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某论坛就菜篮子工程展开讨论,一位来自广州市质监局的有关人士直言:“安全是买回来的。”他认为,食品要做到安全无毒无害,就必须经过检验、加工、包装等环节,而这些都将计算到食品的价格中。消费者如果想要买到安全放心的食品,就应该为安全付费。
此言一出,一片哗然。不认同者表示,不能只让有钱人享受到安全放心的食品。也有人怒指“食品安全要花钱买”,是质监部门在卸责和要挟。
愤怒者的心情可以理解,食品安全问题严峻,原因多多,有商家利欲熏心,也有政府部门监管缺位。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工作未能得到公众普遍认可的政府部门,出言应更谨慎,表述应更准确,态度也应更谦恭。但“食品安全要花钱买”并不等同于“穷人买的便宜菜就是有毒的”,更不可能为既往已经出现以及今后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洗脱责任。那些被骂得体无完肤的“潜台词”多半只是评论者的自由解读。笔者更愿善意地理解“个别”质监人员的发言只是意在提示广大消费者:食品安全是有成本的、质量与价格成正比。当然必须要强调的是,支付给生产者的“绿色成本”已在商品价格中体现,而有关部门的监管费用不应因此有任何改变。
平心静气地想一想,这番言论之所以引发反感和误解,让公众听起来不舒服,实则是因为混淆了“安全”与“绿色”的概念。保证让公众吃上安全放心、达到国标的食品,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消费者无须为“基本安全”买单。但另一方面,在国标之上,食品越绿色、越健康、再加工越多,成本就越高,售价也越高,符合价值规律、符合市场经济的法则,消费者不应强求其物美价廉。
一段时间以来,有一种风气,“为民请愿”的时评家、意见领袖们肝火甚旺,对大小官员、专家学者的各种言论一律条件反射似地予以反对和抨击,似乎不如此就不算“政治正确”。在下倒是建议,对异己之见、雷人雷语,不妨收起“习惯性愤怒”,理智、宽容地去思考和面对。最大限度地吸纳多元意见中的合理成分,我们的社会才能以更快的速度不断前行。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