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近年来渔业资源修复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我市从2005年起实施了大规模的渔业资源修复行动。截止到2009年,共投入资金2.5亿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近亿元。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规模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
五年来,全市累计放流、增殖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海蜇、梭子蟹、牙鲆等渔业苗种20多亿单位;在双岛湾、小石岛、皂埠阴山湾、霞口滩、俚岛湾、爱伦湾、苏山岛等海域建设了9处省级人工鱼礁,鱼礁区面积达到15000多亩;布设了335个深水大网箱,建设了乳山泥蚶、文登松江鲈、小石岛海参、苏山岛渔业资源、桑沟湾魁蚶等8处渔业资源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到40多万亩。
渔业资源修复行动的实施,有效改善了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
在经济效益方面:根据省海水研究所常年跟踪调查结果,威海海域虾蟹类增殖放流投入产出比为1:18,鱼类为1:21,海蜇为1:25。初步估计,每年渔业资源修复行动直接增加收入超过2亿元。人工鱼礁项目同样效益显著。以威海西港水产有限公司人工鱼礁为例,投礁后,礁体海域生物资源量明显增加,2007-2009年,分别收获海参25吨、27.5吨、35吨,实现收入450万元、600万元、750万元。同时,该公司依托人工鱼礁的休闲渔业也得到快速发展,2009年实现收入300多万元。
在生态效益方面:一些重要经济鱼类资源得到了有效补充,像对虾、海蜇、梭子蟹等已形成稳定的秋季渔汛。2004年,对虾、海蜇、梭子蟹捕捞产量分别为300吨、1200吨、5000吨,到2009年,已经达到670吨、3900吨和22000吨,分别是2004年的2.23倍、3.25倍、4.4倍。增殖放流进一步丰富了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有效抑制了浮游生物的过快繁殖,减少了赤潮等海洋灾害的发生。人工鱼礁区起到了增加藻类、聚集鱼类、增殖海珍品的效果,渔业保护区对本地优势资源和珍稀资源起到了良好的保护和恢复作用。深水网箱的发展,拓宽了养殖空间,降低了近海养殖密度,改善了近岸水质。
在社会效益方面:渔业资源修复行动,促进了渔业结构调整和渔民收入增加,有利于渔区和谐稳定。最重要的是,行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大海只索取、不回馈的观念,关心海洋、爱护海洋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