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市新华路,一个小小的书摊写着醒目的广告,“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正在热销中
“大师”为什么这样红?
“大师”忽然成弱势,我见犹怜。电视片停了,广告牌撤了,悟本堂扒了,“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悟本”忽然成“污本”,抚今追昔,人们不仅要问:“大师”为什么这样红?
或曰“大师”能红,必有异禀。坊间传言:你和他讲道理,他跟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跟你讲法治;你和他讲法治,他跟你讲政治;你和他讲政治,他跟你讲民生;你和他讲民生,他跟你讲养生;你和他讲养生,他跟你讲养心;你和他讲养心,他跟你讲孔子;你和他讲孔子,他和你讲老子;你和他讲老子,他给你装孙子……
照这么说,“大师”是无敌的了?那也不至于。“大师”背后的人,才是真主,破他们的阵,其实只消两个字:良知。
法治也罢,政治也罢,民生也罢,孔子也罢——人类所有的正说,其“核心生成”无非人类的良知。
比如“大师”的“教父”——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总经理鄢良,明知道张悟本是个没有任何中西医资质的草包,却置人民群众的健康不顾,把他“拉扯成人”。
你的良知何在!
比如“大师”的“话筒”——湖南卫视的李隽宇,上其健康节目爽到只要“从出版界了解到他的书销量不错”就可以了!
你的良知何在!
比如“大师”的“推手”——著名出版家贺雄飞,一个出过《逝去的年代》,并曾呐喊“用思想的光辉去唤醒那些麻木的灵魂”的人。
你的良知,何在!
够了,张悟本说他受够了。我们也受够了。
中国的事,严复先生曾痛心到一句话说绝——“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
他就没想到,民品固劣、民智固卑,但民之粹者——知识精英一旦甘为劣者卑者之“教父”、之“话筒”、之“推手”,则“民品”将更其万劫不复矣!
“大师”为什么这样红呢?
暮春草长,不妨一问“大师”背后的衮衮诸公。
谁炮制了这碗绿豆汤
张悟本是怎样走上神坛的?传媒的炒作造星运动、主管部门后知后觉的放任自流以及大众的盲目跟风,才是张悟本被神化背后的真正推手。
张悟本受够了,决定不再跟陌生人讲话。这10多天来,这个声音每次开口说话,都会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加以嘲弄。在媒体恳谈会上,面对团团围住他的记者,张悟本的回答总是那么苍白无力,“问这个有意思吗?”
最后,张悟本走向自己崭新的越野车,“我将开会说出真相。”那天,他照样穿着一样红色外衣——红色似乎是他的最爱,他穿着红衣在湖南卫视出镜,就连曾经慕名去挂号的患者都说:“张悟本爱穿红色的衣服,脖子还戴一条大金链”。
不过,这个吉祥色并没能继续支撑他的光辉岁月。曾经号称“京城最贵中医”的张悟本如今似乎成了过街老鼠,他的书籍策划人贺雄飞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明确表示:“现在张悟本不接受采访,因为媒体都是恶意的”。
张悟本最后一次面对公众,是在央视的《经济半小时》,那也是漫长的协调过程。在贺雄飞的劝说下,无奈的张悟本在私人律师的保护下答应出镜,目的是为了“做到观点的平衡”。尽管如此,张悟本也只肯回答几个确定的问题。
作为对公众的交代,张悟本表示:“没有神医,我也不是医”。不过,大家却以戏谑的心态来传播他的另一句话:张悟本在干啥?他在寻找绿豆替代品!
曾几何时,张悟本给人们画了一张美丽的食疗大饼,让人感觉吃下几斤绿豆,人生就完美了——他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销量突破300万册;他主讲的节目《百科全说》排名收视率前三;他的问诊费最高达2000元;养生“吉祥三宝”绿豆汤、长条茄子、苦瓜,追逐者如过江之鲫。
尽管张悟本为自己辩解,强调自己是“食疗”而非“治病”,可是他的信用却值得诟病。这个大叔曾经在电视上口吐莲花:“我要么不做,要做我就做老大;经过权威部门调查,1400多个病例,总治愈率为68%;糖尿病治愈率为94%……我一个人可以顶一个三甲医院;15年,我拿下诺贝尔医学奖。”
短短数天,他便从养生专家跌落为“砖家”。张悟本“教授”被证实学历造假,13个光环一一剥落。现在,人们视之为江湖郎中和游医大仙。
张悟本是怎样走上神坛的?
几个精心包装了张悟本的“贵人”是整个吸金链条上的骨干,传媒的炒作造星运动、主管部门后知后觉的放任自流以及大众的盲目跟风,才是张悟本被神化背后的真正推手。
浙江的姚孝平曾经是张悟本的粉丝,作为一个平民,他曾被张悟本的理论深深吸引,他曾试着生吃冬瓜汁、晚上不吃荤,还动员别人也跟着做,“我现在为自己的无知愚昧感到惭愧”。
不过,他又继续发问:“张悟本出事了,每个人都恨不得踏上一脚。但他走红时,那些高贵的脚在哪里呢?”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张悟本神话的诞生和倒塌,乃是一个扭曲发展的社会所展现的诡异笑容。
“老张的儿子挺能白活”
6月3日傍晚,北京慈云寺1号楼里,几名北京第三针织厂(目前已合并入铜牛集团)退休工人在下象棋,他们都是张悟本和其父张宝杨的前同事。
一提起张悟本,大家都知道是“老张的儿子”,“之前在电视上还挺能白活的,最近不都在批判他吗?”
张悟本身上最华丽的光环,是将其父亲抬举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生”。其简历显示“张悟本,出生于中医世家,6岁开始随父学医,食疗临床经验二十余载。父亲张宝杨同志,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生”。
简历中还不乏肉麻的穿凿附会——“’悟本’这个名字,足见其父对中医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足见其父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人红是非多,况且牛皮总有吹破的时候。事实上,对张悟本的质疑,最早最有力的证据来自于其邻居的网帖。
该帖质疑了张悟本“中医世家”的背景,称张悟本原本是前“北京第三针织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其父其妻亦为该厂职工。他本人为挡车工,其父在厂仓库工作。
“我家也有病人,常年求医问药,如果他是中医世家我就不舍近求远了。也正因为如此,才深知庸医杀人。花钱在其次,把病耽误了损失才大”。该帖称。
老邻居们证实了帖子的靠谱度。张悟本的父亲张宝杨在厂时曾利用闲暇为同事按摩,退休后在自家挂牌按摩正骨,没多长时间摘牌不干了。张悟本本人下岗后,曾经一度也在京广中心为客人按摩(非治疗)。
“他说的那一套我们都不信,纯粹是忽悠人。得病了该上医院还得上医院,千万不能被他的绿豆水忽悠了,贻误了病情。”老人们说。
在邻居们看来,在张悟本出人头地的道路上,他的伶牙俐齿确实作用不小。
北京铜牛集团综合管理部潘永生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张悟本招工进入北京第三针织厂,当时那批工人最高学历为高中,多数初中毕业。
上世纪90年代,张悟本与妻子于志玲分别买断工龄下岗。此后,张悟本卖过安利,随后又在世纪劲德公司销售钙片。据张悟本自称,他在世纪劲德公司担任过5年“华北区经理”。
一副侃侃而谈的口才,让张悟本在那一带下岗的职工中,成了先富起来的那批人。2000年左右,他就拥有了私家车。
卖过钙片的张悟本在方子里对钙片也极为推崇,在北京电视台录制《身边》节目时,连主持人都忍不住问他:“人家都说你开药爱开钙片……”
《齐鲁晚报》的记者龚海曾经到过悟本堂暗访,他介绍,张悟本开完方子后,工作人员就把病人领到旁边一个药房里买钙片,按照张悟本开的量是5罐,一罐280元。
按照张悟本的理论,“高血压患者应大力补钙,女性3000毫克,男性4000毫克”。我国对于钙的推荐摄入量为成人每日800毫克,老年人为1000毫克,而张悟本开出的方子足足是推荐量的4倍。
张悟本的中医知识虽然是被嘲弄的游医水平,但是他却能为他的绿豆、茄子进行深入浅出极富吸引力的讲解:
“我们有个病人,膀胱癌,两年做了7次手术,后来喝生冬瓜汁两个月,就喝好了。前列腺癌我们喝好了几十例。”
“好多夫妇给我们打电话表示感谢,说喝了一个月绿豆汤以后,脾气都没了,吵架也没了,夫妻都和谐了,这是无数的事例证明了的。”
“牛奶强壮了一个民族,那个民族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现代人喝奶,那叫火上浇油!”……
在张悟本的号召下,绿豆、萝卜成了神物。所以,在大众媒体搭梯后,才会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地相信他,跟从他,迷恋他。
作为湖南卫视《百科全书》的一名观众,陈亮就一直批判其老婆的“愚昧”:“老婆天天就按张悟本说的做,我怕她受毒害,在家批驳张悟本,身边的这娘们居然和我跳脚……”
北新仓的发迹
张悟本坐诊场所之一的“中研健康之家”位于东直门南小街北新仓18号。中国中医科学院所在的北新仓地区,在整治以前曾是有名的“中医骗子一条街”——因为有数不清的中医诊所,打着科学院的旗号蒙骗患者。
诊所内挂着一个牌匾,上面写着“中研健康之家不是医疗机构,适用于希望通过饮食调理、按摩、导引、刮痧、拔罐等手段改善健康状态的人士。”
仅凭一人靠打“借保健之名、行医疗之实”的擦边球很难创造如此大的江湖影响。最关键的是其幕后之手在推波助澜。
“中研健康之家”隶属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下称合作中心)。3年前,合作中心总经理鄢良把张悟本推向了宝座,开启了他的成名之路。
事实上,张悟本能够取信于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这块牌子。在不少场合,张悟本是该院的“客座教授”。
中医科学院一负责人介绍,除合作中心总经理鄢良为中医科学院在编人员,其余均为外聘人员。说白了,合作中心其实就是中医科学院的“三产”,是一个卖保健品生产技术的公司。
鄢良介绍,2007年6月,该中心组织专家走进社区,而当时聘请中医大家报酬很高。为此,决定聘请一些社会上的营养师。
在对张悟本进行了3个月的考察后,合作中心与张悟本签订了长期聘用协议,“每个月给张悟本的报酬上万元。”
“尽管当时张吾本并没有接受过医学教育,但他表达能力强,说起绿豆、萝卜养生自有一套理论,很受社区居民欢迎。实际上我是给张悟本上课的,我单独给他上过两次课。因为他经验有限,理论是讲不清的,那我就把中医理论讲给他听,教他这个东西该怎么讲”,鄢良说。
张悟本在社区的讲座很快就火了起来,名声渐起后,鄢良的团队将张悟本在社区的讲座做成了光盘,标价200 元。在这个光盘的包装盒上,张悟本就已经有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名头:全国营养改善行动专家组成员、中国健康教育促进委员会讲师、卫生部微量元素重点实验室顾问……
这个过程中,中心成立了中研健康之家,由张悟本坐诊,专门指导“食疗保健”。设咨询所后,预约挂号越来越多。他们增设了特需号,收费1800元,加上会员费共2000元。另外,合作中心也提高了张悟本的报酬。
张悟本以他那副出人头地的口才,又被另外一个伯乐相中——从遇到张悟本那一刻起,一直从事养生类产品的唐燕飞就想包装他。
2000年,唐燕飞成立了“北京悟心堂中医研究院有限公司”。事隔9年,唐燕飞又成立了一个新公司来包装张悟本。2009年8月,以张悟本命名的“北京悟本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在朝阳区注册,该公司的法定代理人为唐燕飞。
同时,唐燕飞还兼任中奥纵横(北京)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副总。中奥纵横的重点业务也是包装张悟本,该公司拍摄了张悟本主讲的《大国医道》,该片第一部为30集。在简介里,张悟本有个云山雾罩的头衔——“全国长寿工程首席中医养生专家”。
事实上,营销团队根本没料到张悟本会坠落得这么快。根据中奥的计划,《大国医道》的第二部已经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他们甚至乐观地预期,“必将在全国各地热播和大卖”。
在命运的最后关口,张悟本和他的团队仍然试图挽回比分。5月26日,在铺天盖地的质疑声中,悟本堂和张悟本本人,特地召开了媒体恳谈会。悟本堂的副总吴威还想抓住最后一根稻草:
“张老师是在2004年取得了卫生部高级营养保健师资质,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的客座研究员……完全有能力,也将继续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为更多的人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面对现场媒体的质疑和骚动,主办方并没理会。恳谈会发布后的第三天,卫生部发表声明,否认了张悟本“卫生部高级营养师”的身份。
不是“专家”,就是“世家”
贺雄飞曾经把《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的红火视为自己的骄傲,在沉寂多年后,他以此书的成功来证明“我在选题策划方面还是很有能力的。”
“百度百科”对贺雄飞的介绍是“当代著名的出版家、演说家和犹太文化研究专家。以擅长策划出版学术书籍而号称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间出版家”,他推过的名人包括汪国真、摩罗、孔庆东等。
在《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的腰封上,贺式宣传语照例煽情而动人:“一本可能让您多活几十年的书!一本可能让您少花几十万的书!”贺雄飞甚至曾给这本书的销售目标定下了一个骇人的数字:500万册。
自称长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贺雄飞称,2009年8月,一位朋友找到他,向他推荐了张悟本的演讲光盘,看能否为他策划一本书。“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张悟本的观点,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通过朋友引见,贺雄飞结识了已在包装张悟本的中奥公司老总姜勇、副总唐燕飞与吴威。
贺雄飞说,中奥公司此前送来的书稿原名叫《食能疗疾》,后来他认为不够好,他给这书取了一个口号式的名字:《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书的内容都是从中奥公司《大国医道》的张悟本讲演光盘上扒下来的。
此外,他还提出, 一定要由够主流够官方和够权威的出版社来出。于是,通过私人关系,贺雄飞找到了人民日报出版社。
此前,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黄玉浩采访时,贺雄飞声称,出版社都是卖书号的,内容真伪没人审查,该书交由其弟贺鹏飞经营的鹏飞一力公司负责发行。在鹏飞一力高额广告投入下,两大售书网站当当网与卓越网先后在首页重点推荐此书,并加大宣传力度。
不过,现在的贺雄飞否认自己说过这些话,他声称,出版社和他几乎没有投入任何宣传费用,就赢得了大卖,“我分析这本书火的原因,还是因为张悟本的经验确实有效。”
面对贺雄飞对其报道失实的指责,黄玉浩也毫不示弱——证据都是坐实的。
黄称,为了包装推广张悟本,中奥公司曾出巨资聘请了超豪华策划团队,参与策划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曾任央视《赢在中国》节目全国推广总监的高强,负责向各大电视台推销张悟本;某国家级日报市场信息中心策划主管吴宗群负责将张悟本观点梳理成30集讲座,并将文字编撰成书;贺雄飞则整合自己出版和传媒业的资源,扩大该书宣传,进行发行推广。
据一位内部人士称,“悟本书”是先收钱、再铺货。这种发行方式一般只出现在强势书籍和强势出版社。
贺雄飞认为此书的营销策略只是一个常规策划,他甚至否认自己是张悟本的推手之一。在他看来,张悟本之所以能够在江湖上“爆红”,还是在登上了湖南卫视等大众传媒之后。
今年2月1日至4日,张悟本在湖南卫视《百科全说》栏目开讲座。他言辞诙谐幽默,养生观点“标新立异”,引来观众追捧。
3月份张悟本二上《百科全说》,他的名气达到高峰。等到4月份三上节目,张悟本在电视中的结束语“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医院是厨房,最好的药物是饮食”,已被无数粉丝传诵。
《百科全说》制片人李隽宇介绍,选择嘉宾的时候会进行综合考量,“像张悟本,我们从出版界的朋友那里了解到他的书销量不错,而且有些观众也建议邀请他来讲。”
贺雄飞也称,在“悟本书”畅销后,电视台纷纷邀请张悟本上节目。当张悟本的神话经过媒体放大之后,那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创造了近5年来销量过百万册的单月销量纪录。
与此对应的是以中老年粉丝为主的养生类节目的火爆,某电视台的频道总监透露:“原来我们有个做饭的节目,本来很火,但由于和兄弟频道的养生节目同一时间播,收视率已经明显下降了。”
偷换概念后的监管盲区
在媒体恳谈会上,5位张悟本的支持者现身说法,称得到张悟本诊治后病情根治。其中有抑郁症、高血压、糖尿病,还有一人自称是红斑狼疮患者。
张悟本极力想说明自己“不贵”:“2000元挂号费,我就这2000元挂号费,剩下都没有了。红斑狼疮100万好得了吗?世界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就吃饭给吃好了……2000块钱解决了,贵吗?”
在张悟本说出“挂号费”三个字后,吴威马上示意主持人。于是,张悟本开始强调,他从事的是营养咨询,收取的也不是挂号费,而是咨询费。
不得不承认,张悟本和他的营销团队都很有打擦边球的天赋。他从来没说自己是在行医,而是把养生当作幌子。这不但规避了日趋严格的医疗方面的法规,而且掌握了最大的客户群——其他神医只是面对病人,他则可以面对所有人。
北京朝阳区卫生局表示,张悟本收取的费用标明是健康咨询费,这项收费也不属于医疗收费和医政监管的范畴。
同时,朝阳区工商分局也表态,“悟本堂”经营范围里是有咨询项目,收费的高低则是一种市场行为,法律法规并没有禁止。
于是,中国执法史上最经典的一幕出现了:由于实在找不到合法依据收拾一个被人民唾弃的人,就以拆除违章建筑为名将他的场子关了。
6月2日,位于奥体中心的悟本堂被定性违章建筑,深夜遭拆除,理由是悟本堂飞檐翘角的“小庙”风格与作为现代体育场馆的奥体中心体育场风格不符。
不过,在“首席食疗保健推广专家”张悟本饱受质疑后,合作中心健康推广项目办主任王小雨称“倒下一个张悟本,还有王悟本、李悟本,千千万万个悟本站出来”,今后他们会继续推出食疗专家咨询。
“神医”的走俏,张悟本不是挂帅者;“神医”的倒掉,张悟本肯定也不是最后一人。张悟本及其营销团队的不地道,在于将自己的本事夸张过头。不懂中医理论的人也知道,绿豆清火解毒,茄子能缓便秘。不过,当他把绿豆茄子推向极致,势必导致神话的颠覆。
“把正常的饮食和药疗混为一谈,是对中医的曲解”,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教授说,中医讲究辨证和适度,过分夸大了某种可食性药物的普遍适用范围,属于明显错误。
谈到目前的食疗市场,温长路说,现在是“外行比内行更胆大”——纵观这些养生类图书的作者,不是“专家”,就是“世家”。
不过,在公众愈发追求养生的大时代中,这些养生家们绝不会寂寞,当地瓜、绿豆、茄子等蔬菜被装扮成“灵丹妙药”粉墨登场之后,下一个会是什么呢,高粱?黄瓜?▲
导读:
贺雄飞:我与张悟本之间
我觉得在一个商业社会,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适度的、适可的、适中的这种宣传定位,营销、销售,是应该值得提倡的,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中国几乎每一个行业都在宣传包装做广告。那么图书作为一种书业,无可厚非。
记者/应 琛
清代的戏曲《桃花扇》里面写过这么一句话,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句话今天用在张悟本身上,应该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昔日看一个号要2000块钱的悟本堂,如今被当作违章建筑被拆除了。短短半年时间,这个位于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正门的半地下室里,上演了一出让人心情复杂的养生神话,这个神话的破灭也仅仅用了6天时间。
在众人“围观”张悟本的同时,另一个名字也瞬间被推向了公众的视线,他就是贺雄飞,《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的策划者之一。
贺雄飞,何许人也?贺雄飞,内蒙古人,擅长策划出版“学术”书籍。上世纪90年代策划出版的“草原部落”与“黑马文丛”系列丛书,是那一时期最受关注的文化类畅销书。在百度百科中对他的定位是“当代著名的出版家、演说家和犹太文化研究专家”,说他所做的所有的事就是“推人,出书,挣钱……兼之传播思想”。据称贺雄飞曾推出过汪国真、孔庆东、朱学勤、秦晖和摩罗等文化名人的书,号称“中国民间出版第一人”。
贺雄飞的出现,被认为在张悟本的成名路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一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使得张悟本刹那间红遍大江南北。在其“神医”面具被揭开之后,贺雄飞(blog)从5月30日起在其新浪博客上连续发了6篇博文声援张悟本。
近日,经过多番沟通,被称为“张悟本幕后推手”的贺雄飞最终接受了《新民周刊》的专访。但他始终坚持:“张悟本不是骗子,只不过是被媒体神化了。我也不是幕后推手,只是常规的图书策划罢了。”
据他透露,现在张悟本拒绝任何采访,“我也不知道他在哪儿,他躲起来了,不愿意出来。有人说’张悟本已经跳楼了’,至于真假谁知道呢?”
如果你不相信,别买书就可以了
“我不是什么幕后推手,这只不过是媒体给我戴的高帽子罢了。”贺雄飞在采访伊始便摆明了自己的立场,“再说什么叫’幕后’?我是一个图书策划人,策划一本我觉得有市场前景的书只是我的工作而已。其实还没等我推张悟本,他的书就卖得很火了。”
按照贺的说法,2009年8月,朋友找到他,向他推荐一名中医大师,看能否为他策划一本书。朋友称已有一家公司在包装这名大师,但一直不顺利。朋友送给了贺雄飞一张演讲光盘,这名演讲的大师,便是张悟本。
在贺雄飞的眼中,判断一本书是否畅销有两大标准:好的选题有爆发力,好的内容有生命力。而作为图书策划人,其使命就是给读者提供好书。好书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好卖的书,其二是有价值的书。如果一个人仅仅是书商的话,他只出版那些畅销但却不一定有价值的书;如果他是一个出版家的话,他有责任也有义务挖掘那些有价值的书和有价值的作者,同时让他变成畅销书。介于中间这段距离的就是图书策划人的价值。对他而言,所谓有价值的书,就是那些有趣而值得争论的话题和内容。
“我和张悟本此前从未见过面,看了朋友给我的书稿后,我觉得他的书稿内容很新颖,跟当时市面上的养生书都不一样。”贺雄飞坦言,作为图书策划人,他不仅看重张悟本养生的观点,其实吸引他的还有张悟本身上的商业价值。
于是贺雄飞决定,专门为张悟本策划一本书。他的加盟给陷入困境的中奥公司(包装张悟本的幕后公司)带来新鲜空气。据悉,贺雄飞否定了原来想找的文联出版社,他提出两点,其一,要找一个大型权威出版社的书号,让人觉得该书很权威;其二,取一个好书名,让人过目不忘。
“响亮的书名,权威的出版社。我的直觉是这书能火。”于是通过私人关系,贺雄飞找到了人民日报出版社,《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书也应运而生,“原本他们想叫《吃出来的病》,嫌我这个名字太长。但我坚持,你不觉得这个名字很有噱头吗?”
“你本人真的认为能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记者问。
“没有包治百病的万能良药,但是张悟本的食疗方法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如果你不相信,你别买书就可以了。至少我自己照着张悟本的办法吃,血糖从14 降到了8.5,血压正常了。”贺雄飞强调,他从来没有把张悟本当成大师,也没把他当成神医,“我不相信这世上有神医。我觉得在一个商业社会,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适度的、适可的、适中的这种宣传定位,营销、销售,是应该值得提倡的,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中国几乎每一个行业都在宣传包装做广告。那么图书作为一种书业,无可厚非。”
贺雄飞告诉记者,自己是按照图书策划的常规流程去操作这本书,“我做的不过是起书名、联系出版社,想宣传语,定大纲标题,参与建议定价,只有这些事情而已。”
至今未拿到任何报酬
虽然如今市场上关于养生的书籍种类繁多,出版社并不看好这本书,贺雄飞还是认定该书将赚到大钱,才让鹏飞一力的老板、他的弟弟贺鹏飞参与发行此书。这或许是出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考虑。
2009年11月,《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并负责主渠道的发行。而北京的鹏飞一力出版公司则负责书在民营渠道的营销和发行。
“倒卖书号那都是若干年以前的陈芝麻烂谷子了,稍微有影响的策划人都不会这样干。这本书是人民日报出版社和鹏飞一力合作出版的,双方是合作关系。”贺雄飞说。
鹏飞一力公司做图书策划营销这行已有些年份,也推出过一些书,如《王朔文集》《李银河文集》都是他们的产品。但自从2007年被王朔痛骂出了文集却拖欠版税之后,该公司就一直鲜有畅销书亮相。
然而,《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在出版后销量却上升缓慢。坊间开始传言,既然此书可能是他们重振旗鼓的最后机会,鹏飞一力决定孤注一掷,在书上架前后,展开一场营销大战,仅宣传营销费就投下了100多万。
100多万是个什么概念呢?记者了解到,现在每年那么多新书,能给出版公司带来超过100万利润的凤毛麟角,大部分书都几乎没有任何营销费。“如果敢投100万下去,那说明这家公司起码怀着狠赚500万以上利润的野心。”一位出版公司的编辑告诉记者。
根据传言,这100万元,鹏飞一力先是搞定了当当和卓越这两大图书销售网站,以确保《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长期被放在推荐图书一栏的显眼位置。然后就是打榜,通过大量回购图书或者进行公关的方式,让该书位列一些大型书城销售榜的首位。与此同时,一场媒体攻坚战也开始打响,通过媒体尤其是让张悟本在电视台举办讲座,以扩大他的影响力。
对此,贺雄飞坚决否认:“哪儿来的100万元。这本书的实际销量也就200万本,在书的宣传费上,我一分没花,都是媒体自己找的张悟本。至于当当,一开始根本不看好这本书,只要了48本而已。”
记者也从鹏飞一力负责此书宣传的工作人员处了解到,就她所知公司并未给这本书拨过专门的款项。“要说宣传成本也只不过是一些样书,加上两次书展上的宣传而已。”
“由于赶上春节,印刷厂印不出来,这反而更激起了人们一书难求的好奇心,无意中书就火了。” 贺雄飞向记者解释了畅销的原因。
至于张悟本频繁上电(600627)视录制节目、做讲座,贺雄飞表示这都是中奥公司安排的,跟他没有关系。“书的版权在悟本堂,主渠道在人民日报出版社,民营渠道归鹏飞一力。我作为图书策划人,他们答应我只要书的销量突破一万册,就给我2%的策划费,算下来140万元,不过我至今还没有拿到任何报酬。”贺雄飞给记者算起了这笔账,显得很委屈。
被包装出来的商品
电视上的张悟本能言善辩,说起“绿豆治病”等奇谈怪论更是滔滔不绝,极具说服力。熟人眼中的张悟本又是怎样的呢?
贺雄飞说,他跟张悟本至今为止见过三次面,一次是去年9月份的时候,悟本堂找他给这本书出主意的时候,匆匆跟张悟本打了个招呼;第二次是今年4月份全国书市期间,新华书店邀请张悟本签售,和他聊了几分钟,张悟本还给他提出了一些食疗建议;第三次就是前两天,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想要采访张悟本,通过我和张悟本打了个招呼时见了一次。
在贺的印象里,张悟本是一个挺好的人,下岗之后靠着自学成才,“别看张悟本在电视上能说会道,说起养生头头是道。平时,他根本不怎么会说话。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你看之前,事情出来后,他们在北京搞的媒体恳谈会上,张悟本都不怎么会替自己辩解。那个恳谈会是很失败的。”
在《新京报》早先的报道出来之后,贺雄飞立即在其新浪的博客上拟写《究竟谁在“围剿”张悟本》一文,表达了对《新京报》“失实报道”的不满,并坚持张悟本不是骗子,对张悟本的围剿是对弱势群体的贬低和蔑视。
但当记者质疑,“弱势群体是否就能捏造身份、学历来欺骗大众,从而达到他’出名成功’的目的”时,贺雄飞反复强调:“张悟本的身份不是他自己捏造的,是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所为。张悟本本人也很气愤。”
“既然气愤,张悟本为何不提出反对意见,而选择默默接受呢?”记者反问。
“人难免好虚荣,既然别人给自己按了这些名号,那就随他去吧。”贺雄飞这样解释。
“这些身份都是印在书的附录上的,作为图书策划人的你,难道没有进行核实吗?”记者又问。
“我做的只是前期策划和后来稍微看了一下内容,附录是他们之后加上去的,我不知道他们会这样做。”贺雄飞说。
贺雄飞口中的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到底是什么机构?记者调查发现,这家机构并不是什么学术研究机构,它只是一家隶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下的三产机构,而张悟本和这家中心一直在合作,产生利润之后双方分成。
据贺雄飞透露,这家机构其实一直想推出“悟本堂”这样的咨询所。“你知道吗,他们找来张悟本,就是想借由他推出悟本堂。张悟本其实就是他们包装出来的商品而已。”贺雄飞替张悟本抱不平,“而且电视上也说了,悟本堂没有进行实际的诊疗行为,只是提供咨询,他们2000元一个号确实贵,但你也不能说他违法。”
不吃死人就行
据媒体报道,《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卖了百万册,比预想的还要疯狂。中奥公司的雄心也顿时开始膨胀,他们计划在今年6月底之前要销售500万册,年内销售1000万册。如果1000万册真的卖出去,也就意味着将给中奥公司带来将近2亿人民币的利润。但是随着张悟本的经历被政府部门和媒体不断揭露,书店自行将该书下架,1000万册的宏大目标看来是无法实现了。
记者发现,一些由出版社自己编辑出版的养生保健类图书,也存在伪养生伪专家的问题。一位在出版社工作十多年的编辑告诉记者,他们无法也无力对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内容进行审查,只能凭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专家”的观点不至于吃死人,就会放行通过。
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贺雄飞时,他也对“不吃死人就行”这个标准并不否认。也就是说,在普遍实行“准入制”的现在,在养生保健类图书这个领域,依然是什么人都可以写,写什么观点都可以。这难免造成极大混乱。
业内人士建议,有关图书审查机构,应该建立相应的准入机制,使得只有拥有相关凭证的专家才能著书立说。
但早前的事实却是,《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书在占领各大图书排行榜之后,报纸杂志纷纷对其进行报道。随后,电视媒体加入“炒作大军”:2010年初,北京电视台《城市》栏目“民以食为天”节目邀请张悟本上节目;2月至4月,张悟本三上湖南卫视,火遍全国,电视的造势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购书狂潮。
“平面媒体先是捧红了张悟本,随后电视媒体又把张悟本放大了。张悟本只是在十几种病的治疗方法上用了绿豆,媒体却称’绿豆能治百病’,某些程度上是媒体神化了张悟本。”贺雄飞说,“现在张悟本红了,听说围剿他的有幕后的一大群相关利益团体,他们不整倒张悟本决不罢休。”
贺雄飞分析,张悟本的火爆绝不是偶然的。首先,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他们希望通过食疗养生的方法预防和不得病,这是最省钱也是最简单的方法。所以,等张悟本提出了许多实用而简便易行的食疗方案后,一下子就打动了读者。其次,他书里介绍的方法,大多确实非常有效。
“像有一次我女儿生病,在医院诊断的过程中就花了几千元钱,最后却只开了九毛钱的药。”贺雄飞说,正如《新京报》上的一篇文章所言:张悟本的成功是中国医疗弊端的一面镜子。
贺雄飞曾多次向媒体表示自己愿意做“每天喝五斤绿豆汤、吃四个长条茄子”的范本,让专家化验,看“会不会中毒”,他说:“食疗不是看病,它没有那么精确,你不相信绿豆汤,完全可以不喝。张悟本的食疗方法来自于中国的中医传统,也不是他独创的。”
但记者在网上看到,不少读者都表示是在看到“权威”出版社出版了张悟本的书,是在看到“权威”电视台播了张悟本的节目之后,才对张悟本的养生理论深信不疑的。如此看来,一句“不信就别买”的理由显然不足以服众。
采访的最后,贺雄飞坦言,张悟本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养生大师”。并透露他在替张悟本策划此书之后,许多人慕名而来,其中有卖药的,也有卖酒的等等,“但我接下来受邀出国考察,去研究犹太文化,大概要到16日回来。”
选择在这个风口浪尖出国,贺雄飞内心怎么想,只有天晓得!▲
别总拿中医说事儿
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的弟子、上海市名中医王庆其指出,张悟本根本不是中医,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应该加倍珍惜它,不能把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按到中医的头上,更不要总拿中医说事儿。
记者/黄 祺
每当一种养生谬论被掀开遮羞布,中医总是不免被误伤,因为各种养生谬论,都要把中医大旗抗在肩上,为的是博取信任、借彼东风。中医有几千年历史,诞生于民众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所以,中医发展过程中有着鱼龙混杂的漫长阶段,这给种种奇技怪方提供了广阔天地。张悟本也不例外,无非自称中医,独创“偏方”。
科学缺少之处,迷信就盛行。在各种所谓中医养生概念铺天盖地的时候,更需要专业人士廓清真伪。
养生与中医是什么关系?怎样的食疗才算科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王庆其,对如今的养生乱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王庆其教授钻研《黄帝内经》及中医内科临床数十年,师从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20多年。
《新民周刊》:你怎么看张悟本的这些所谓“养生方法”?
王庆其:在中医看来,绿豆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消暑,一个是解毒。过去在没有西药的时候,绿豆、甘草是用来解毒的。中医一般认为,绿豆不宜与药同服。任何食疗都只是辅助方法,不能过头。食疗也有适应症,也有剂量的问题。如果一个食疗方子或者一种药什么都能治,那它往往就什么都治不了。
我没有在中医药文献中看到关于用茄子和苦瓜可以治百病的记载,张悟本说茄子吸油,大概是他从炒菜里得到的灵感,以为茄子比较吸油就能用在高血脂患者身上,这完全是想当然,没有科学依据,我从来没有看到中医书上有这样的说法。高血脂、肥胖的患者,吃得素一点是有好处的,这个老百姓都应该知道。
至于奶制品,也是因人而异,都有度的问题。比如缺钙的人,喝点牛奶是好的,只要他没有牛奶过敏症。肠胃菌群紊乱的人、经常胃肠不舒服,喝点酸奶也有好处。但胃酸过多、胃寒的人吃了就不舒服。我非常推崇一句话是清代医家叶天士所说的“胃喜为补”,上海话叫“乐胃”。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对食物、药物的顺应性也不同。
《新民周刊》:食疗的定义是什么?食疗在中医学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王庆其:我理解的食疗,包括用食物作为辅助治疗的方法,和用药物做成食品作为辅助治疗的方法。
从中医起源来说,食疗和医学起源是同步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药食同源,医养同理”。《千金方》记载,“为医者,当需先洞晓医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在没有找到特殊的药物之前,人们就用食物来进行治疗。俗话说“七分治三分养”,这个“养”里面就包含了食疗。现在在一些偏僻、贫穷的地方,现代医学覆盖不到的地方,对一些小病还是有人用食物来解决疾病问题。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也不能夸大食疗的功效。我认为对待食疗有三个原则:一是食疗可以辅助药物治疗,二是食疗不可以取代药物治疗,三是药食同治相得益彰。
《新民周刊》:你怎么看待民间“偏方”“单方”?
王庆其:在汉代以前,中医方剂学形成之前,中医都是偏方和单方,这些治疗方法在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以后,才成为正式的方剂。我们应该科学、客观地看待民间偏方、单方。首先,偏方、单方是广大民众与疾病作斗争中自发形成的治疗经验和方法,但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新民周刊》:因为常有张悟本这样的人出现,大家都会有一个印象,感觉中医界比较乱。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庆其:首先,张悟本根本不是中医,他的所作所为与中医学无关。张悟本仅仅读了个函授,没有取得医师资格证书,怎么可以自称中医呢?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应该加倍珍惜它,不能把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按到中医的头上,更不要总拿中医说事儿。
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一些教训是必须要总结的。比如,一些学校乱办班,像张悟本读了个函授,可能只是几个月,顶多学到一些中医的皮毛,就拉大旗作虎皮,败坏中医的名声,这是十分可憎的。还有就是,中医界应该自尊、自重、自强。我反对社会上个别中医的“江湖腔”。喜欢说过头的话,这样会让患者不信任你。
《新民周刊》:我们经常能看到有人自称“中医”、“中医大师”、“老中医”等等,怎样才能辨别哪些人是真正的中医,哪些是江湖郎中?
王庆其:建国以来,中医管理逐渐正规起来。现在,我们的中医师,都要求正规专业院校毕业。进入医疗机构的医生,必须要有执业资格证书等专业的资格认证,然后从住院医生开始一级一级干起。对中医的管理规范,与西医是一样的。
“大师”、“名医”不可以滥用,我们国家对“国医大师”的认定,到现在为止只有一次。2009年,30位中医师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国医大师”的称号。要成为“国医大师”,有很多严苛的条件,比如从事临床工作55年以上,对中医事业有突出的贡献,理论造诣深厚,有很大学术影响,临床经验丰富,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培养大批接班人、形成学术梯队等等。我的老师、刚刚去世的裘沛然先生,也是在这次评选中获得“国医大师”荣誉的。“上海市名中医”是经过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联合评定的,共有70余人获得。
《新民周刊》:张悟本这一类江湖术士自古就有,但是,在我们宣称教育水平、生活条件都已经大幅度提高的今天,为什么这些谬论,还有市场?
王庆其:这里面恐怕有很多原因。第一,我们大众的卫生健康知识还是非常欠缺的,容易被误导。第二,民众的理性思维能力还显得很薄弱,社会上常常有一种“跟风”现象,缺少独立思考,听到一个人有“专家”“大师”的头衔,就盲目地相信。
另外,媒体没有承担严格把关的责任,有些媒体为了收视率、经济效益,不顾起码的常理常识,蒙蔽观众。我曾经在一份很权威的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一家诊所号称治疗尿毒症,疗效达到97%。如果治疗尿毒症的疗效能到97%,是可以拿诺贝尔奖的,怎么可能是真的?作为一份权威的报纸,为了广告费,就可以登这样的广告吗?
现在,出版养生类的书籍,完全没有门槛,造成各种没有依据的“伪养生”观念流传,出版界应该大力地整顿养生书籍市场。我认为,出版健康、养生类的书籍,应建立专家评审制度,让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社会责任感的专家来把关,不要让谬论流传,祸害广大群众。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专业人士没有做好科普的工作,给这些以牟利为目的的外行钻了空子。写科普文章、办科普讲座,应该是由具备一定学术造诣的专业人员来承担,必须体现科学性、趣味性、通俗性,这个工作特别需要专家来做。但现在很多专业人士因为没有时间,或者不屑于做科普,就把这块市场让给了那些不学无术的人。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电视节目,一位非专业人士在讲《本草纲目》,我感到十分惊诧,我真佩服这种人的胆量和勇气,其效果可想而知。我反对把中医神秘化,但是也不能把中医知识庸俗化、娱乐化。▲
养生的前世今生
食疗是我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一种具有特殊魅力的方法,它运用中医理论,有意识地选择相关饮食,或者饮食与药物相结合来进行治疗。张悟本所引用的历史上有关食疗的经典言论,本身并没有错,毛病出在他们的滥用。因为饮食对于身体其实是双刃剑,运用得当,有益养生;运用不当,则会损害身心,甚至导致死亡。
撰稿/章 原
时下正在热议的张悟本事件如同一个罗生门:
有人怒斥、有人力挺,有人观望、有人彷徨,悟本堂主的身份、学历、经历则扑朔迷离,据说他的背后有一个团队,据说他其实只是一个口才不错的幌子,所有的东西都是别人操刀,又据说绿豆涨价是他引发的……的确热闹,确实喧嚣,看上去不像养生事件,倒像是娱乐新闻。
然而,不管结果如何,受伤最深的都是中医的声誉与养生的口碑。张悟本口口声声说自己不是行医,但最终站出来澄清的却是卫生部发言人毛群安:“你提到的这个人(张悟本),把他和中医和养生联系起来是个错误,中医养生理论没有错误,但是现在有人借着行骗,而且有人模糊了这个界限。”(《新京报》6月5日)
如果稍微回忆一下,近些年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排毒教主”林光常、“太医后人”刘弘章、“盖世华佗”胡万林……虽然行骗手法不一,炒作方法各异,但无一例外地,最终都是中医代人受过。
何以骗术层出不穷而屡屡得逞?何以大众不断受骗而乐此不疲?何以中医总是成为受害者?个中原因固然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大众对于养生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甚至缺乏常识。
的确,日常生活中每个人似乎都能说出点养生小常识:多喝水、多运动、少抽烟……不一而足。但这些只能算是个人养生的经验,并不等同于养生本身。正如每个人都吃饭,但并不等于就是营养学家。
其实,养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养生是人类的生命本能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就意味着死!
无论是君主或是平民,无论巨富或是乞丐,生命的终点都是死亡,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平等。人生一世,短短数十年,至多百余岁,在茫茫宇宙中真如草芥一颗,其情形恰如庄子所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早在2000多年前,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就曾经大声疾呼:“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人类最大的欲望便是生存,最厌恶的事则是死亡。贵生恶死可以说是人类共同的心声,自发地探索影响生命长短的因素,积累能够延长生命的经验也是东西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东方的《黄帝内经》与西方的希波克拉底的学说,可以说是不同养生文化的标志。
成书于秦汉之间的《黄帝内经》的第一篇就是关于养生的内容,已经形成系统的养生观,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大量的实践也证明,科学养生的确行之有效,能延长人类的寿命,提高生命质量。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与自己的日常养生有关,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与社会因素有关,8%与医疗条件有关,7%与地理、气候、环境有关。
很显然,长寿的美好愿望,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古今概不例外。所以,当我们看到书店热销榜上总充斥着林林总总的养生书籍,当我们看到每天清晨无数的人进行晨练,当我们看到每年秋冬,许多人不惜花重金、排长队去开膏方的时候……我们应该感到欣慰,因为养生寄托着人类延续生命的美好愿望,代表着人类对于未来充满了希望。
但令人痛惜的是,别有心计的人也往往利用人们的求生心理施骗,这样的例子从古至今比比皆是,比如中国历史上三位有名的君主:
一心想长生的秦始皇受惑于徐福,于是派其率领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孰料一去不复返;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生笃信长生术,屡屡遭受方士欺骗,但痴心不改,杀掉骗局被拆穿的方士后,又立刻寻找下一位方士,他的传记里一大半是有关求生的记载;
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是千古传颂的明君,但也逃不过长生的诱惑。服食国内方士献上的丹药不见效之后,不以为诈,反认为国内方士道行浅,于是四处派人去异国求药,在服下了一名自称200岁的印度和尚配置的方药之后中毒而死,时年才52岁……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骗术都是一致的,利用人们“贵生恶死”的心理,投其所好,诱人上当。有志于养生的人们当引以为戒,慎之,慎之!
仁者未必寿
一提到儒家的养生,许多人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仁者寿”。
借孔老夫子的金口,“仁者寿”一语被推崇备至,被无数希翼长生者或悬或挂,奉为金玉良言,
毋庸置疑,“仁者寿”的风靡自有其合理性,精神因素在养生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精神的愉悦与道德的满足感均有助于身心的安泰。尤其令人信服的是,此言非虚,有史为证: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也大多长寿,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郑玄、朱熹均年过70,其中荀子、董仲舒的年龄甚至有考证说超过90岁。不止古代如此,近现代历史上的大儒如冯友兰、梁漱溟、熊十力等均年逾80。很明显,这绝非偶然的现象,“仁人多寿”确实深符养生之道。
但是且慢,仁者就一定长寿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为何却最早死去?莫非他道德修为不够,还不够“仁”?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仁者寿”的养生内涵进行简单的剖析。
“仁者寿”的命题有两个关键部分:其一,何为仁者;其二,仁者和寿的关系。对于这两个问题,董仲舒的回答最详细,同时也最具养生意味。
何为仁者?董仲舒认为“仁者,所以爱人类也”,这无疑是继承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董仲舒对仁者的标准做了具体的阐述:“仁者惨怛爱人,谨翕不争,好恶敦伦,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无嫉妒之气,无感愁之欲,无险诐之事,无辟违之行”。可见,在他看来,仁者应该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能够真诚恳切地爱人,恭敬和睦地待人,喜好憎恶要切实明确,无伤害厌恶他人之心,无暗中怨恨他人之志,无妒嫉他人之气,无伤感忧愁之欲,无危险邪恶之事,无偏激悖谬之行。事实上,董仲舒的长寿与其素有仁行有密切的关系,他为人正直,不屑与阿谀上位的丞相公孙弘交往,《史记·儒林列传》载其“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即使以骄横著称的诸侯王也对其以礼相待,胶西王为人暴戾,曾经杀掉或者毒死其国相数人,但“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为人之品格与感染力可见一斑。
那么,仁者为什么能够长寿呢?董仲舒认为“精神者,身之内充也”,“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其治。”也就是说仁者由于道德高尚、内心平和,再加之能够调养身体,故此“多且治”,“多”即长寿,“治”即健康,长寿并且健康,这才是有质量的人生。
可见,“仁者寿”所隐含的意思不止是道德修养足够就能长寿,还要注意物质对于身体方面的影响,要从自然界汲取有营养的物质来“养其身”。在思想境界上最接近孔子的颜回之所以早夭,多半就是物质条件太差的缘故。据说他死去的时候,才29岁,但已经是满头白发,死了后,连棺材都买不起,其家境之窘迫可想而知。
明代养生学者吕坤在“仁者寿”之后又增加一句“生理完”,其意与董仲舒相同,都认为仁者只有在形体、精神方面都注重才能获得长寿。
近些年,郭店楚简、上博所公布的出土文献中,“仁”字多做“■”(上身下心)讲,意为身心的和谐方才可以称得上是“仁”。也有学者从文字学的角度,给我们勾勒了仁字产生的文化轨迹:“仁”与“夷”在古代一体,“仁”系由“夷”而起,其内涵亦复如是。夷即东夷,东夷人素来有三种风气:好生、好让、重血缘。“好生”就是热爱生命,崇尚生生不已的生命力。可见,在仁最初的含义中就已经包括了精神(好让)与身体(好生)两方面的内涵。
于是,我们明白了,仁者的最高境界是身心和谐。过去我们只重视了仁字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的爱的涵义,而忽视了仁字还有“爱自己”的一面,而这个爱自己就体现在对于身体与精神的呵护,追求精神与身体的和谐。倘能达到此种境界,长寿也就悄然而至了。
帝王为何不住大房子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吕氏春秋》)
高台多阳,广室多阴,远天地之和也。故圣人不为,适中而已矣。(《春秋繁露》)
鸟有巢,兽有穴,即便是蜗牛,也知道背着自己的壳慢慢地爬,几乎能想到的一切动物,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栖息之所,可以在里面躲风避雨,这几乎是它们的最后的港湾了。
在这一点上,人和动物其实并无区别,都渴望能拥有自己的居所,这不仅是生理上保护自己的需求,同时也是心理上的慰藉。但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还有贪心。狡兔有三窟是为了躲避天敌。而人呢,总是希望房子越大越好,房子数量多多益善。甚至于有的人用非法手段获得了二三十套房子之多,却不敢写自己的名字,只能间接占有,心理何其扭曲,何其贪婪!
自然,我们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心理学家,我们只想从养生的角度来探讨一个问题:房子是越大越好吗?
关于这个问题,早在先秦的《吕氏春秋》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意思是居室过大,阴气就盛,房屋过高,阳气就过盛。如果住在这样的阴阳之气不平衡的房子里,就会导致疾病。故此,即便是帝王的居所也不能过于高大宽敞。或许有人听了觉得奇怪,皇宫向来以气势雄伟、殿阁众多而著称,阿房宫据说有300里之广,而北京的故宫据说有9999间房,难道皇帝的住所还不够多吗?其实,皇宫虽大,但是皇帝本人的寝室实际上并不大,也才10个平方左右,深符“不处大室,不为高台”的养生之道。
从现代卫生学的角度来看,古人对于居室的要求很有道理。目前城市中一般的卧室面积约在15平方左右,层高则以2.8米左右,太大或者太小都不利于房间的通风和换气。
房间的大小高低除了与阴阳之气的平衡有关之外,还与房屋的采光有密切的关系。历来的养生家都非常重视采光,《遵生八笺》就建议用帘子来调节室内的光线:“太明即下帘以和其内映,太暗即卷帘以通其外耀。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如果室内光线过于明亮则放下帘子使得光线柔和,如果太昏暗,则卷起来使自然光线能够进来。总之,适宜的采光不仅能够使眼睛舒适,同时也能安心,对于身体的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自然,古今人口、住宅的条件不同,有些观念虽然是好的,但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也不可一味死守。如现代城市里面人口密度极大,房屋价格飞升,许多人的住宿是无法满足上述标准的。此外住宅也以楼房为主,有些摩天大厦更高达四五十层,形象地称呼就是“鸽子笼”。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灵活运用居室养生的精髓,注意房间的通风、朝向、进深等,一样可以保养身体。
在目前的房产市场上,90平米以下的属于小户型,大多是两室一厅或两室两厅。其实,如果从养生的角度来看,三口之家的话居住在这样的房间里具有最佳的性价比,卧室的大小较为适宜。
所以,笔者揣测制定90平方米作为大小户型分界岭的专家或许是深谙养生之道的,它在经济与舒适的天平上找到了较合适的平衡点。
食疗本身没错
张悟本的“成名作”是《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在书里面,他引用了《黄帝内经》等诸多中医典籍中的语句,断章取义,为己所用,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很大的迷惑性,许多信徒都将张悟本的理论与食疗乃至于中医划上了等号,这其实是大错特错的。
食疗是我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一种具有特殊魅力的方法,它运用中医理论,有意识地选择相关饮食,或者饮食与药物相结合来进行治疗。食疗的运用很早,早在《周礼》中,医师的分类中就已经出现负责食疗的“食医”,负责调配君主的饮食。《内经》中也明确指出“五谷为养、五谷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对于饮食与健康的关系给予了充分肯定。
张悟本一伙所引用的历史上有关食疗的经典言论,本身并没有错,毛病出在他们的滥用,因为饮食对于身体其实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当,有益养生;运用不当,则会损害身心,甚至导致死亡。对此,先民早就有了清楚的认识,对于饮食禁忌与食物寒凉温热之性与相互的配伍都有精到的研究。比如《内经》中就记载了五脏病的饮食禁忌:心病忌咸、肝病忌辛、脾病忌酸、肺病忌枯、肾病忌甘。故此,食疗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了许多原则,比如平衡阴阳调整体、协调脏腑重脾肾、辨证辨病相结合和“三因制宜”。所谓的“三因制宜”即是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更是基本法则,故此,哪怕是同样的疾患,针对不同的人,甚至不同的时间也会有不同的食疗方法。比如同样感冒,对于西北地区的人适宜用姜糖苏叶饮等,而对于东南地区则适宜选用干葛粥、桑菊薄荷饮。
然而许多号称神医的人恰恰在运用食疗的时候违背了基本的原则,比如绿豆,《本草纲目》的评价极高,认为它是“济世之良谷”,也有清热解毒之效,并且“益气、厚肠胃,通经脉”。但是李时珍同时也指出绿豆也要注意服食方法,“以作凉粉、造豆酒,或偏于冷,或偏于热,能致人病”。同时,对于老年人、病重者、体虚的人,“绿豆虽补,将有不胜其任之患。”可见,绿豆虽好,但并不适用任何人,至于每天喝若干斤可以治若干病云云,只能说不足一哂了。
现代社会如何养生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特别是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终日朝九晚五,为生活忙碌不已,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极高。
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选择合适的养生措施,是一件关系到身心健康的大事,千万不能轻忽。在选择适合的养生措施时,应该特别注意下列事宜:
1、养生先养心。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又面临来自于工作、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长期处于不良的心境与负面的情绪之中,故近些年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其速率令人心惊。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而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指标评价各类疾病的总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五分之一,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率将升至四分之一。
对于社会大环境,个人是无法改变的,只能选择适应。在这种情况下,要特别注意精神、情志方面的和谐与平衡,在养生中要特别注意“养生先养心”,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保持平和的心境。
众所周知,正常的情绪、情感变化,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对于身心健康是无害的。特别是乐观、积极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对于身体健康是有益的,正如俗语所云“笑一笑,十年少”。但是负面的情绪,如沮丧、悲伤,或者剧烈的情绪波动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如《内经》所述:“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悲忧伤肺,惊恐伤肾,思虑伤脾。”
刚刚去世的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极为推崇“养生先养心”的原则,他曾经为世人开出了养生妙方“一花四叶汤”:一花,即指身体健康长寿之花;四叶,即一为豁达,二为潇洒,三为宽容,四为厚道。这剂妙方既是裘老从传统养生理论中得到的启示,同时也是他自己养生实践的总结。他在晚年之所以转而研究儒学,就是希望能够寻找治疗人心疾病的良方。
2、养生不要心存功利。
养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在生活中细心呵护身心,一点点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其功效则要长期坚持才能显现。
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千万不要抱有太多的功利心,一味追求速成,养生毕竟不是变魔术,一挥手、一转身,就能见证奇迹的产生。魏晋时嵇康的《养生论》是养生学的名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他一再强调养生要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每一次生气、每一次悲哀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大不了,但实际上对于身心已经造成损害。同理,每一点呵护看上去没什么效果,但是这样的事情积累多了,就会对身体的健康造成不同的影响。
如果急于求成的话,后果或许是欲速则不达,甚至上当受骗。各类骗术最擅长的就是利用人们的功利心理,以“药到病除”、“包治百病”、“立刻见效”等来进行诱惑,损失钱财事小,最令人担忧的是对身体造成戕害,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3、因时因人而异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同样的疾病,但对不同的人采取治疗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养生方法的选择也应该如此,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取最合适的方法。
我们时常会看到许多人向高寿者讨教养生秘诀,但是回答往往令人不知所从:有的建议要吃素;有的则爱吃红烧肉;有的人不抽烟不喝酒;有的则烟酒不离手……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禀赋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经历不同、饮食结构不同等,这些都影响着生命的质量与长度。
这也提示我们,不要人云亦云,而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养生之路。例如传统医学理论认为人类的体质可分为8种基本类型:平和、阴虚、阳虚、气虚、痰湿、瘀血、湿热、阳热,对于不同体质的人,在饮食、生活起居、四季养生、锻炼方式、药食进补等方面都要区别对待,如果选择不当,不止是起不到养生的疗效,还会损害身体,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在站)▲
养生,中国的全民运动
今天张悟本被人从神坛上揪下来,明天人们还会把另一个张悟本送上神坛。这本来就是一个前赴后继的作弊时代,并拥有了源远流长的孕育谎言的土壤。
记者/季天琴
在养生骗子的征途上,张悟本并不孤独。前有胡万林,后有林光常。在著名作家柯云路的《发现黄帝内经》摇旗呐喊下,胡万林用一把芒硝让人癫狂;而“排毒教父”林光常还是个舶来品,他宣称的“一天吃一个红薯,保证不会得癌症!”标奇立异远胜张悟本。
虽然他们的“水货养生”都是些东拼西凑的杂碎,但却深得普罗大众的迷恋和爱戴。说到底,张悟本们不过是大众意志的某种体现——是狂热的大众捧红了张悟本,而不仅是张悟本欺骗了大众。
今天张悟本被人从神坛上揪下来,明天人们还会把另一个张悟本送上神坛。这本来就是一个前赴后继的作弊时代,并拥有了源远流长的孕育谎言的土壤。
说白了,胡万林或张悟本都只是名字不同而已。而张悟本们层出不穷的原因,既有文化方面的“底蕴”,又有社会问题的浇灌。
集体非理性
三人成虎的事,在中国很容易成气候。凡是跟祛病健身有关的忽悠,就特别容易入耳。三下两下,就成一股风潮,人人如痴若狂。
但如果医疗保障可以跟上,至少也能抑制张悟本们的传播力。但又赶上看病难,于是,出来个让吃吃蔬菜、五谷杂粮就能解决问题甚至防患于未然的高人,大伙自然拥戴他。
历代都出过各种奇门偏方,以“花小钱办大事”的方式来诱惑百姓,而老百姓虽然不明所以,但也真相信那些奇怪的方法可以让人不得病。
张悟本包治百病的绿豆汤,堪比上世纪70年代曾经火遍全国的“神奇”饮料——红茶菌。
父辈们回忆说,红茶菌好养。从别人那儿捞一块“海绵”来,放在干净的玻璃瓶里,糖茶水喂着就自己长大了,子子孙孙没有尽头地长下去。因为不清楚红茶菌的分子结构、药用原理,当时人们觉得神秘,反而增加了它的吸引力。那时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在养红茶菌,亲戚朋友之间还写信、打电话推荐。
红茶菌成本低廉、功效神奇,很符合那个全民贫穷时期人们的消费观,是一种期待值与能力完美和谐的结合。据说这种东西可以防癌治癌,可治心脏、脑血管、肠胃、肝肾、肥胖、斑秃、高血压、萎缩性胃炎、便秘,等等。所以全国的男女老幼齐上阵,不管神志清醒不清醒的,都一个劲儿地养这种东西,喝这种东西。
就像张悟本的绿豆汤一样,红茶菌的神话和红火很快就过去了。早几年就有一种类似的东西曾经流行过,这就是也曾经风靡一时的“打鸡血”疗法。
学者桑晔曾在《读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1965年,某省的“上流社会”中开始流传“打鸡血治百病”的谣言。有位被公安局捉住的前军统中将医官,行刑前提出用“秘方”交换生命,那“秘方”就是打鸡血。后来,这“秘方”随着大字报流传,接着全中国的小公鸡都遭了殃。
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个社会从来不缺这类荒诞的大众消费神话。普通物品之所以成为神物,恰恰在于许多人心里住着一个癫狂的魔鬼,它的名字叫集体无意识,或盲目崇拜。
而张悟本的聪明,在于深知中华民族在饥饿了几千年后,刚刚托改革开放的福吃出了太多三高人群。于是他找到了一个绝妙突破口——将蔬菜和绿豆塑造成救命稻草。当精心包装的伪科学撞上民众养生的愚昧无知,个人发狂的攫财逐利心理遇到民众发烧的养生愿望,难免会衍生出一场发疯的养生保健闹剧。
这种集体非理性的跟风行为,对应的是科学和理性教育的匮乏。张悟本问题仅是一个现象,背后狂热的大众才是造神主体。
更可怕的是,从胡万林、“刘太医”、林光常再到张悟本,每当一个神话破灭,人们又很快地创造出另一个神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张悟本们把准了这个时代的精神病灶,就如伟大的小说家埃柯《傅科摆》中所言:“当人们停止信上帝之时,并不是说他们便什么都不信;他们什么都信。”
怕死的中国人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嘲弄我们“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像中国人这样的怕死”,尽管刻薄,倒的确是事实。
有个奇特的现象——全世界比中国富裕的国家多了去,谁像中国人一样把养生当成了一项“全民运动”?
张悟本的绿豆、茄子、冬瓜汁,不过是一种传统文化传承的庸俗版而已。中国的养生文化,其来源可追溯到方术时代——自古以来山里的黄精以及松针就是益寿延年、成仙得道的妙药。魏晋以来,走火版的还有五石散之类的毒药。
在追求长生不老的道路上,中国人的故事更为精彩。上至皇帝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简直人人都想做神仙。
秦皇汉武都曾遍访方士、以求仙丹;王莽、曹操等人都是房中术的信徒——那个时候,房中术是很正经的养生学问,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不但收录了八家房中术的作品,并给予这些作品单独分类。这样的做法在正史中是唯一的一次,以后就再没有这么干了。
唐代是炼丹术的全盛时期,在唐代,服丹身亡的皇帝就有6个,除了贤明的唐太宗,还有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中毒的还未致死的皇帝还不算。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许多名士文人也都去炼丹。对于世俗的人来说,它是人生缺憾的心理补偿,因此颇具诱惑力。白居易在晚年有思归诗一首:
退之(韩愈)服硫黄,一病讫不痊;
微之(元稹)炼秋石,未老身溘然;
杜子(杜牧)得丹诀,终日断腥膻;
崔君(崔元亮)夸药力,经冬不衣棉
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
这说明了当代的这些大名士们炼丹服食之的后果,而热衷于炼丹的白居易晚年也因此而感到茫然若失。
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不乏长生不老的神仙方士,但在西方文化里,能长生不老的只有吸血鬼,根本不能算人。这种理念在作品中,便是对上帝的敬仰,对死亡的敬畏,对天堂的赞美。
可惜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讨论死亡、反思生命的作品并不多。在中国,年龄越大怕死的恐惧心理表现就越明显,多数养生类节目的粉丝也都是中老年观众。
笔者的一个朋友对此深有感慨——现在老人相互介绍哪家的保健品、保健仪器好,一旦他们认为好的东西,就会相互宣传,也不顾儿女的阻拦或者劝说,谁劝跟谁急。
“我爸妈经常在外面买点保健品回来或者参加宣传会,时不时要去买几千元治疗仪器或者保健品等,有次还要我开车去一个很偏的乡下,说是去看学生,现在我才知道原来去尝试一种治疗仪。”
她不由纳闷:那么弱智的谎言为什么能骗得了那么多的老人?这些老人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啊!
事实上,正是公众低下的健康素养促成了养生市场的混乱。据卫生部去年关于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仅有6.48%的人群具有基本的健康素养,而基本健康素养的内涵也仅限于会自测血压、会打急救电话120等能力。调查项目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
这种心态几乎可以解释张悟本的“走红”,——因为张悟本们所开的药方,简直是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且不管这种养生术是否科学,试验的成本毕竟不高,那先不妨一试。
说到底,还是得普及常识。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