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的磷酸盐市场从没有让人这样纠结过,价格就像坐过山车,几轮下来,市场到处弥漫着低迷、压抑的气氛。不禁使人发出深深的疑问:我国的磷酸盐市场到底怎么了?又是哪些原因使磷酸盐市场暴涨暴跌?面对国内磷酸盐行业遭遇的尴尬境况,市场似乎失去了主导方向。
分析人士认为,这种感觉一方面缘于市场需求不振,另一方面源自政策导因出口受阻,同时还有行业对于当前重复扩能建设的担忧。
经过十多年突飞猛进,当前国内磷酸盐行业的确到了一个突变前的临界点,必须要选择突破方向了。纵观全局,磷酸盐大规模的扩能必须停止,初级产品比重必须缩小,精细产品比例必须大幅提升。其目的是弱化磷酸盐产品的恶性竞争,规范磷酸盐的市场秩序,提高行业整体运行效益,使磷资源产品物有所值。
扩张迅速 布局重复
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前苏联、日本等发达国家,从保护本国资源和环境角度出发,已经停止或大幅削减了本国的黄磷加工业,开始向具有磷矿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产业转移,或以资本输出直接投资建厂,或进行技术转让,然后再从这些国家进口黄磷或磷产品。这便给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磷化工提供了机遇。70年代末,地处东部沿海的江苏、山东等地区率先从前苏联、日本等国引入黄磷装置,拉开了本土磷化工序幕。特别是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磷矿主产地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等省份,在东部黄磷加工企业的技术支持下,纷纷兴建黄磷厂,国内磷酸盐发展呈现出惊人的扩张速度。经过20多年高速发展,至2010年,国内黄磷产能达到190多万吨,磷酸及其他磷酸盐产品总产能已经超过1000万吨,高居世界首位。
毋庸置疑,迅猛扩能对市场秩序造成严重损害。主要体现在,与磷酸盐扩能的同时,各地争先恐后地复制着相同的产业链。据记者了解,在上述磷矿主产地,但凡可以开挖到磷矿的县乡村,无不把开发磷酸盐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首选,企业无疑是挤上了一条独木桥,难免重复着相同的产业布局和产品路线,就是磷矿石—黄磷—磷酸,然后是加工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产品。对于某个企业来说,按照上述产品深加工路线似乎尽善尽美无可厚非,甚至可以美其名曰是延伸产业链,发展精细化工,但问题在于,整个行业内企业都是按这般模式重复建设,后面的事情就不言自喻了。试想,千篇一律的工艺,同样面孔的产品一旦汇集到市场上,加之市场容量有限,而供求失衡偏又狭路相逢,价格战难于避免。
区域分工 协同市场
国内磷酸盐市场所呈现出来的无序化、散漫化状况,说明行业已经到了一个必须进行规范化、集优化的时候了。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国内磷酸盐业刚兴起时曾有过不错的原始分工,这就是由中西部地区生产矿石或黄磷,再由东部进行深加工磷酸盐产品,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属性,避免了浪费珍贵资源和恶意竞争。
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主要市场空间,且地区科技水平较高,磷酸盐加工走高端路线。但东部企业由于缺少磷资源,所以在有限的市场份额竞争中,已经丧失了中低端产品的规模优势,唯有避开不利因素,以技术、管理和市场优势,赋予产品尽可能多的科技含量来领先市场。
“近年来我们已经调整了产品结构,停止了一般工业级产品生产,而全部生产食用级产品。”天富(中国)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爱荣告诉记者。据她介绍,该公司为总部设在荷兰的天富国际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生产工业级三聚磷酸钠和焦磷酸钠等产品,仅工业三聚磷酸钠产能就有6万吨,是东部地区最大的生产企业。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鉴于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市场竞争剧烈,目前该公司除食用级磷酸、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等主导品种外,还主要生产国际市场畅销的各种规格的钠、钾、铵、镁、铝等磷酸盐系列,共计100余种产品。这些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等领域,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江苏徐州天源食用化工有限公司则是主要从事复合磷酸盐加工的企业。作为口味改良剂、乳化稳定剂、酸化剂、水分保持剂、保鲜剂pH调节缓冲剂、色泽改良剂和抗氧化剂等食品改良剂,复合磷酸盐被广泛应用于肉类、水产类、乳品、面食等加工,潜在市场容量很大,内在科技含量也高,因而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据公司副总经理杨桂生介绍,目前公司主要采用订单式生产,这种经营模式有两方面的益处:一是减少库存量,避免资金挤压;二是可抑制因囤积产品而易发生的压价销售冲动,避免了打价格战。
而中西部地区磷酸盐企业虽然有磷矿资源、电力、人力等优势,特别是一些本身具有矿电一体化的企业,低成本优势更加明显。但他们的劣势是远离市场主体,长途运输加大物流费用,抵消了部分成本优势。特别是在今后物流和人工成本快速增加的一段时期中,这种抵消作用会更大。所以,这些企业当务之急就是控制规模扩张,淘汰落后产能,不能再以“大而全”自居,而是要靠“专而精”安身立命。
对于中西部磷酸盐企业来说,要用壮士断腕的气魄,向扰乱市场秩序的“罪魁祸首”过剩产能开刀。要坚决落实国家下达节能减排任务,要认真执行2009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黄磷行业准入条件》,以及各省制定的淘汰落后产能措施,不能纵容地方保护主义。如产磷大省云南早在2007年就出台了《关于推进黄磷行业结构调整意见》,明确规定2007年淘汰产能5000吨黄磷装置35条。但是,由于业内企业所有制成分复杂多样,时间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去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电监会、国家能源局又联合下发《关于清理对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等问题的通知》,决定对包括黄磷在内的8个行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如执行到位,会对淘汰黄磷落后产能起到积极作用。 记者在采访一些西部磷酸盐企业时了解到,一些不能完全自供黄磷的企业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据四川绵阳启明星集团磷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建介绍,该公司拥有黄磷产能3.5万吨,另有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综合生产能力11万吨,且具有自备电厂的优势。但公司有一定数量的黄磷供应缺口需外购,为此,公司采取了停掉工业三聚磷酸钠等工业级产品,只生产食用级、饲料级等高附加值磷酸盐产品的做法。
供需失衡 市场恶化
由盲目扩能形成的磷酸盐总体供需矛盾,对行业和市场造成巨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业开工率低,形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二是无序竞争导致价格战长期存在,产品市场价格暴涨暴跌;三是行业运行质量差,盈利情况堪忧,影响整体转型升级。
据了解,与我国现有黄磷产能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外市场加起来的需求量仅有80万吨左右,我国现有产能超过实际需求50%,故使多年来我国黄磷装置负荷率始终维持在40%~50%的水平,黄磷行业景气度极差。磷酸盐市场长期处于饱和状态,自然造成大量装置闲置,社会资源浪费严重。
据海关统计资料,以往我国每年出口8万~10万吨黄磷,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降至每年5万吨以下,其他出口品种是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六偏磷酸钠,以及其他磷酸盐与磷化物。其中出口热法磷酸约占产量的39%,三聚磷酸钠占产量的67%,其他磷酸盐与磷化物占产量的50%,这3类出口产品消耗的黄磷占黄磷总产量的41% ,折算下来,中国出口的黄磷、磷酸、磷酸盐及磷化物等商品,相当于出口了30多万吨黄磷,超过黄磷总产量的1/3。这种对外依赖性较强产品结构,一旦遇到国家限制磷制品出口政策,业内只有限产和停产了。
业内人士反映,磷酸盐市场价格战由来已久了。据江苏徐州天嘉食用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希德介绍,自中西部地区磷酸盐于21世纪初形成规模后,该地区企业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优势,以及廉价的人力成本优势,以低廉的产品价格与东部企业展开大规模市场争夺战。“因为大家知道,东部占有全国70%以上的市场,谁立足东部谁就获得主动。”范希德表示,东部企业为了生存,也不惜参与价格战。拼杀的结果使参与各方损失惨重,还有就是“黄金当成了破铜卖”,珍贵的资源性产品不能物有所值,甚至让海外市场占尽便宜。
市场竞争恶化必然带来市场行情暴涨暴跌和整体运行效率低下。近几年,磷酸盐市场给人的印象就是波动异常,价格起伏过大,黄磷出现过近3万元/吨的历史天价,也不乏常见低于1万元/吨的地板价;磷酸盐主要产品三聚磷酸钠惊现过1.2万元/吨的历史最高记录,也不难看到0.5万元/吨的“跳楼价”。
业内司空见惯的是,磷酸盐价格猴性十足,上蹿下跳。其主要成因是:由于产能过剩,大量装置开工不足长期闲置,待市场存量产品消耗殆尽,或政策原因导致出口有利可图时,市场就立即升温,那些呈潜伏状的装置便相继开车,一时间供应量大增,市场消化不了,价格立马下跌,企业都盼着尽快变现,自然加剧抛售行为,又很快把价格打回原地。周而复始,几年就是一个轮回。但从长期来看,磷酸盐产品基本是在成本线附近徘徊挣扎,导致业内企业效益低下,甚至几年连续亏损经营,削弱了自身创新能力,阻碍了行业转型升级。
粗放转集约 产业欲突围
业内专家认为,数年后随着湿法磷酸精制工艺逐渐成熟,其产业化、大型化可以预期,因此热法磷酸将逐步退出工业级磷酸盐消费市场,让位于精制湿法磷酸,对黄磷的需求量会呈现出逐步减少的趋势。由此黄磷则将集中消耗在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磷酸,以及下游磷酸盐、磷化物和其衍生物加工制造上。届时国内黄磷消耗量可望降到60万吨/年,将有20%~40%的降幅。
同时如果中国黄磷产量仍具世界黄磷总产量中占比80%左右,年产量将下降至70万以下,降幅达30%以上。专家建议,我国今后不再出口普通黄磷,仅出口高附加值的优质黄磷与高纯黄磷,企业数与黄磷电炉数在目前基础上减少50%,使其装置负荷率提升到50%~60%。
无机盐工业协会磷酸盐分会秘书长华小西说:“多年的实践证明,磷酸盐这种低水平重复与竞争,致使行业长期裹足不前,运行效率低下。当前行业要积极开展资源整合,实行大区域、跨区域合作,重点做好东西部合理分工:西部企业利用资源优势偏重工业级产品生产,而东部企业则凭借技术和市场优势重点加工高端产品。这样才能够避免无序竞争,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她认为,磷酸盐行业将面临一次重新洗牌,这正是淘汰落后产能的时机,把那些没有资源、技术、管理优势的企业淘汰出局。经过资源整合重组,使东中西部企业分工会更加科学,资源配备更趋合理。
华小西对于未来磷酸盐的产业和市场格局,比较看好两种模式:一是处于东部的江苏澄星股份有限公司,他们在产磷大省云南收购了黄磷厂,建立了稳定可靠的黄磷供应基地,通过长江水运,1吨黄磷可以加工3.7吨磷酸,物流运输成本的优势特别明显。澄星股份有限公司还建立江阴长江码头,使磷酸拥有了快捷的出海通道,这种“前店后厂”的运营方式使其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另一种就是磷酸盐的龙头企业湖北兴发公司,它除了拥有矿电磷一体化的优势,还建立了完整的磷化工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明显,抗拒市场风险能力强。
当然,现在中西部不少企业已经开始由先前在东部设立营销办事处的做法,转变为向沿海地区寻求合作伙伴,通过在市场核心区域组建合资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彻底摒弃以往盲目竞争、缺乏合作的惯用模式,以合格市场主体身份参与正常竞争,从而实现产业突围。
环境生变 扩容受阻
按道理讲,行业扩能一般伴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张,但国内磷酸盐行业似乎是背道而驰,与凶猛扩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市场容量增长出现停滞,甚至萎缩迹象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国内外市场环境近年来发生了新的变化,对国内磷酸盐行业形成了明显的压制作用。
国内方面:近十几年来,由于国内部分地区水体均呈现富营养化加剧趋势,蓝藻水华污染事件此起彼伏,洗涤剂禁磷呼声日渐高涨,已由沿海地区快速向内陆地区蔓延扩散。而磷酸盐的主打产品三聚磷酸钠被认为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罪魁祸首,已被越来越多地区限制在洗涤剂中使用。因此,三聚磷酸钠作为洗涤助剂主要用途基本消失,对市场的打击非常巨大。如,2002年,其产量最高时达到94万吨,到2005年已缩小至74万吨,近年来已降至20万吨左右。虽然三聚磷酸钠还可以用作工业软水剂、染色助剂制革预鞣剂和陶瓷助剂等,但使用量很少,与产能相比微不足道。
国内磷酸盐市场给业内企业另一个期待就属食用添加剂了,但食用磷酸盐市场培育较慢,规模有限。目前,已有十余种产品被列入国家《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1)标准附录,已被运用到肉制品、水产品、乳制品、面制品加工领域,但产量占比不足10%,消化能力有限。特别不利的是,近年来由于发生了三聚氰胺、瘦肉精食品污染事件,也殃及到了食用磷酸盐,有关部门对其保持谨小慎微的态度,如在2011年新修订的《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个别品种还被从目录中撤除。“现在,食品加工业对于使用食品添加剂更是慎之又慎,对标使用、按下限添加已成最普遍的保守使用办法。”范希德说,这也影响了市场对食用磷酸盐的需求量。
出口方面:由于黄磷具有战略资源特性,受政策调控力度较大,自然会对下游产品有所波及。2010年7月15日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有十余个磷酸盐品种被覆盖其中,这无疑增加了出口企业的运营成本。如按当前磷酸盐主流价格7500元/吨计,以执行出口退税率5%计算,每吨产品增加出口成本375余元。这样高的增本因素,一般企业都难于消化,出口将会导致绝大多数企业亏损。
同时,我国磷酸盐这种资源加能源的初级产品出口模式,不仅使我们损失资源,少赚了外汇,由此还引发对外贸易摩擦不断,近年来我国就遭到了多起来自印度、美国等的出口磷酸反倾销调查。为此,国家采取限制出口措施,执行较高的出口关税水平,目前仍保持加收20%出口税率,抑制出口意图相当明显。加之磷矿属不可再生资源,黄磷本身担载的能源量较大,从长期资源、能源战略角度来看,限制大规模出口是大势所趋。
另外,黄磷作为有机磷农药的母体原料,因加工农药中间体三氯化磷等,每年需要消耗黄磷10万吨左右。但自2007年起,我国已对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禁产禁销禁用,这也使得该行业对黄磷的需求大幅削减。同时,草甘膦农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一蹶不振,产量跌入低谷,减少了对黄磷的需求。
国际方面:近年来,在我国技术输出背景下,北非一些拥有磷矿资源的国家磷酸盐产业迅速崛起,形成数十万吨产能,正在与中国争夺欧美市场。如突尼斯已经形成了15万吨磷酸盐生产能力,阿尔及利亚当前磷酸盐产能已跨越25万吨大关,相关企业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海运优势,其产品已经挤占了部分市场。据业内人士判断,这种趋势还将延续。目前,挤出效应已经显现,出口规模萎缩就是明证,我国每年出口的磷酸盐产品由前些年的60万吨已降至现在的20万吨左右。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