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汽车>  正文

专车用户与司机还能好好玩耍吗:两端补贴减少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01/2015 21:58:32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两端补贴减少,专车用户与司机还能好好玩耍吗

  进入“平稳期”后,靠红包补贴养出来的市场如何继续走

  作者:蔡辉

  一端是滴滴快车涨价,补贴力度减小,另一端则是刷单受罚司机围堵滴滴杭州总部,平台两端“占便宜”的好日子似乎到头了。另一方面,专车市场虽然舆论热度依然未减,神州租车beatU营销及随后的致歉阅读转发量均超百万,且滴滴快的的融资好事又将近,据内部人士透露,这次融资金额可能达到20亿美金,估值150亿美金。不过,与此前多次融资反复强调大部分融资金额投入在宣传营销(主要是补贴)上不同,这次融资金额据称更多是投入产品技术与新业务拓展上。

  在市场进入平稳期后,以前靠红包补贴养出来的用户与司机还能好好玩耍吗?

  广州出租车日订单量200万,而专车仅占其3%。再加上可能马上出台的限外政策,车辆拮据窘境更明显。

  “现在基本没有补贴,而且只有接单量排前20%才可以获得80%订单提成,每周没有达到一定订单额还会处以罚款。”

  “每个月做满2万元,扣除30%提成,3000元平台租赁费,5000元油费,每个月收入不足5000元,还不如以前做出租车。”

  用户端:补贴刺激力度已不明显

  几乎所有专车平台都承认,这一个月来市场补贴力度越来越小。前段时间,滴滴快车一周两次悄然涨价,6月16日,滴滴快车从0 .99元/公里、0 .35元/小时计费标准上调到1.2元/公里、0 .4元/分钟,一周后,这两个数字又变为1.4及0 .45,最低消费从5元上浮到8元。对此,滴滴快的公关总监叶耘表示,此前的价格是活动推广价格,不同地区的价格也有浮动,比如说最近成都快车的价格就开始下调。“未来快车价格不同城市会做调整,就像电商网站购物价格也是不固定的。”

  除了涨价以外,补贴力度也在降低。以滴滴快的为例,滴滴专车5月份还有“免起步费”、“45元加班券”等活动,而这个月的专车券只有传统的“满减”,至于快车券金额则基本在1-3元,还比不上起步价。“补贴还是会持续。比起返券,未来更多以活动形式体现。”但叶耘则透露,滴滴快的订单量并没有受到影响,目前整个平台订单量600万,50%来自专车与快车。“而且这个市场也不纯粹拼价格。比如说我们会解决技术问题,利用大数据更好地匹配司机乘客。”

  “打车市场逐渐进入平稳阶段,尤其是专车,大城市的汽车租赁公司车辆本就不多,增长性已然不明显。”深职院交通研究中心主任王雪如是认为。

  而其他打车平台也认为,补贴的刺激力度已经不明显了。我有车CE O秦淑妍认为,目前的补贴刺激进入边际递减效应,今年底补贴大战就将结束。而A A租车王利峰则表示,其补贴力度不能与滴滴快的比,但会更加精准。“我们只有20%的补贴面向新用户,而80%的打车券将回馈资深用户。”此外,他还告诉记者,A A租车计划对用户的积极性进行分级。“比如最高级用户获得免费升舱概率更大,除了传统的抢单与派单模式,还可以选择指定车辆。”

  司机端:补贴锐减令刷单更甚?

  上周,滴滴杭州对数千名“刷单”司机开出罚单,最高罚款达1380元。叶耘向南都记者解释了鉴别刷单的方式。首先,大量距离过近的订单产生、同时接一个人的订单过多,系统就会怀疑;然后勘察其真实ID与真实驾驶行为,如果两者判定不属实就认为其是非法刷单。“平台对其非法所得,即代金券+补贴奖励进行没收,再处以非法所得3倍的罚款。如果司机不同意可以选择解约,没收非法所得,但不处以罚款。”

  刷单是专车平台一直难以根除的顽疾,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较低的行驶收入与较高的补贴收入,而这段时间司机补贴锐减则让这种行为更甚。曾有业内人士透露,某种程度上,刷单是一些专车公司默许的,因为更大的收入期许可以拉拢更多的司机加盟。叶耘则表示,亟须流量的平台可能会采取这种做法,但滴滴更多是担心司机不去接单,不会这样“养”司机。

  叶耘还表示,其实司机补贴更多是引导市场。“主要是冲单奖与高峰补贴两种形式,在现阶段我们会向高峰补贴倾斜,鼓励司机在高峰期更多出行。”无独有偶,U ber广州的高峰补贴是1.8倍,冲单奖最高3000元,前者比以前高,后者比以前低很多。同样,U ber一旦发现刷单也是取消当周所有补贴。“如果没有补贴,每公里1块多不够油费。”

  广州一位滴滴快车司机告诉南都记者:“以前快车普通时间段补贴1:1,现在只有1:0 .2,开长途的话连油费都划不来,这也不能怪司机刷单。”而另一位北京的滴滴专车司机则表示,专车的司机补贴早就减少了,而且为了提高司机接单量推出惩罚措施。“现在基本没有补贴,而且只有接单量排前20%才可以获得80%订单提成,每周没有达到一定订单额还会处以罚款。按照平均水平,每个月做满2万元,扣除30%提成,3000元平台租赁费,5000元油费,每个月收入不足5000元,还不如以前做出租车。”这位司机说,他现在只接机场订单,市内路况不好,有一单堵在路上就很难完成当天的订单要求。

  专车空间天花板怎么破

  专车运力不足已经是行业共识。汽车租赁公司老大神州租车车辆保有量也才5.5万台,而广州有租赁资质的车辆总共数万台,且还被十多家租赁公司分摊,远远难以满足实际出行需求。“目前广州市出租车每天运载200万人次,而实际上专车抢占的市场只有3%。”秦淑妍如是表示。再加上马上出台的广州限外政策,车辆拮据窘境更明显。

  王利峰表示,专车满足高端出行,但并不能有效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只是满足一小撮有品质需求的用户。A A租车去年底开始向商务端延伸。“给企业开通公共账户,企业再给用户授予权限,主要是满足批量用车以及统一结算的功能。而企业可以给每个员工设定每月预算权限。”但其亦坦言,目前专车只能开咨询类发票,而不是交通发票,很多企业无法报销,这是目前商务市场的主要掣肘。

  无独有偶,滴滴快的也在今年初推出商务版,近期则宣布进一步延伸到政务版。“政务用车主要是两种途径,公务员日常出行与公务出行。前者的出发时间、始发地、目的地及金额透明公开,符合节约成本和廉政公开的原则;后者可以选择预约用车,统一车辆规格与时间地点。”叶耘说,目前政务版方案还在探讨,“考虑到新能源的政策鼓励,在车辆选择上可能优先选择新能源车。”

  叶耘也认可从社会角度说,专车不是解决拥堵的好办法。“今年下半年滴滴还会推出通勤大巴,提高车辆效率。”通勤车又是一个新蓝海吗?

  专题

  如果没有补贴,专车应该怎么玩?

  从2013年春节滴滴快的的“打车红包大战”,到最近神州“beatU”的舆论热炒,打车已经不知不觉火了一年多了。在注意力即经济的互联网时代,这已经是行业的胜利了。

  说起打车,最强新闻点无疑是补贴。就像是神州的营销方案,要不是后续的“30元致歉券”,能否真正提升订单量尚属未知数。比起以前的百团大战,后来的外卖大战、9.9元电影票、1元门票,打车烧钱力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令人惊诧,而且产业链上下游都有“小便宜”空间。但进入了行业平稳期,消费者“免费坐车”、司机“月入数万”的非正常状态都会慢慢褪去,那么回归理性后,打车还能怎么玩?

  突破口1:“司机身份”的行业顽疾怎么破

  就像神州的“白专车”宣言,“安全”是专车日日炒、日日新的话题。归根结底,行业确实无法根本性解决问题,而记者认为,其中最根源的无疑是司机身份问题。

  各地交委对专车政策不同,但原则性两点基本类似:私家车不能参与运营,汽车租赁公司不能配备司机。绝大部分专车平台在人车身份上都类似:第三方挂靠司机+租赁公司车辆,这就导致了司机的来源身份暧昧不清。平台们的“司机培训”、“身份证备案”、“第三方人才市场审核”几乎都是标配,有的还会在公安局联网备案,有的还会请第三方安保公司调查。但在记者看来,首先这些软性规定本身难以让消费者感知,更重要的是,这些标配管理只能证明其是合法公民,而不能证明是优秀司机,上岗前1个月的突击培训能否实现从“会开车的人”到“职业司机”的转变?从多个平台打车经验来看,司机不识路,一堵车就发蒙,过分依赖导航导致常走错路等细节问题均属常有。

  南都记者认为这是一个自上而下改造的工程,按中国特色来说,“牌照”或者“负面清单”或许会是合适的“官方标准”,但在政策环境不明朗的时候,各个企业能否自身制定硬性可感知的标准就是突破口之一。从目前看,用户评价体系或许是有效的方式。但由于目前接单模式是平台派单或司机抢单,用户并没有选择权,从这个角度说,用户评价亦难以被用户所感知。

  与此同时,理赔难也是大部分观望消费者的主要困惑,其根本原因还是人车分离。责任主体是车辆所有者租赁公司、平台方还是开车的司机?要保障司机抑或乘客的相对利益,这都是需要制定标准的问题。现在平台方采用“先行赔付”机制,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突破口2:“交通拥堵”的痛点怎么解决

  一个产品解决一个痛点。溯源专车诞生的原因,平台方一直强调“打车难”、“打车贵”,对标出租车行业。但其实,专车合法租赁车辆保有量是远远比不上出租车行业的。去年在广州出租车日订单量200万,而专车仅占其3%。那么专车真能替代出租车吗?

  所以专车出现了很多变种:以私家车为主体的“顺风车”,以企业客户为主体的“商务车”,以通勤上下班为主体的“通勤大巴”,这些都是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同时由于各地交委政策不同,交通环境不同,区域化市场也是突破口,比如深圳、珠海的“双牌车”;杭州的观光花车等。

  出行弊病依然很多,交通拥堵无疑首当其冲。但无论大巴、专车、顺风车都强调,这是个大环境问题。而很多消费者亦反映,更多的专车和快车反而加大了交通拥堵压力。抛开政策不明朗问题,大巴好像可以解放很多私家车,但是塞满人的公交都无法缓解运力,一人一座、单程两站的定制大巴就可以吗?顺风车可以提高小车效率,但是完美的路线匹配无疑是理想化的,现在的拼车慢慢也向专车靠拢,四处拉活,这无疑是增加“类出租车”数量,所谓缓解交通运力有待考证。

  有平台说大数据匹配可以更好规划路线,也有平台加大预约比例,提前部署调度,这也是个解决之道。互联网行业除了灵活的资本优势,更关键的是技术能力。当补贴减少了,这些才是真正产生品牌感受度的竞争力,毕竟没有钱是万万不能,但钱也不是万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