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紫嘟嘟的葡萄陆续上市,惹得不少市民赶去尝鲜。但结果却发现,这些提前上市的葡萄让市民大倒胃口。对此,记者走访沈阳市水果批发市场,同时向相关专家、葡萄果农咨询调查。
早熟葡萄味道忒酸
“这葡萄品相多好,可甜了,才10块钱一斤。 ”经过水果商贩这么一“忽悠”,沈阳市沈河区某小区居住的李女士没能抵挡住诱惑,花了12元钱买来一大串“巨峰”葡萄。“到家一吃,又酸又涩!”李女士抿着嘴说,根本没葡萄味。
昨日,记者在沈阳市八家子水果批发市场看到,近10家摊贩将巨峰、里查马特(俗称马奶葡萄)、京亚等品种葡萄用塑料箱包装,摆放在摊位前正在批发出售,这些黑紫色葡萄逐渐成为时下市场的“新宠”。这些零星成熟的葡萄“身价”在每公斤10元至15元,比起旺季葡萄的平均价贵出几倍。
记者随即对各个摊位上不同品种的葡萄进行品尝,这些本地葡萄大多外观较好却口感不佳,并不像小贩推销时说的那样甜。
青葡萄用激素“美容”
葡萄果农梁国仁介绍,目前,只有京亚葡萄有上市的可能。如果市场上销售有“巨峰”、“马奶”等品种葡萄,产地应该主要来自山东和新疆,而本地这类品种的葡萄,就算是“暖棚里的”,也得到7月末以后才能成熟集中上市。
至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巨峰”、“马奶”等本地葡萄,梁国仁认为,这些葡萄很可能是通过使用催红剂和膨大剂使葡萄提早成熟了。“催红剂或膨大剂分别在葡萄长到米粒大小和黄豆大小时喷洒在葡萄表面,两次喷洒间隔大约10天左右,青色葡萄的葡萄很快就会变得紫黑。 ”另一位果农告诉记者:“果农辛苦一年就看这两个月了,打个时间差可以多赚点。 ”
一些果农表示,为了避免因成熟过度影响了采收、销售和运输。催红剂的用量很关键,太少起不了作用,太多了果子容易掉。用法其实很简单,大概比例是一公斤水里兑入250毫克催红剂。在葡萄刚开始成熟时,向果穗上喷洒,施药后的第5天就可以食用。
这些用催红剂加工后的早熟葡萄提前上市半个多月,目的就是抢早赚取丰厚利润。
鞍山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资深专家唐鹏介绍,催红剂的学名叫“乙烯利”,也就是俗称的催熟剂。能让葡萄提早一周左右甚至更早成熟。另外,通常种植葡萄的果农在葡萄成长期还会使用膨大剂。在葡萄膨大剂中,氯吡脲的使用率最高。
监管尚处“真空”?
“乙烯利、氯吡脲属低毒农药的一种,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唐鹏介绍,一般植物体内会自发合成植物激素,这是一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质,而植物生长调节剂就属于人工合成的类似植物激素的化合物,在农业上被普遍用于催熟、提高产量。“氯吡脲、乙烯利喷在水果上后,会被果实自然吸收,这种附着在水果里面的激素不是用水就能清洗掉的。但通常人体可以通过新陈代谢,将这些摄入体内的低毒农药排泄掉。但具体会对人体产生什么样的不良反应,目前还没有科学论证。”唐鹏说,目前,对于乙烯利、氯吡脲的使用规范还没有明文规定不可用,监管尚处“真空”。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