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农业>  正文

与国际粮价相背 中国农业喜忧参半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16/2015 12:08:50

  近日,世界银行发布了最新一期《粮食价格观察》称,国际市场粮价在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期间下跌14%,跌至五年最低。在此期间,小麦价格下跌18%,大米价格下跌14%,玉米价格下跌6%。受低油价影响,2014年全球粮食供应充足,2015年小麦、玉米和大米丰收在望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粮价大幅下落。

  在国际粮价大幅下落过程中,中国粮价并未受到过多影响,粮价仍然居于高位。中国粮价的上涨与国家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其次便是生产资料成本,成本不断增加,粮价自然上涨。

  托市政策与生产成本促粮价上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员丁志德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际粮价下跌的背景下,中国粮价的坚挺离不开我国粮食托市政策强有力的支撑,区别其他国家,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基数大,有部分人群主要靠务农为生,粮价的上涨就意味着务农者收入的提高,因此国家出台不少政策扶持,出于保护农民利益,近几年来我国粮食收储价格逐年提高,粮价也因此逐渐水涨船高。

  “这一两年来,各地最低工资标准都有较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工资水平在上涨,农民的用工、农业的用工成本也在上涨。随着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农业投入比重相当大的物资都是石油产品,如化肥、农药、薄膜等,从这个角度去讲,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上涨,要求粮食价格不上涨,这是不可能的。”丁志德告诉记者。

  中国是粮食种植大国,在国际上中国粮食生产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已实现了十一连增。但从201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量13.6782亿来看,我国粮食产量并不能满足人口对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是粮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自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人口的激增,使得粮食的需求量不断扩张。目前,我国农田基础设施方面不够完善,粮食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单产水平较低,粮食产量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大打折扣。再加上近年来环境的污染、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资源不断减少,进口量的减少种种因素都使得我国粮价不得不上一个新台阶。”丁志德告诉记者。

  丁志德预测,后期我国粮价在控制好进口量的基础上,粮价还会迎来小幅上涨。丁志德表示,消费者对粮食价格下跌不要过于期盼,总的来说,粮价的上涨要好于下降。粮价的上涨说明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售粮利益得到了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高,保证种植面积,为粮食安全打下基础。

  “粮价上升受多方因素影响,粮价在国家严控范围内小幅上涨是可以的,但上涨过高就不是好现象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ASh中心城镇化研究员李晓鹏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有关分析人士指出,国家调控范围内单纯的粮价上涨是有益于农民收益的增加,脱离可控范围内的上涨就不一定了。

  粮价波动过大不利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李晓鹏表示,粮食价格关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需求庞大,在有限的耕地条件下,粮食供需一直呈现偏紧的状态,如果我国粮价过高,将会拉大我国粮食价格与国际粮食价格的差价,出于相对收益考虑,我国农副产品生产商必定选择较多进口粮,进口粮一多必定会挤压中国粮食市场,过高的粮食价格不利于我国粮食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作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过高的粮食价格必定会影响人民生活。李晓鹏表示,粮食价格的上涨不仅会导致面粉、食用油等副产品价格的上涨,还会带动畜禽类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导致国内居民生活成本的增加。

  李晓鹏举例,“在1994—1995年间粮食价格的上涨导致了肉类及其制品价格上涨了41%,禽类及其制品上涨36%,因此粮价的上涨会直接阻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粮食价格在CPI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粮食价格的上涨必会促使我国CPI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国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

  “严重的通货膨胀会降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发展。因为两者互为因果关系,通货膨胀反过来对粮价上涨也有一定的影响,通货膨胀提高了粮食的生产成本,因此粮价也进一步提高。”李晓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江苏农委农业局马德云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粮价过快上涨是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但粮价过低或持续下降也无益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粮价过低,就会直接促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下降,从而带动产量下降,而粮食是国民经济发展稳定的基础。

  马德云表示,粮价过低或持续下降也为之后粮价的上涨埋下了伏笔,当粮价低到一定点时,会出现供小于求的现象,因此迎来的将是粮价又一轮上涨,这种上涨不排除恶性上涨的可能。因此对国民经济发展来说,粮价过低也不是件好事。

  平稳粮价需从多方面入手

  粮食价格的上涨从根本上讲还是粮食产量决定的,我国对粮食的需求量是刚性的,所以无法通过控制粮食的消费来降低需求。因此,增加粮食产量是平稳粮价的基础。

  “在增加粮食供给量上,首先需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完善是我国粮食生产得以进行的基础,在较好的农田水利设施保障下,农业生产的抗灾害能力较强,在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时,可以保证粮食的保收量。”丁志德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我国粮食种植面积仍然有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粮食播种面积保护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丁志德表示,有效的耕地面积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基础,政府应该继续实施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正确处理城镇化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尽量增加耕地面积。在保证耕地面积的同时还需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提高低产耕地的使用率,并在有限的耕地上合理地分配粮食播种,适当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

  近些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正不断减少,由于从事农业生产所获得的回报率较少,更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赚取更多的报酬。因此农业劳动人口多为老弱妇孺,文化水平较低,劳动能力较差,生产效率较低。

  “人力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尤为重要。虽然农业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但就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水平来看,还需大量的人力从事农业。放眼我国农村,大部分农业者文化水平都不高,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素质,首先需要提高从事农业劳动者素质。农业产业要想摆脱粗放式经营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农业发展,最基础的还是能拥有能实践这些政策的人才。”丁志德对本报记者说道。

  “农民是粮食种植的主体,农民之所以种植还是有一定经济成分在的,因此国家在农民补贴力度上还要加强,补贴制度应作为一项保护农民利益,保护粮食产量的基本制度,最好能以法律形式长期固定下来。”丁志德表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拥有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是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保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业科研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李晓鹏表示,我国在农业科研投入方面,还要加大手笔,保证农业科研资金的需求,为农业科研人员提供好的环境。在政策方面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通过调整农业生产投入来增加单产水平。

  我国对粮食价格波动,主要运用收储政策进行调控。但在实际操作中,收储政策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平稳粮价还需建立健全正确的粮食价格调控机制。

  李晓鹏表示,正确可靠的粮食价格调控机制的建立,需要各级各地方政府落实责任,汇集真实可靠的粮食信息,为粮食价格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支撑。实时对粮食信息进行动态研究,跟踪粮食动态。制定有效的粮食生产、流通、税收、进出口及储备等各方面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