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工信部发布了修订后的《钢铁行业规范条件》。在环保方面,要求钢铁企业须建立完备的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保证制度和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并在工艺装备、环保等方面规定了相应指标,该规范条件于2015年7月1日起实施。var cpro_id = "u1293258";同时,《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将于近期出台,与新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相辅相成。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三年钢铁业主要发展格局谋定:减产、智能化、走出去。
以环保节能压缩产能近半年来,数十起因超排、违排等问题而遭到处罚或是曝光的案例已对钢铁从业者敲响了警钟。
修订后的规范条件提出,严格控制新增钢铁的生产能力,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实施减量置换;不得新建独立炼铁、炼钢、热轧企业;钢铁企业各工序须全面配备节能减排设施。同时,特别要求钢铁企业配套建设污染物治理设施,实施在线自动监控系统等,并与地方环保部门联网。企业要接受环保监测,定期形成监测报告。
《规范条件》与新《环境保护法》及现行标准对接,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其中烧结球团焙烧设备二氧化硫排放浓度由原≤600mg/m3提高到≤200mg/m3(特殊保护措施地区为180mg/m3),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由原≤500mg/m3提高到≤300mg/m3。并新增新建、改造钢铁企业须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完成环境保护竣工验收手续。
加码的环保压力,可能将成为压垮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但这也可能是调节产能的最好方式。
面对即将实行的规范条件,钢铁企业面临重大挑战。“主要是缺乏资金,上项目没有钱怎么办?同时,一些技术或是工艺还存在着改善的空间,一些环保设施还没稳定达到排放要求,这些都需要升级改造,但依然是要钱。按照现在企业的经营情况,难度非常大。”河北一位钢铁企业的老总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抱怨。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尽管行业形势难以扭转,但钢铁企业在面对技术、资金造成的治污“瓶颈”等问题时,已然没有更多的选择,无路可退。
业内专家认为,单一依靠钢企自身解决污染问题的模式亟待改变,需要从监管、资金、技术等多个层面,政府、社会以及科研机构、装备企业形成合力来推动。
走智能制造之路修订后的规范条件提出,鼓励企业集成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等两化融合技术,提高企业智能化水平。
“中国制造2025”在钢铁领域必须走。工业与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骆铁军称,未来3年,钢铁“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结合)水平要明显提升,形成2到3个智能示范工厂。
钢铁业智能化重点围绕两化融合贯标,生产制造自动化、企业管控信息化,打造智能工厂示范、供应链协调管理示范,建设第三方电子商务、大数据平台等,推进信息通信技术与钢铁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
据悉,我国钢铁业有较好的智能化基础,大型钢铁企业的生产流程连铸、连轧普遍应用。另外,钢铁电商走在了大宗商品电商的前列。目前,我国钢铁、钢贸企业及第三方搭建的钢铁电子商务平台总数已超过200家,在全国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企业中占27.6%。
如何有效实现钢铁行业的智能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干勇表示,以钢铁流程绿色化、智能化集成为目标,钢铁行业要开发并推行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重点围绕制造流程结构优化、制造流程技术提升、钢铁制造——服务平台建立、新型商业模式建立与运营四大关键路径进行研发。
这主要包括钢铁制造全流程在线检测——监测技术及数字化、智能化嵌入技术,分布与集成相结合的余热余能梯级利用和系统回收技术,钢铁生产智能化能源管控与环境优化技术,污染物分布与集中结合的协同控制与一体化脱除技术;钢厂与相关产业互补链接及与周边社会共生共荣生态链接技术,钢铁流程制造和服务一体化网络集成技术,钢铁制造流程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协同动态调控技术,高性能钢铁产品定制化、减量化生产及装备技术,高性能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智能化设计、制备加工技术。
工信部产业司副司长辛仁周表示,加快钢铁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积极引导钢铁企业开辟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期货、物流等服务新领域,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共创共享产业链价值。
抓住“一带一路”机遇“一带一路”战略为钢铁走出去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很多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领域的需求空间巨大,推动钢铁国际产能合作,不仅有利于化解国内相对过剩的产能,而且能够提升中国制造的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一带一路”已经支撑起我国钢材出口,成就了在欧美反倾销大棒下的出口逆势增长,相当多国家进口同比增速超过50%。同时,我国钢铁企业已开始在中亚、南亚等地投资建厂。“一带一路”沿线的部分地区资源丰富,拥有发展钢铁产业必备的原料,随着该地区政府的招商力度上升,带动我国钢铁企业走出去。
进入2015年,河北钢铁集团、八一钢铁集团、酒钢集团以及马钢集团等企业积极进行境外投资,3月27日,中国中冶、马钢集团与瑞士福莱姆公司共同签署了哈萨克斯坦100万吨/年综合钢厂项目合资公司备忘录;甘肃酒钢集团也将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生产基地。
近期,李克强总理在出访时,多次提出了产能合作受到各国的热烈欢迎。他提出的产能合作是一揽子、系列化的通盘考虑,即走出去的不仅仅是产能,更是资本、装备、技术、人才,乃至标准的跟进。
中钢协会副会长迟京东认为:“中国钢铁企业需要上下游联合行动,共同打开国际市场,而非简单的钢厂走出去。”另外,我国钢铁产能走出去,存在着政治、管理、环保等诸多挑战。沿线国家的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和多宗教信仰,挑战着中国企业的海外项目运营能力。
针对我国钢铁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政治、法律、环保等系统性风险,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建议,国内钢铁企业应开展充分的尽职调查,结合恰当的商业模式,并将项目条件与政治环境相结合,同时加强渠道等软实力建设,注重履行社会责任。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