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当公众为中国已连续五年位列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为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而自豪时,也没有忘记中国并非世界制造强国,只是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世界工厂而已,大把的银子送给了老外,“人家吃肉,咱们喝汤”,这也太不划算了。
而国务院日前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部署了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方针,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提供了“尚方宝剑”。该文件以信息化和产业化融合为途径,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为原则,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方针,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10年,确定了行动纲领。
然而,我们应该正视的现实是,从要素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经营模式上看,目前中国制造既有让市场配置资源的趋势,也含有计划经济垄断色彩的行政干预遗存;从全球化对比看,中国既有与世界制造强国在互联网程度和产品科技水平上的差异,也有法规机制和企业管理上的差异。中国制造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在低附加值的下游水平,全球领先的企业和高科技产品寥寥无几,一些行业还遭遇了信任危机。更严重的是,支持中国制造的要素资源,特别是环境资源和人口红利,均已出现透支现象,传统的中国制造方式已不能再持续,中国制造这一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区域,正遭遇严峻挑战。
因此,既要保住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又要成为第一制造强国的目标任务,成为摆在中国政府和民众面前的共同重要课题,任重道远。只有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提出的信息化+产业化“两化融合”,即“互联网+中国制造”的二者融合,才是中国走向制造强国,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所以,要突破以上瓶颈,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各尽其责。
从各级政府层面讲,应按照国务院精神,一方面加强制造业的宏观调控,在金融、税收和就业及培训等各方面,特别是为产品升级换代赶超世界科技水平,给予制造业较大的政策倾斜和服务,使制造业尽享政策红利;另一方面,政府和主管部门要通过史上最严的环保法等刚性法规,倒逼制造企业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真正把制造业的信息化和产业化,提升到现代水平。
从制造业讲,应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尽速将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特别应发挥互联网功能,如开发引进智能机器人进行生产操作,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方式管理企业和调节供需关系,让产品保持合理库存等。互联网与中国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决定着中国制造业的未来。
只有中国制造强国披荆斩棘走来之时,才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扬眉吐气之日。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