是面积最大的。别人的议论柳学友并不放在心上,他这样做一是受到了温总理接见的鼓舞,实现向温总理作出的多种粮食的保证,另外这几年的亲身体验也让他感到种粮确实有利有图。

  

  柳学友:“越种的多越赚钱,年景正常的话,每亩地可以收入200多元钱。”

  记者:“净赚吗?”

  柳学友:“对,净赚200多元钱,如果要是种上1万亩的话,1年可以赚到200多万元,我这个人挺爱干大事的。”

  要种1万亩地,地租种子等各项投资需要700万元,柳学友打算从银行贷款,当地政府也答应帮他协调。

  2009年9月,柳学友承包了当地农场9000亩地,还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农户的1070亩地,承包总面积达到1万零70亩。憧憬着一年后麦浪翻滚的丰收景象,柳学友心潮澎湃。

  2009年10月,柳学友兴冲冲的来到当地银行贷款,但是详细一了解他心里一下子慌了,按他的情况小额贷款可以,上百万元的大额贷款就贷不下来了。

  银行信贷部主任:“他去年来贷了30万元,大额贷款必须要提供抵押物,个人房产或者是商住房产这一块。”

  记者:“房产需要达到多少?”

  银行信贷部主任:“房产一般是按它价值的60%比例发放贷款。”

  

  柳学友没有足够的房产作抵押,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他也只贷到了60多万元,相对700万元的投入还是相去很远。当地人都觉得柳学友这回是大胆冒头了,肯定干不下去了。地租下了,大话也吹出去了,如果不种中途退缩不仅会成为当地人的笑柄,而且要赔上土地的租金,柳学友一咬牙非要干到底。

  柳学友:“我这个人干什么都有恒心,认准的事必须要干到底,还要干好。”

  柳学友拿出200万元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了100多万元,还差300万元该怎么办呢?后来他想出一个办法,组织当地农户成立合作社,把其中的7000亩地分包农户,大家合伙种植商品粮,他负责指导技术联系销售,剩下的3000亩地他来种种子粮。

  村民:“种子肥料农药不用操心,包括耕种,他都供应这些东西。”

  村民:“加入合作社不是比自己种强些。”

  记者:“你种多少亩?”

  村民:“我种了60多亩。”

  1万零70亩小麦总算是种下去了,可柳学友却依然喘气都不轻松,400万元全部投到了地里,化肥农药工人工资都要东借西凑,家里要账的人经常前脚走后脚来。2010年春节,柳学友手里只剩下500元钱,他家头一回没有购买年货,因为怕有人来要账还不起,他还在县城亲戚家一直躲到大年三十傍晚才回家,可他没有想到,刚一到家要钱的人堵住了门。

  柳学友:“人家说特别困难,坐到我屋里不走,大年三十我感觉过意不去,最后找她们借一点。”

  虽然要的账仅有2000元钱,但柳学友却实在拿不出来,万般无奈下,他带着要账的人找到自己的侄女借了钱。

  柳学友的侄女:“我叔叔看着要哭的样子,心里难受,人家逼他要钱,追着屁股后头你想能不着急吗?是吧。”

  以前是村里人人羡慕的能人,现在却被四处追债,还连累家人也跟着受苦,柳学友心里非常不是滋味。

  柳学友:“对不起家人,确实也愧疚。”

  

  除夕之夜别人家都是欢声笑语,柳学友却一夜未眠,看着贴在墙上与温总理的合影照片,想到向温总理作出的多种粮的保证,他暗下决心,再难再苦这1万亩地他必须下来。

  柳学友:“我那一天是一夜没睡着。我看最困难的时候,我看看照片,我说我不能绝望,有总理的支持,有国家的支持,想到我一定不能倒下,真是暗下决心。”

  经过半年的精心管理,2010年6月上旬,柳学友的小麦已经成熟,但是因为天气一直阴雨不能收割,他急得直跳脚。

  2010年6月10日,当地天空终于放晴,经过两天晾晒,6月12日柳学友开始了今年的收割,他组织了30台收割机在6个基地同时开始工作。

  柳学友:“跟着头一个车,间隔20米排着,别乱插队。”

  

  柳学友今年的收成到底怎么样,当地人都非常关注,收割第一天,息县的县委书记也来到了现场。

  县委书记:“种粮大户代表了我们县农业生产发展的水平,我也一直担心着,也一直关注着,所以在他大面积收割的时候,我一定来看看,不然的话我不放心。”

  柳学友收割也吸引了当地媒体前来采访,经过3天的日夜抢收,他的1万零70亩小麦全部收割完毕,今年对于他来说是个丰收年,小麦亩产达到450公斤,总产量达到4500吨。万亩小麦丰收别人都认为柳学友是成功了,可他却说这并不是他最终的目标,他还想再争一个全国第一。

  柳学友:“我的梦想是种5万亩,要当上全国的麦王,那我才高兴呢,那干起来才有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