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化工>  正文

邢承玉:宏观经济数据泄露者应限发“入场券”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6月12日   来源:中国化工资讯网

  中国化工姿讯网6月12日讯
 
  国家统计局11日上午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再一次被外媒成功“言中”,外媒事前泄露的数据不仅与统计局的发布结果完全吻合,而且均为本月数据序列中最为核心和被市场关注的部分。这不仅将统计局等信息发布方置于很尴尬的地位,而且也挑战我国官方信息的保密制度。本月经济数据泄露事件被外界所关注的主要原因是5月出口同比增长约50%和CPI同比涨幅3.1%,这两个指标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显得非常耀眼。因为通货膨胀的基准量度——CPI同比增长3.1%首次突破政府预定的3%通胀控制目标,这直接关系央行加息预期;同时出口陡增也大为出乎市场的预计,并明显激励了一度萎靡不振的A股行情。由此可见所泄露数据对市场多个层次的巨大影响力。
 
  事实上,每月都存在类似的事件发生,从信贷数据、M2(广义货币)数据到季度公布的GDP数据等,都成为各大媒体围捕的对象。不仅是外媒,一些国内媒体也热衷于经济数据的“提前发布”。从2009年开始,信贷的天量增长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于是去年全年每个月的信贷增长量都被媒体提前报道。由于信贷增长量的数据有多个消息来源,各个银行都可能透露出自己的信贷量,很多媒体为了竞争速度,等不到各行数据向央行和银监会汇总,直接根据从四大行挖掘的数据,加总乘以2即可推算出月度总体量,结果往往比官方还预先知道信贷新增总量。相比于近乎人人有份信贷增量数据,GDP和CPI的提前捕获则更考验媒体的挖掘能力。从近两年GDP和CPI提前泄露看,外国通讯社已然成为泄密的主力军,而国内媒体则基本不碰这些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数据。与本次数据泄露类似,2008年7月初,某国外通讯社中文网站以“官方消息人士”的说法称,中国6月份CPI同比上涨7.1%,上半年CPI同比上涨7.9%,GDP同比增长10.4%。结果证明这三个关键的宏观经济指标,与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丝毫不差。由此外媒深入细致的挖掘功力可见一斑。
 
  媒体竞争是外媒竞相泄密的关键原因,与国内财经媒体不同,很多外媒都扮演着金融信息发布商的角色,因此谁能够提前影响市场,尤其是A股走势成为这些外媒争夺的焦点。不仅是经济数据,包括重要上市公司的年报、重大发展战略、海外并购项目等情报的提前获取,都是他们对中国和国外多个市场走势施加影响的手段。甚至有些外媒直接将获取这些情报的能力和数量质量作为“核心竞争力”,并直接与部分专攻此项的员工业绩挂钩。这就使得许多企业、官员等掌握核心信息人士成为这些外媒部分记者的追逐对象。
 
  除了有意泄露,在有些情况下掌握信息的官方人士或市场人士也会无意中被外媒在采访中套出一些信息,由于信息来源的特殊性,这些信息通常不会直接通过新闻稿发布。有时即使是通过“内部人”获得的可靠信息,也不会直接付诸笔端,而是会发布一个“市场调查”,将获取的数据镶嵌在最显眼的调查结果中。待官方数据最终公布后,媒体的“调查能力”和预知能力间接地传递给整个市场。久而久之,某些“调查”也就成了数据风向标。
 
  由于各种数据和信息自身就存在于很多口径当中难以控制,而且掌握信息的人士有意无意的泄露更是防不胜防,因此经济数据的“防漏”从源头上堵是堵不住的。不如直接从泄露主体的惩戒入手。对于具备金融信息服务商的媒体而言,信息的准确性和发布速度是生存的生命线。如果某家媒体出现了明显的提前泄露数据或者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信息,可以直接限制该媒体参加国内官方信息发布会的权利作为惩罚。这意味着泄露主体将失去一段时间获取第一时间官方信息的资格,这对于任何媒体而言都是严重的打击,对于信息服务商来说更是“打蛇七寸”。
 
  目前国家机密与商业机密的界定存在模糊,对关键信息的认定和甄别难有统一的标准。而且国家统计局和央行银监会等机构并不具备管理媒体的职能,与其他政府部门协作在短期内恐难奏效。但统计局等发布机构邀请哪些媒体参加发布会则是自己的自由和权力,将参加官方信息发布会的“入场券”作为媒体自我约束的条件之一,可以直接和有效地反击媒体,尤其是外媒的泄密行为,而且也体现了机密信息对于媒体公开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