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化工>  正文

煤炭"十二五"规划面面观 未来五年行业发展怎么干?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11月18日   来源:中国化工资讯网

  中国化工资讯网11月18日讯:

  供给或偏大 结构性过剩压力仍存

  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方君实在11月9日的会议上指出,到2015年煤炭供给能力可达到35.3亿吨。“十二五”新开工煤矿建设规模投产2亿吨,实现煤炭供需基本平衡。

  对于此供应能力的判断,业内有人士担心,到2015年全国煤炭的实际供应能力有可能偏大,会带来产能过剩的压力。“这一问题也成为此次会议上大家讨论的焦点之一。”一位参与会议讨论的代表告诉记者,事实上,从各省区报上来的产能规划数字来看,汇总起来要远超40亿吨。

  在此前的采访中,一位来自山西省煤炭工业厅的人士告诉记者,山西省“十二五”期间的产量目标或将定在10亿吨,这个数字在2010年将能达到7亿吨。据此计算,山西全省的煤炭产量可增长3亿吨。

  对此,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佑国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规划的制定着眼于“适度从紧”的原则,产量定低点是客观需要。他指出,规划产能和实际供给能力不能划等号,各地上报的规划产能中有一部分在“十二五”期间并无可能转化为实际供给能力,这还得看届时的市场需求度。

  事实上,从“十一五”产量目标实现的巨大落差来看,如何避免重蹈“规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再次出现,已引起业内的普遍关注。对此,方君实指出,“十二五”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将力求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尽管对于产能过剩的说法业界看法不一,但当下煤炭 “旺季不旺、淡季不淡”、供应总体宽松的局面已经呈现。对此,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在会上提醒业界,仍需警惕煤炭结构性过剩压力。“一个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国家加强节能减排力度,限制高耗能产业产品生产和出口,从而导致煤炭需求的减少,必然反映为煤炭供应的总体宽松局面。”王显政说。

  专家认为,如果国家抑制各地高耗能产业增长势头的政策未来成为常态,那么高耗能产业的用煤需求或将长期呈持续下降态势,加之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日渐增大,这样一来就会加重结构性过剩的压力。
基地建设 资源配置待整

  9日召开的煤炭工作会议还进一步明确了十四大煤炭基地的战略地位,提出要稳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使大型煤炭基地成为能源稳定供应的重要保障和调整煤炭产业结构的主要载体。

  会议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国集中建设了晋北、晋中、晋东、神东、陕北、黄陇、鲁西、两淮、冀中、河南、云贵、蒙东、宁东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26亿吨。而今年新疆正式被国家规划为全国第14个大型煤炭基地。

  根据会议资料,今年年底,宁东能源基地煤炭产能可达5500万吨,火电装机445万千瓦,煤化工产品产能近500万吨;两淮煤炭基地原煤设计产能9225万吨,核定产能1.34万吨,“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产能4860万吨。而各省也纷纷规划省内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局提供的材料,到2015年,内蒙古将建成4个年产亿吨级以上(东胜、准格尔、锡林郭勒、呼伦贝尔)、6个5000万吨级以上(新街、呼吉尔特、上海庙、五间房、伊敏、扎赉诺尔)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而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报告中称,该省的煤炭工业已形成以平顶山、义马、郑州、焦作、鹤壁、永城六个大型煤炭基地为主体的生产布局。

  尽管“十一五”煤炭基地建设成果丰硕,但问题犹在。陕西省发改委就在报告中表示,虽然陕西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取得较大成绩,但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矿权设置与矿区总体规划不一致、协调难度大、一些单位反映项目核准周期较长等问题。

  对此,黄忠对本报记者表示:“大基地建设的关键在于资源配置,特别是需要对整装煤田把好关。”而按照“一个矿区一个开发主体”的原则,跨区域并购重组是目前整装煤田资源配置的关键。在采访中,不少专家表示,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指导性意见,但由于没有具体牵头部门组织实施煤炭大基地建设,跨区域并购重组步伐不大。

  “我们的想法是‘大’,大企业、大基地。规模‘大’了,安全、效率都上去了,但是现实中还是有不少阻力的。”一位地方能源局的与会代表对本报记者表示。

  部分地区资源配置的无序性还带来煤炭基地规划被企业利益“挟持”的问题。黄忠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很多矿区的规划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是企业先拿资源,再找设计院做规划。按照企业的要求设计产量和配套工程,“企业说抠出来就抠出来,说加上就加上,规划的严肃性和高度没有提上去。”他表示,目前一些地区的城市规划已经需要经由国务院审批,而煤炭规划还停留在听命于企业的阶段,“十二五”期间提高规划的地位不仅必要,而且迫切。
资源进一步整合 需有“大智慧”

  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煤炭资源整合近期备受业内关注,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初稿中也将此项工作列为“十二五”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路子”之一,并提出,山西、河南未来要继续推进资源整合工作,坚持在资源整合区实施普通勘探,以规划矿区实施井工勘探,规划初稿特别提出要加强整合矿井的技术改造工作,适度控制新井建设规模。

  近日,国家十三部门联合发出《进一步规范煤矿资源整合技改工作》的通知,提出针对目前各地整合技改矿井存在的提前开工、拖延工期,以及非法组织生产的现象提出明确规范要求。对此,煤炭工业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瑞峰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资源整合的目的之一是要提高整合矿井的办矿水平,规范整合技改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十二五”期间将成为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特别是中部已整合矿区的重要任务之一。

  此外,规划初稿提出,到2015年要形成10个亿吨级和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作为提高产业集中度,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

  从目前情况来看,除了中煤、神华两家产量已超过亿吨的大型煤炭央企之外,传统煤炭大省都在谋划属于自己的“亿吨级煤炭航母”。山西省以同煤集团、山西焦煤集团等4家具有亿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集团已被列入规划,河南省也有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的河南煤化集团欲当河南特大型煤炭集团魁首。山东省煤企“七变二”格局也已成型。

  对此,方君实指出,不仅要煤矿企业数量的减少,兼并重组企业更要形成紧密关系,而不是目前的松散联合体状态。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说法代表了国家推进煤炭资源深度整合,推动企业之间强强联合的意图。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岳福斌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目前山西、河南两省要推进深度整合,就必须鼓励企业拿出“大智慧”,继续进行联合重组。他解释说,按照国务院近日转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若干意见》中鼓励“跨省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兼并重组”的要求,未来应大力推进央企和地方、省属企业及各省区企业之间进行深度重组。

  “在这方面已有‘神宁’模式的成功案例。”他说,神华宁煤集团就是在2002年底将太西、宁州、亘元、宁煤四家企业重组为宁夏煤业集团,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神华集团对其进行闪电式重组之后,完成了央企与地方国企之间的强强联合。
产地西移 通道建设迫切

  方君实在9日召开的会议上介绍,“十二五”新开工煤矿建设规模5亿吨,与“十一五”期间实际新开工煤矿建设规模4.7亿吨基本持平,其中东部0.27亿吨,约占6%;中部1.1亿吨,约占22%;西部3.63亿吨,约占72%

  方君实介绍,“十二五”全国煤炭生产开发布局是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开发西部。考虑到东部人口密集、土地稀缺等因素,“十二五”规划初稿提出,东部煤矿开发深度控制在1200米以浅,新井建设控制在1000米以浅;中部山西、河南等省应重点做好资源整合区补充勘探,合理规划矿区,加强整合矿井技改,逐步控制新井建设;西部蒙、陕、宁和新疆等省区主要运煤通道正在加快建设,应扩大生产规模,增大调度量,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四川、贵州、云南应加大大中型煤矿生产规模。

  有关专家表示,“十二五”期间,东部煤炭产量或将控制在5亿吨以内,中部煤炭产量将占35%左右,西部煤炭产量将占52%,延续“十一五”期间产地西移的态势。

  对于各地区煤炭产量的安排,有与会代表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各省,特别是一些产煤大省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汇总各省的产量目标比全国的产量目标高出不少。对此还需要全国“一盘棋”考虑,合理有序地制定各地的产能目标。

  另一方面,煤炭产地向中西部转移的态势也为能源通道的建设带来压力。“我们愿意向外省输煤、输电,支援国家能源供给,但是现在主要问题是煤没有铁路送不出去,电没有输送能力强的电网,我们希望国家增加煤运通道。”一位煤炭调出省的与会代表对本报记者说。

  还有代表表示,在“跨所有制、跨行业、跨省区整合”的背景下,一些电企积极在当地参与办电,但是由于“输不出去,想建设也没办法”。

  对此,方君实表示,主要运煤大通道正在建设和进行规划,“十二五”期间运煤能力将有所提高。而在“输煤还是输电”的问题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以锡林郭勒等地为例,指出煤运通道的建设要“因地制宜”。他指出,锡林郭勒地区盛产褐煤,热值较低,如果通过铁路运输效率不高,“输电”是更理想的选择。而由于大秦线运力的提升,“输煤”不失为沿线矿区更好的选择。

  此外,地方政府纷纷上马的煤转化项目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如果都就地转化了,哪个省还能调出煤?”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黄忠对本报记者表示,之前,一些省份出台了“转化项目到了一定规模,就有资源配置(如煤矿矿权)优先权”的政策,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对促进煤炭产业整体健康有序发展不一定有利。对此,有关方面还需要优选规划方案,兼顾各方利益,做出进一步协调。
  现代煤化工 “摸着石头过河”

  本报记者从此次会议上了解到,“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液化技术工艺取得突破,总规模150亿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气示范工程开工建设。神华煤碳直接液化百万吨级示范工程建成投产,神华包头煤制烯烃示范项目也在今年8月正式建成投产,开创了煤炭能源化工产业的新途径,奠定了我国在世界煤制油、煤制气产业化中的领先地位。受此鼓舞,国内企业发展新型煤化工热情高涨。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会上明确表态,“十二五”期间将支持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建设,但他也指出,煤化工项目需要耗费大量水资源,也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而且好多技术还需要成熟和完善,示范工程也需要进一步的总结经验。据此,张国宝进一步表示,当前煤制气项目遍地开花是不妥的,各地还应冷静看待这一产业方向,切忌一哄而上,要在充分研究基础上,科学决策是否上马。

  针对目前国内企业发展现代煤化工热情高涨,但却受制于项目投资大、能耗大、耗水多、对环境影响大,以及部分技术不成熟等因素,“十二五”规划初稿在广泛征求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在水资源充足,煤炭资源富集地区适度进行现代煤化工示范,并严格限制在环境容量小地区发展煤化工。

  对于这一规划要求,中国石化联合会精细化工处处长张方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现代煤化工一直强调“适度”发展,就是要充分考虑技术成熟度和环境承载能力。综合来看,现代煤化工三大类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油中,煤制天然气的技术成熟度更高,因此未来进行产业示范的范围可以适度扩大。

  另外,一些现代煤化工项目对水资源的消耗量非常大,又建在水资源匮乏区,需要从区域的角度统一调配水资源,这就涉及不仅是项目本身的问题。“内蒙古现在上马的一些煤化工项目,需要调入黄河水资源,这项工作目前被划入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协调,这不是个小问题。”张方表示。

  事实上,发展现代煤化工到底该如何“适度”的问题,在国内一直存在争议,有呼吁扩大示范范围,也有建议严格控制。对此,张方表示,目前评定煤化工项目能耗水平、水资源消耗水平以及环境评价的统一量化标准,发展该产业也只能停留在“适度”这种原则上的要求上。
资源利用率低或将全面改观

  “十一五”期间,我国各大煤炭企业纷纷循环经济,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显著。对此,方君实表示,从目前来看,循环经济模式已经在国内很多矿区初步成型,“煤—焦—电”、“煤—电—建材”产业形成一定发展规模,煤矸石利用技术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2009年底,全国矿区煤矸石、煤泥综合发电装机已达2500万千瓦,比“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超出500万千瓦。

  但方君实同时指出,目前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原煤特别是动力煤入洗率比重低,资源综合利用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总体利用率不高。

  为此,规划初稿提出,“十二五”期间,以煤矸石、矿井水和煤矿瓦斯治理和利用为重点,到2015年,煤矸石、煤泥综合电厂新增装机2500万千瓦,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70%。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区别于以往,在提出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国原煤入洗量要达到28亿吨。

  对此,方君实在此前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9年,我国原煤入洗率为43%,动力煤入洗率为20%,分别比美国、南非、俄罗斯等煤炭行业发达的国家低12和20个百分点。如果将动力煤入洗率提高到40%,每年将节约3400万吨标煤,节约运输耗煤近1000万吨。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申宝宏对记者表示,原煤提质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要加大原煤洗选的比例,减少灰分、硫分等。目前我国铁路运输平均运距为600公里,每入洗1亿吨原煤,可节省运力96亿吨公里。

  另外,我国煤矸石、煤矿瓦斯、矿井水综合利用率为40%,如果将这些二次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70%,每年可节约2000万吨标准煤,如果将所有矿井的灯都换成节能灯,每年将节约6000亿度电。申宝宏告诉记者,煤矸石长期堆放带来的巨大碳排量是个问题,而且由于洗选不精,每运输10吨煤,仍有1吨的煤矸石混杂在其中。如此多的煤矸石流出矿区,既增加了运输的成本,也直接影响煤炭燃烧的效率。对此,他认为,煤矸石最佳的处理方式是在井下经洗选就地填埋,这样既能直接解决部分煤炭采空区的塌陷问题,还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治本”将成安全工作核心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此次会议上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矿安全工作也得到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有所好转。“煤矿死亡人数由2005年的5938人减少到2009年的2631人,下降56%;重特大事故起数下降65%;百万吨死亡率由2.81下降到0.892,历史性地降到了1以下。”

  “从总人数和百万吨死亡率来看,应该说下降的幅度不小。”张国宝表示:“但如果哪一年我们也没有发生二三十人的死亡事故,讲起来才能心安理得。”

  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我国死亡5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依然多发,特别是今年以来先后发生的华晋焦煤王家岭煤矿特别重大透水事故、中平能化集团平禹煤电公司四矿“10·16”特别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等6起死亡30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严重损坏了煤炭行业的整体形象。

  山西省社科院能源所所长王宏英认为,目前我国的煤矿安全政策法规体系已经基本健全,机械化安全生产也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出台的政策不能落实执行和煤炭行业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薄弱。“我与加拿大煤矿企业交流时,发现人家那边从老板到矿工,都视生命具有至高无上价值,安全生产意识都很高,值得学习借鉴。”王宏英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

  对此,此次会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思路,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着力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着力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

  张国宝表示,煤矿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构建安全生产保障机制,制定煤矿井下用工标准,加强煤矿安全教育培训,深入落实煤矿领导下井带班制度。新建和改扩建项目一定要将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国家要继续从中央预算内安排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地方财政也要安排资金支持安全技改项目。对用于煤矿安全技改的资金要严格监管,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安全改造项目建设实施,发挥效益。

  在王宏英看来,“十二五”煤矿生产安全工作应把重点放在抓政策落实和培养安全生产意识上。王宏英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说:“我国在相关政策法规建设和机械化生产水平等硬件上已达到相当高水平,尽快提高煤矿从业者的安全生产意识这个软件才是下一步工作的当务之急。”

  据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安全监管处处长陈文根介绍,为保证煤矿安全,山东省煤矿工业局已经形成专门文件,决定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总结延续既有经验,加大基础管理工作力度,加强科技攻关,不断提高机械化采煤水平。“为了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我们还规定煤矿相关技术人员配置比不得低于全员人数的5%。”陈文根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说。

  谈及煤矿安全生产,很容易联想到“瓦斯”。据统计,“九五”至“十五”期间,我国瓦斯事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1/3以上。瓦斯爆炸事故由于突发性强、一次死亡人数多、社会影响大,被称为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杀手”。

  有鉴于此,“十一五”期间,瓦斯防治工作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据悉,2005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成立“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协作开展了大量工作,制定出台了瓦斯利用补贴、发电上网加价、税费优惠等配套政策措施;加大煤层气产业化开发力度,制定出台了《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完成沁水盆地南部和鄂尔多斯盆地东源两个专项规划。各地煤矿企业也加大了煤矿瓦斯防治的工作力度,煤矿瓦斯防治面貌明显改善,与2005年相比,2009年煤矿瓦斯事故死亡人数下降了65%,瓦斯抽采量增加了近三倍,煤层气地面抽采量从零起步,达到了10亿立方米。

  此次煤炭会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深入开展瓦斯综合治理,各地煤矿瓦斯防治领导小组要督促企业负起防治瓦斯责任,落实企业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人才队伍,健全煤矿瓦斯的防治系统。要严禁违章指挥,严格落实瓦斯综合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