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孙启文: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人大师生热议马建堂在统计国际论坛上的讲话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14/2010 09:19:16   来源:中国信息报

  为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强国际统计学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中国统计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国统计科学研究与国际水平接轨,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国家统计局主办的统计国际论坛7月10日-1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的规模和水平空前,邀请了9名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具有统计学背景的科学院院士,多名考普斯奖(美国四大统计学会会长年度奖)获得者,以及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院校的统计学专家出席论坛。众多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师生作为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应邀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出乎意料的是,他没用事先准备好的多是客套话的讲稿,而是即席致辞。马建堂表示,中国具有统计科学发展最好的、最广阔的、最深厚的土壤。同时,中国统计工作的复杂程度其他国家很难相比,中国统计科学发展的潜力十分巨大。他说,中国统计同仁目前的发展战略也是努力的方向就是“三个提高”,即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他说推进“三个提高”需要一大批熟悉统计、热爱统计、忠诚统计的人才;需要在国际上领先的统计科学,扎根于中国统计的统计科学,统计科学是中国统计“三个提高”的智力支撑和科学保障。

   

  一次没有发言稿的讲话,一次只有短短5分钟的讲话,却在参加论坛的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师生中引发了强烈共鸣,收获了现场长时间最热烈的掌声。

   

  记者利用论坛间歇对参加论坛的人民大学师生代表进行了采访。

   

  一个共同理想:让共和国的统计事业越来越好

   

  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让马建堂局长的讲话在人民大学的师生中产生了强烈共鸣。

   

  “兴奋”,大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这样一个词来描述听完马建堂局长讲话后的感受。

   

  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赵彦云说,马建堂局长的重要讲话,是要让大家认识到中国的统计事业是一个庞大的事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一个孕育着科学内涵的系统,与整个国家的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密切相关。广大统计科研工作者要深刻认识这个背景和条件,在中国这片土壤中辛勤耕耘并发挥重要作用。

   

  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张波说:“听了马局长的讲话,感觉特别兴奋。用四个字来刻画他的讲话,我想叫‘顶天立地’。‘立地’就是从统计工作的实际出发,从统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保障出发,这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同时又能‘顶天’。马局长的讲话,从做好中国统计工作出发,要求统计科学研究成为中国统计发展的智力支撑和科学保障。这个目标很高远。他要求我们的统计研究水平赶超世界先进的统计科学研究水平,用统计科研更好地推动统计事业的发展。”

   

  李扬是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一名博士,他说:“刚才听马建堂局长讲话,同学们都非常兴奋,因为感觉马局长讲话既风趣,又有激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统计发展美好的前景,让我们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了解了自己将要从事的事业。”

   

  人民大学硕士赵寅君说:“听马局长讲到,中国是最适合统计事业发展的土壤,比如中国有最多的人口,非常丰厚的统计资源。作为一个统计人,能够在这样一个肥沃的土壤中成长,我觉得非常自豪,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统计作为自己未来的事业。”

   

  一条必由之路:统计科研推动统计科学发展

   

  赵彦云表示,马局长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统计事业和统计工作以及统计科学研究,作了一个比较简洁的但是意味深长、意义深刻的解释。统计实际工作者与统计科研工作者要加强合作,特别是加强统计科学研究,共同致力于推动统计事业的发展。“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变化的世界。高新技术,信息网络,它们都加速了很多新兴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局面。”马建堂局长讲“三个提高”,其中有一点是加强统计能力建设,统计能力建设里面很重要的是要加强统计科学研究开发。统计是应用型的,对统计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在教学体系里,在课程内容里面,在研究生研究选题上,更加努力贴近现实服务于统计实践的发展。

   

  王杰彪是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一名硕士研究生。他说,通过一些课题研究以及社会实践的接触,对马建堂局长所讲的统计工作的复杂程度深有体会。目前中国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新兴事物层出不穷,各种新兴的产业不断涌现,为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听完马局长的讲话之后,觉得更应该努力学习,特别是要把统计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和各种专业领域,使统计工作为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更好地提供服务。

   

    一个无法否认的结论:统计数据基本准确可信

   

  当谈到目前社会上一些对统计的质疑声音,人民大学的师生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张波说,在统计上,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任何统计数据都没有绝对的准确,统计做到的只能是无限接近现实。而且在中国,面对如此数量巨大、变化频繁的调查客体,误差也是不可避免的。“就以人口统计来说,中国13亿多人口,没有人敢保证统计完了一个不差的,没有!任何国家都无法做到。人口基数大,就肯定会有误差出现”,“中国的统计我觉得做得已经够好的了,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就是把美国统计的原班人马搬到中国来,也未必能比我们现在做得更好”。

   

  针对社会上的质疑,赵彦云说,要普及统计知识。正确对待统计数据是一直倡导的,但是如何才能正确对待、正确使用统计数据呢?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加强统计方面基础知识的普及。统计是国家实行科学决策和现代化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发展已经显示出统计科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它在推动人类更深层次地认知客观规律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和社会效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统计体制、统计手段、统计内容和统计信息的发布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将统计知识以及统计法的内容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普及等方式逐步让更多的社会公众所了解。

   

  李杨也说,作为一名统计人,通过平时的学习,认识到统计是一门科学,每一个数据的得出都有其具体的指标权重体系。对统计数据,熟悉统计的人会表示理解,但是对社会上更多地从事其他行业的社会公众来说,他们并不清楚数据的采集过程,只是在看到数据后就下意识地和自己的情况去比较,这就有可能产生对数据的误解。因此,应该增加统计知识的宣传,让社会公众正确地认知数据和解读数据。

   

  (作者单位:中国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