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化工>  正文

远东光电 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光伏“寒冬”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3/26/2012 13:38:50   来源:中国化工资讯网

  中国化工资讯网3月26讯:

      自2011年光伏“寒冬”开始,伴随着的是光伏产业链的全线下跌,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致使国外市场的急剧萎缩,而国内因为条件的不成熟并没有实现大规模并网,国内市场是供远大于求。国内部分企业出现了光伏生产线开工率不高、陷入半生产甚至停产、破产现象,这些情况让雨后春顺般出现的光伏企业清醒了过来,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状态,该如何对待光伏市场?——这成了大部分企业所踌躇的问题。远东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光伏玻璃的专业制造商,他们认为,现在整个行业虽在混乱中,但光伏产业未来却非常明确:光伏企业终会逐渐走向高科技、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之路。企业现在就是要过好“冬”,强壮自己。

  政策引导让光伏市场化由“企业推动”向国家宏观调控转变,从而建立稳定有序的市场。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主要系能源中最经济、最清洁、最环保的可持续利用的能源,是解决当前能源紧张的重要捷径。截止2011年底,风电并网装机容量4505万千瓦,电力总装机容量的4.27%,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仅为214万千瓦。在《可再生能源长期规划》中,明确规定光伏发电不低于3%,可见我国的光伏市场还有很广阔的前景。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上网标杆电价,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还将大幅上调光伏装机容量目标。2009——2010年光伏企业如雨井喷般大量冒起,没有规划,一哄而起,低水平重复,由于对行业理解的不全面,产品质量层次不齐,盲目跟进,导致产能过剩,部分企业开始恶性价格竞争,以致企业由产能过剩转向制造企业的经营困难造,成了行业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定。而2012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则是提出了:“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而“报告提出‘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政府将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说的是要制止这些行业低水平产能的扩张,不是要制止行业的发展;相反,还应该在合理有序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经信委主任王海林说。这也意味着,光伏行业将告别无序发展,而是迎来在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下的有序、合理的发展。而现在国内市场出现的供大于求的情况是暂时的,未来太阳能发电将有很广阔的前景。前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就说过国内太阳能市场还是启动不够,而这些问题在下一步规划和政策上应注意解决。而随着未来市场的发展,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平价上网和并网将是完全可见的,到那时,光电产业将完全摆脱政府补贴型,转变成市场驱动型,从而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日本光伏企业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原因就是日本光伏产品三分之一的市场在本国。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光伏分会主任赵玉文表示,中国只要有三分之一光伏产品安装在国内,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不会显现。而光伏市场一旦启动,则能创造千万亿的内需市场,将完全不惧海外金融危机的影响。

  经过“寒冬”的洗礼让企业不断对自身进行产业调整,以更好的适应市场,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和面对突发情况的抵抗力。受欧债危机影响,欧洲各国下调光伏上网电价补贴,需求增速下滑,欧美为保护本土企业,对我国出口光伏电池设置贸易壁垒,而我国的光伏产业又主要面对海外市场,这就导致产能阶段性过剩,产业增速放缓,部分企业处于疲软状态,随之整个行业进入低谷期。面对这种情况,产业调整也成了国内企业的必然之举了。大企业凭借其自身模式和内在能力的优势,以技术和经济基础为依靠,可以研制新产品,注重成本的控制以及品牌的打造。同时往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增多产品的种类,形成设备制造研发、电池生产、太阳能发电的全产业链模式,进行一体化串联整合,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成本和风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更有部分大企业依托借其自身优势进行逆市扩张,以赢取未来市场。中小型企业因为资金的原因,企业规模不大,往往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而光伏组件的附加值本就低,又因为在先期盲目扩张、赚“快钱”,随着时间引进的设备也开始逐渐落后,产品也逐渐走向微利甚至无利,也就没有能力去更新设备,质量上不去,就谈不上争取订单了,陷入了入死循环。而增强企业的生存力唯有降低成本,提高含金量。依靠多企业的抱团整合。首先共享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融合,摒弃生产效能、科技含量、性价比不合理的生产线,腾出资金和科研力量。在技术上进行共享提高,在优势技术上进行巩固加强、研发改进和技术创新,掌握领先的先进技术,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力。远东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光伏寒冬,积极调整产品结构、规模,实由追求大到精的转变,同时在资金的运作、生产和管理上进行更深一步的完善以压缩成本,从而争取赢得市场份额。

  通过技术进步和突破降低生产成本,让光伏发电的应用规模化。工信部发布的《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光伏组件成本下降到7000元/千瓦,光伏系统成本下降到1.3万元/千瓦,发电成本下降到0.8元/千瓦时,光伏发电具有一定经济竞争力;到2020年,光伏组件成本下降到5000元/千瓦,光伏系统成本下降到1万元/千瓦,发电成本下降到0.6元/千瓦时,在主要电力市场实现有效竞争。而中国最新出台的政策光伏上网电价1至1.15元每千瓦。由此可见,降低发电成本迫在眉睫,而技术水平成了限制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要注重成本的控制。光伏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在成立之初,存在着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在产业链方面也不不完善,在生产和经营管理方面都有所欠缺,而“光伏寒冬”的到来,促使企业加快产业调整、企业的转型升级,由“规模第一”向“成本优先”转化,摆脱粗放式经营模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二是龙头企业应利用其自身用的技术、规模和资金等优势,利用其很强的运作能力,在产业上升阶段,加强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光伏发电的转化率。据了解,多晶硅核心技术——三氯氢硅还原法被垄断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少数企业手中,中国企业很难获得关键技术。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国内光伏产业大部分利润被成本抵消。所以,掌握核心技术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