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化工>  正文

吉化:有保有压发展燃料乙醇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12月2日   来源:中国化工资讯网

  中国化工资讯网12月1讯
 
  说起燃料乙醇产业“十一五”的发展,我们都忘不了2009年7月25日那一天。温家宝总理来到吉林燃料乙醇公司,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吉林是个玉米大省,我觉得在吉林有必要有一家这种企业……但是,从全国来讲,不能在乙醇上搞一哄而起,不能再建了。”温家宝总理的这番话正反映了我国对燃料乙醇发展的态度: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扶持,严格控制产能过剩。

  吉林燃料乙醇公司2001年肩负着消化陈化粮和发展再生能源的历史使命破土动工,当时国家共批准、建设了4家总产能为102万吨的示范乙醇企业,并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醇类替代汽油列入了“十一五”发展纲要。
  “十一五”的开局之年,胡锦涛总书记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生效,燃料乙醇在我国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高峰期。国家借鉴美国的发展模式,根据国际原油价格,拿出财政补贴使这些企业能够保持微利运营,全国各地纷纷规划上马燃料乙醇项目。由于“与人争粮”的质疑声越来越高,国家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采取了多种措施对玉米燃料乙醇的发展进行规范引导,没有再批准其他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
  因此,“十一五”期间,燃料乙醇在“量”上的变化不是很大,但是在“质”上却得到了很大提升。仅以吉林燃料乙醇为例,我们自主研发出优势较为明显的改良湿法新工艺,提高了原料前处理的技术性和经济性;大力推进常规设备的国产化,实现了国产化率接近80%。各种经济指标可以和同样用玉米进行乙醇生产的美国相媲美。
  在“十一五”期间,燃料乙醇汽油也逐渐被大众所接受,燃料乙醇在东北三省以及安徽、河南等地的成功应用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2008年,中粮集团在广西的以木薯为原料的20万吨/年燃料乙醇生产厂家投产,成为国内第一家以“非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项目。从此“非粮”成为我国发展燃料乙醇的主流,业界正在积极探索以废弃土地、非粮作物生产燃料乙醇的新道路。
  回望这5年,是政府对燃料乙醇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既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也为我国能源替代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形成产能过剩——我们的方向坚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