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万众创新:激活中国市场潜力的“催化剂”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3/12/2015 18:52:00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其中提到: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支持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等。

    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提及“创新”近40次,“创新”一词也成为了“两会”期间的热点词汇。

    万众创新一词从去年开始就被高层多次提及,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激活中国市场潜力的“催化剂”。

    创新成政策“红包”

    中研普华研究员李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是行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一方面,从企业的自然属性而言,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进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研究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研究的技术用在冶金行业,对工业流程的优化,对装备水平的提高,整体效益的提升和冶金工业技术水准以及竞争力的改进,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当前国内经济进入了一个全面微利和薄利的时期,各类行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李湖认为。

    有专家认为,对全行业所面临的困境也要走技术创新之路,科学发展才不会被淘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鸿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改革开放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开始的,当时机械化还没有达到高级阶段,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信息化。近几年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并提升了机械化的水平,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最明显的是信息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因而可以说是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 在全行业创新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当然,企业创新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

    在增速换挡、结构优化、转型加快的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创新是当前我国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从以上业内人士对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作用的分析中,足以看出此时的“创新”可堪称“重大的战略任务”。

    创新能力待提高

    据公开资料显示,2009-2014年上半年间我国开展创新活动的工业企业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6.8%,总体来看开展创新活动的普及程度还不高。从不同规模企业看,大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普及程度较高、达到89.4%,中型企业的普及程度也已过半、达到67.9%,小型企业的普及程度偏低、只占到36.4%。

    李湖向记者介绍,近几年我国开展创新活动较为密集的行业主要分布在高技术或中高技术行业。如医药制造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2013年比重占到66.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占到62.1%,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到49.6%。而传统制造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如纺织业这一比重只有29.6%。

    据《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了解,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费用支出中,用于购置机器设备和软件费用的支出占全部创新费用的58.3%,用于研发活动的支出只占41.2%,与此同时,欧盟国家创新费用的75%以上用于开展研发活动,由此说明,现阶段我国工业企业的创新主要依靠引入外部技术来实现,总体上尚未进入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

    当然,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在产业创新上并不是原地踏步,一无是处。万博资讯产业研究院分析师朱翔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近几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从宏观而言,我国产业在快速发展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整体的竞争力不断增强;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产业信息化进程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提高,部分传统产业比重持续下降。

    “另外,我国产品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生产及出口均保持了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规模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国有和集体企业比重下降,‘三资’和私营企业已发展成为我国产业的生力军。” 朱翔说。

    值得一提的是,就目前我国的实力,科技创新发展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进一步在缩小。

    来自中商产业研究院给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R&D经费总量突破万亿大关,R&D经费投入强度为1.98%。2013年全国共投入R&D经费11846.6亿元,比上年增加1548.2亿元,增长15%,R&D经费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达2.08%。2014年全国R&D经费支出预计达到13400亿元;R&D占GDP比重预计可达2.1%,比2013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中商产业研究院行业分析师覃思林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2014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稳步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被引次数上升至第四位;国内有效发明专利预计达66万件,比上年增长12%;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国家高新区达到115家,总收入达到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企业的创新意愿和能力显著增强,研发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达76%,研发人员占我国研发人员总量的77%,发明专利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超过55%。

    科技创新须紧贴市场

    我国在创新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些差距。

    李湖表示,近年来我国的企业飞速发展,目前初步具备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条件和动力。与有竞争力的国际大企业相比较,我国的企业,特别在以培养核心竞争力为主的企业创新还普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劣势。最主要的是我国的企业创新意识不强。

    事实上,曾有业内人士表示,我国许多企业普遍产权不明晰,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企业经营管理中,随波逐流的现象较为普遍,追求短期利益驱动倾向,助长了企业的投机行为。

    李湖还认为,我国企业缺乏创新型人才。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完善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大量的科技人才集中于科研院所和大学校园内,由于工资与激励的扭曲,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集中于评职称、发论文和获奖励等方面,而不是专注于研究发明,即使他们从事研发工作,也主要在基础理论研究,而与企业和市场严重脱节。

    “当然,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市场环境不规范、风险投资渠道不畅、科研机构和企业相脱节,技术创新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以及中介机构不能提供给企业创新力培养的很好服务等都是在某种程度上制约我国企业创新力不足的原因。”李湖补充。

    王鸿生则从另一个层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引进和学习的东西较多,原创的理论和技术还有不足。这是历史和发展阶段决定的。或者说,在产业发展创新方面,我们是缺乏“传统优势”,因为我们在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制度方面,没有社会和历史层面的积累。”

    “另外,我国产业结构中,国有企业占主导,国企的发展有优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何通过深化改革来扬长避短,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王鸿生表示,国企的优势要发掘发挥,全民的创新更需要激活。为此,就必须考虑如何通过产业政策的深度调整,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热情,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飞跃。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极大的勇气、智慧、毅力,通过深化改革来逐步推进。

    据了解,现在对于我国创新水平的研究,用得最多的是诸如科学论文、技术专利授权等“科技创新”指标,这个指标虽然数据比较多,用起来方便,但有不少明显的短处。

    覃思林分析,“无论是论文还是专利,都不是科技创新本身,而仅仅是反映创新的一种‘中间载体’。况且,这个‘中间载体’的质量差别巨大,只有极少数可能成为伟大创新而让人类受益。一个国家的创新水平,不应仅仅依赖于这些所谓的科学指标,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科技创新。

    覃思林进一步指出,我国企业数量众多,不少企业存在短视行为。他们不关注长远发展、民族振兴,只是想在当下赚几笔,因此不注重研发投入与创新,这也是我国全产业创新存在的问题之一。

    政府要把不该管的事情放下

    面对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找到措施解决问题。王鸿生认为,当前政府正在下放许多行业、事业的审批权,这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李克强总理曾说过,“对企业和公民而言,法无禁止皆可为;对政府来说,法无授权不可为。”

    我国的改革开放,在经济层面就是把计划经济调整为市场经济,其核心理念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

    “在任何时候,那种完全或者主要依靠政府的具体措施推动产业发展的思路都是有偏差的。其实政府只应通过发展思路和政策的调整,来促进产业的创新发展,措施如果过于具体,就有直接操控发展的问题了。”王鸿生表示。

    除了审批权的下放,王鸿生还认为,今后应从法律的层面来规范社会产业的发展,政策也要有法律的依据。政府要把不该管的事情放下,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比如环境保护方面的执法,社会保障的完善,以及其他社会服务系统的完善等。

    王鸿生对记者说,“产业创新发展,有法律规范和政策导向就可以了,应该把创新发展的责任交给企业和社会,功劳也是企业和社会的,跟政府无关,这样就好一些。以往的政府过多地把社会经济的发展成绩看成自己的功劳,反而较少关注自己的责任,这一点需要彻底改变,也就是说,整个发展观应有所改变。”

    从王鸿生对于产业创新措施的观点可以看出,主要是立足于政府思维的转换。

    朱翔认为,目前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有待完善。企业尚未真正成为产业创新的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创新机制有待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创新结合不够紧密,亟待加强。与此同时,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投入强度不足和投资分散的问题长期存在,特别是面向行业基础技术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政府应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或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投资新兴产业早中期、初创期创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