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过度捕捞致野生鱼锐减 部分种群出现灭绝迹象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21/2010 16:22:41   来源:中国水产养殖网

  今年6月1日休渔期当天,南姜码头的渔民们在整理今夏最后一船少得可怜的海货。记者 陆金星

  当下休渔期间,爱吃海鲜的青岛人仍忘不了念叨“加吉头,鲅鱼尾,刀鱼肚子,鲕鱼嘴”,多少年来,这四种海鱼一直是老青岛人的心头“四美”。但你可能不知道,“四美”中的加吉鱼、刀鱼以及对虾、黄花鱼、梭子蟹等海产品,如今已很难寻到野生品种,充斥市面上的绝大多数都是“圈养”的人工养殖货。

  据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近日发布的资料显示,因为过度捕捞以及海水污染等原因,我省近海47个主要捕捞品种,已有27种过度利用,6种严重衰退。而在青岛,胶州湾的渔获种类也从上世纪80年代的100余种降到了目前不足30种,部分品种甚至出现种群灭绝迹象。为了避免将来会有无鱼可吃的一天,青岛人不得不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长期防污治污,适度休渔放流,争取还海洋鱼类一个干净、安全的“家”。

  可怜 渔民歇了船餐桌鲜味淡

  “一想到年轻时候吃的那个海货,现在都流口水。”家住延吉路的姜先生今年48岁,在他的记忆中,二十多年前生活水平没现在高,但一到周末餐桌上的海味却比现在丰富:红焖加吉鱼、干炸带鱼、海胆蒸蛋、葱烧八带等等,应有尽有,鲜味浓厚。“我家门口路边市场一大早就摆满了整筐的鲜海货,渔民当天捞的蟹子、八带、虾虎啥的,煮好了咬一口都淌水,肉到了嘴里跟要化了似的……”

  不过,这种美味姜先生已经多年未能找回。“现在餐桌上也有海鲜,但绝大多数都是养殖的,甚至还有外地运来的。越吃味道越差,品种也少了。”今年5月中旬,距离6月1日休渔还有半个月,姜先生到码头和市场上去采购海货,发现市面上选来选去只有人工养殖的蛤蜊、对虾、黄花、牙鲆、鲳鱼等几种,让他很是失望。

  事实上,在今年休渔期之前,岛城的码头就已陷入沉寂。来自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的统计显示,岛城5000多艘捕捞船中,6月1日前有一多半已提前休渔。5月29日,记者在崂山沙子口码头探访时发现,码头上停满了大小渔船,不少渔船已连续几个月没有出海。“因为海里面鱼虾少、柴油价格高,渔船出海根本挣不到钱。”来自四川的船老大姜师傅解释说。

  据了解,渔民大规模提前休渔的状况已经延续五六年,早在2005年提前休渔就已出现苗头,到2010年势头更为严峻。没有了捕捞船出海,市民餐桌上的鲜味自然少了很多。

  可叹 渤海63种鱼类,30年消亡大半

  餐桌上本地海鲜少、渔民提前休渔的背后,折射的是渔业资源日益枯竭的现实。

  据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统计,渤海鱼类已经由20多年前的63种下降到现在不足30种,很多海域已经变成无鱼可捕的海洋荒漠;我省近海的47个主要捕捞品种,有7种充分利用,27种过度利用,6种处于严重衰退,有的甚至已濒临灭绝。

  青岛的母亲湾胶州湾、烟台的母亲湾莱州湾是我省两大海湾,其中胶州湾位于青岛近岸海域,莱州湾位于渤海南部,这两个海湾原本都有着丰富的基础饵料,是黄渤海多种鱼 、虾、蟹类的产卵、索饵和育幼场,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但是近年来,随着两湾生态环境的恶化,海洋生物资源急剧衰退,优质鱼虾类已形不成渔汛。

  以胶州湾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胶州湾内渔业资源大幅度下降,主要经济鱼虾蟹等种类,资源量逐年趋向枯竭。据山东省开展的渔业资源现状调查显示,上世纪80年代,胶州湾渔获种类是109种,上世纪90年代降至 58种,减少了46.3%。就平均网获量折算,上世纪90年代渔民的网获量仅为上世纪80年代的10%左右,牙鲆、加吉、梭鱼 、半滑舌鳎等优质鱼种数量锐减,网获量更是逐年下滑。

  青岛市区的海捕海鲜,崂山是重要来源。记者从崂山区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崂山沿海渔业资源素负盛名,上世纪30年代初的调查显示,在崂山海域春秋两季产卵索饵的鱼类有近百种,形成了丰富的水产资源。然而,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加吉、带鱼、对虾、梭子蟹、海胆等常见渔业资源均已形不成渔汛,野生资源基本绝迹。

  可恨 污染加恶捕,鱼虾蟹“断子绝孙”

  让胶州湾的鱼虾蟹逐渐走上灭绝之路,幕后有两双巨大的“黑手”——左手是海洋污染,右手是过度捕捞。

  胶州湾成市区“排污池”

  中科院海洋所高级工程师董罗海介绍说,水域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以及长期以来对渔业资源的持续高强度开发利用,导致了海洋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水域生态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总面积388平方公里的胶州湾,不但在过去的50年间萎缩了100余平方公里,而且成了承载市区污水的大水池。据统计,仅胶州湾东部年排放陆源污水就达1.5亿吨,再加上胶州湾北部、西部,年排放陆源污水总量超过2亿吨。《2009年青岛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胶州湾沿岸排污口数量较多,陆源入海污染物量较大 。2009年夏季,胶州湾轻度、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1.7%、21.5% 和14.3% ,受污染海域面积较2008年增加12.0%。

  过度捕捞“子孙一窝端”

  除了海洋污染,过度捕捞也是导致渔业资源锐减的祸端。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海洋行政执法支队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大马力渔船在捕捞船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渔民捕捞作业方式也由过去的“贴底拖”升级为“变水层拖网”,既可以贴底,又可以上升。这种“扫荡式”捕捞法让所有鱼群,包括个头较小的鱼子鱼孙都“难逃一劫”,由此导致了经济鱼类资源急剧衰退,加之海洋资源的再生能力远远低于捕捞量,传统经济鱼类已形不成鱼汛,尚存品种也呈小型化、低龄化趋势。

  此外,休渔期间部分不法捕捞船违规作业,滥捕鱼子鱼孙,也加剧了部分渔业品种的“灭门”风险。

  “举个例子,以前海捕刀鱼很常见,这几年青岛市面上的本地刀鱼却很少见到了。”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印庚介绍说,青岛近海是刀鱼的产卵场和索饵场,上世纪60年代,刀鱼的成熟期在二至三龄,体长40厘米,而今,刀鱼为了保护其种群,一般在一龄30厘米时便“被迫”产卵。在这种情况下,刀鱼不但越长越小,连“种”都很难保住,青岛这块刀鱼的“风水宝地”,如今已成刀鱼的“屠场”。

  出路 为大海疗伤,需一剂猛药

  面对日益衰竭的海洋渔业资源,青岛市有关部门也开始采取各种补救措施,伏季休渔、增殖放流,让大海休养生息并为其“补血”就是其中一种;然而有专家表示,这种“收了种,种了收”的模式归根结底治标不治本,为脆弱的大海疗伤还尚需一剂猛药,那就是——防污治污。

  休渔,让大海休养生息

  从6月1日起,青岛进入一年一度的伏季休渔期,全市五千余艘捕捞船全部停止出海作业。一周后,2010年渔业增殖放流行动在浮山湾启动,5.6亿单元的鱼虾蟹陆续投放大海。

  据山东省海洋捕捞生产管理站站长王熙杰介绍,1995年起国家开始实施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目的是保护海洋渔业资源、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经过这些年的伏季休渔,不少已经枯竭的渔业资源品种特别是增殖放流品种得到了较明显的恢复,海蜇、对虾、梭子蟹、鱿鱼、带鱼产量明显增加。

  放流,给鱼子鱼孙活路

  增殖放流是增加海洋渔业资源的另一措施。据渔民宋叙民介绍,每年9月1日开海后的头半个月是渔民最幸福的时候,因为经过三个月的休渔期海里资源最为丰富,出海作业网货量最高。“其实多数捕捞上来的鱼虾蟹都是三个月前放流的,每年放一季捕一季。”不过,老宋也担心:如果哪年渔业部门不放流了,大海里还有东西可捕吗?

  治污,还鱼虾干净的家

  宋叙民的担心也在驻青海洋研究院所的专家中引发共鸣。中科院海洋所董罗海等专家表示,海洋和陆地相比更为脆弱,这种收了种,种了收的陆上作业方式对海洋而言并不是治本之策。治本之策还在于治理污染、清洁海洋生态环境,还鱼们虾们一个干净的“家”。

  据悉,青岛已在不断立法加强海洋环境保护。2009年,青岛市实施监测的重点排污口数量由2008年的4个增加到10个;今年5月份起实施的《青岛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定》规定,流入胶州湾的海泊河、李村河、板桥坊河、娄山河等河道内部不得新建排污口,已建的排污口应当按照规定标准排放;用海单位或个人在海域内倾倒生活垃圾、废弃物的,将被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