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食品>  正文

正在遗失的指尖艺术(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03/2010 15:23:00   来源:食品商务网

  正在遗失的指尖艺术

  ——中华面花

  

  “中华面花”也称“民间面花”、“民间面塑”,是至今仍流行在我国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的一种民间面食艺术。民间面花的主要用料一般为小麦面、玉米面、豆面、荞麦面、大麦面等,还有枣、各种豆子、棉花等辅料,制作大致分为和面、揉面、捏塑、镶嵌、蒸制、点染等工序。

  面团儿在一双巧手中经过揉、搓、剪、挑、压、粘、贴,做成的面塑艺术充满着浓郁的地方风情,无不栩栩栩如生。

  中国56个民族,呈现出各自特色的面点艺术着实令人钦佩。然而中华面花作为中国传统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随着时间悄然流失,作为一种工艺的留存,远非用纸面文字所能记录。

  2010年5月20日——22日,为期三天的中华面花与艺术面点展会活动在3.2展馆内拉开了巨大的背板。活动的内容很简单,但意义非凡。

  在本次中华面花与艺术面点展示活动中,我们为大家呈现了近二千年中华传统烘焙面文化的源远流长及丰富浑厚的文化底蕴,这些传统面点手艺几乎失传,更鲜有人知。而且中国现存的面塑工艺传承也处在岌岌可危的状态下。

  为了永久的留存,为了更好的保护,全国各地的面花工艺开始被逐渐收录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当然,这仅仅只是保护的第一步。我们在重视面花这门艺术的同时,还要更好地挖掘面花艺术的内在价值,并将其发扬光大,将工艺传承下去,而不是留在历史的画册中。

  借助第十四届中国烘焙展览会的专业观众,我们希望为中国的面花艺术找到些许的归宿,并期望它能与中国烘焙行业结合,并成为其中的一项烘焙文化。

  

  链接:中华面花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面花是随着人类面食风俗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且世代相传,流传至今。据史书记载,汉代以前少有面食,至魏晋始有发面馒头之说。我们常说的“馒头”一词,应该讲也是中华面花的滥觞。诸葛武侯则用面包着牛、羊、猪肉做成人头形状,用以祭神,从此便有馒头之说。因此,中华面花应起源于汉代。中华面花最初是用于祭祀作为祭品。唐代时中华面花的制作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祭祀和自娱之中。到了宋代,中华面花已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岁时民俗的必备之物。明、清时期,是中华面花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岁时礼俗中,制作民间面花已蔚然成风。从清未到民国,中华面花艺术虽已渐渐地走向衰落,但仍在民间顽强地生存着。建国后随着人们移风易俗、生活习俗的改变,中华面花逐渐地远离了百姓的生活,只有部分古风尚存之乡仍存有做面花之俗。

  

  来源:中国烘焙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