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支撑起看似繁荣的文化产业?是消费吗?答案略显尴尬。
今日,《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测评报告(2004)》 《中国文化产业增长测评报告2004)》(以下简称《报告》) 发布,报告分析表明,全国城市乡文化消费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尤其滞后文化生产增长。
《报告》指出,2012年,我国文化值比(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占GDP总量的比重)上升至3.48%,全国成长居民文化消费率(文化消费总量与GDP总量的比例)下降到2.20%。
“这可以称作文化生产增长与文化消费增长的"游离效应"。”该报告主编、云南省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亚南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数据分析表明,1991~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4.69%,人均总消费年均增长13.25%,人均积蓄年均增长21.20%,人均文化消费年均增长13.60%。人均文化消费年均增长幅度极显著低于人均积蓄年均增幅。
“全国城乡文化消费需求增长滞后于经济发展,大体滞后于城乡一般民生增进,尤其是受到城乡积蓄增长的严重挤压。”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西常务副主任张晓明表示。
但文化产业的投资却很“兴盛”。
《2014中国文化产业私募股权投融资分析报告》显示, 单是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领域披露的股权投融资事件270起,同比2012年的116起增加了154起,同比增长高达132.8%。
2013年文化产业股权投资总规模达到了124.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0.5%。
无论是文化企业此起彼伏的并购潮,还是VC/PE(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对文化产业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都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是目前各路资本投资的热门领域。
文化产业投资热潮中,2007年算是一个节点。这个节点就是投资与消费开始反向而行,投资力度越来越大,但是消费在整体上的比例相对越来越下降。2007年,不仅是中国的房地产出现了暴涨局面,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向全国推开。
“尤其是2010年之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靠体制性释放和政策性推动,体制性释放就是改革红利,事业单位转制,原来积累下来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投入市场之后利马就产生出了经济效应,而政策性推动就是出台了大量的财政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这些补贴和优惠政策都迅速地转化成文化企业的利润,很快就可以反映在他们的利润提升里面。”张晓明表示。
以动漫产业为例,自2004年国家大力扶持动漫产业以来,全国各省市都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河北、上海、天津、杭州、苏州、南京、常州等多个城市都设置了一项专门的“播出奖励”,基本相似,在地级市以上播出的二维动画奖励500元/分钟,三维1000元/分钟,上限为100万元;在央视播出的,在此基础上翻倍,上限为200万元。
还有一些省市为吸引动漫公司入驻,上限并不封顶。
在这阶段,文化产业的发展多是以政府以财政补贴的方式、以文化地产方式来推动。
但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是,房价的暴涨必然使得城乡居民压缩消费,而文化消费首当其冲。
“文化产业已出现结构过剩,但泡沫还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是低水平的结构过剩。” 王亚南表示。
主要是中国的文化产业也进入一个转型期,就是以在GDP中占的比重,完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走向转变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作为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的重要目标之一。
“这个转变发展方式包括一个跟我们相关的重要方面,从投资推动为主转向以消费拉动为主。”张晓明表示。
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的文化产业还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而2007年之后消费相对数拉大,是比较投资而言,从绝对数增长的角度来说,文化消费还是在稳步增加的,没有绝对减少。
以2011年为例,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分别达到1102元和165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70.7%和253.8%,年均增速分别快于人均消费支出0.9和2.7个百分点。
按照国际平均发展水平,这些文化消费只满足了我国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的1/5,有70-80%的消费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
“这就需要投资方式的转变,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市场为基础,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进入更健康的发展阶段。”张晓明表示。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