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肇东等优质奶源基地建设非一日之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奶粉事件之后,各大奶企之间的奶源争夺战并没有因此而休战。相反,在国内乳制品安全引起全社会关注时,奶源的把控反而显得更加重要了。
“得奶源者,得天下。”这是乳制品行业永恒的定律。只是奶源在如今的政策推进和行业监督下,不再流行“抢”,而是依靠“建”。
在市场上,包括伊利、蒙牛在内,几乎所有的奶企已经拉起了“奶源建设”的大旗。从自建牧场、合作牧场,到大型的牧场园区,不少奶企投入资金达到数亿,以此在消费者面前彰显责任。
然而,作为一项乳品行业的长期工程,奶源基地果真只是凭借巨资投入就能“速成”吗?其实不然。
十年前,伊利、蒙牛等大部分乳企都曾经面临过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先有奶源再抢市场,还是先抢市场再找奶源?在不同的逻辑中,各个企业有着不同的解题方式。
今天回头看,“先市场,后奶源”是一些乳企,如蒙牛高速发展的模式。因为高品质奶源基地的建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建设周期长,风险很大,奶企不愿意投入。所以,他们主要以奶站为依托收购原料奶,将最基本的资金风险转嫁给了农户。
根据相关统计,从乳品行业的产业链来看,整个奶业产业链中,奶牛养殖生产、奶品加工、奶品销售三个环节利润比为1∶3.5∶5.5,而奶牛养殖生产、奶品加工、奶品销售三个环节的成本比例正好相反,为6∶3∶1。为此,不少奶企都更加倾向去“抢”奶,而不是建奶源。
随后,在奶源增长远远赶不上企业百倍千倍的扩张速度之下,到处“抢”奶演变成了一种常规手段。值得庆幸的是,当乳品行业的焦点从市场回归到产业链的基础——奶源时,从创立伊始就秉承“先奶源,后市场”的企业幸存了下来,并依托奶源体现出了后发优势。
以今年率先复苏的伊利为例,伊利的发展就是从奶源建设开始,其发展历史也是奶源的建设史。十几年来,伊利一直将奶源建设放在第一位,以东北为例,相继投建了杜尔伯特、肇东等奶源基地。伊利不仅是当前唯一一家掌握“三大黄金奶源带”的乳品企业,也是自建牧场比例超过50%的唯一本土企业。
据了解,伊利目前拥有不同规模的自建牧场达到了800多个,并在今年底拟再推800个。在资金投入方面,从2006年到2008年,伊利投入了27亿元用于升级奶源、牧场建设。
如今,随着乳品行业的逐渐复苏,伊利“先奶源,后市场”的战略已然成为了一种优势。据伊利1月20日发布的2009年年报预告显示,伊利以大赢之势开启世博年,继续领跑全行业。
万丈高楼平地起。奶粉危机的爆发是“火箭速度”最深刻的教训。作为乳品行业的一项长期的基础建设工程,“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
从理性的角度来考虑,牧草并不是一天长出来的,奶牛不是一天就能长大的,一个企业的科学管理更不是一天能够形成的。在这一思路下,一天“速成”诸如肇东等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可能吗?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