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黄智文:正确认识用电量指标反映的经济问题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02/2010 00:30:20   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今年4月16日,在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的记者招待会上,外国记者询问为何会出现用电量数据下降而工业增加值增长的数据背离现象,并据此质疑我国统计数据存在虚报。当时,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并未对用电量和工业增加值数据背离的原因作正面回答,只是强调用电量数据是正确的,工业增加值数据也是正确的。国内经济学界对这两个数字的背离也有许多猜测,这种不必要的疑问甚至会影响到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所以,很必要对这个经济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予以说明。

   

    一、正确分析用电量和工业增加值数据背离的原因

   

  经过严密的数学推导,并结合经济实际运行情况,可以确定,一季度用电量和工业增加值数据背离的主要原因是工业中间投入大幅下降所致。

   

  工业增加值是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之差。在产品结构与生产效率未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用电量的增减直接反映工业总产量的增减。这是因为用电量和工业总产量都是工厂开工时间的函数。但是,工业总产量和工业总产值之间还有一个价格因素。而且,即使当工业总产量与工业总产值都下降,但只要工业中间投入也同时下降,并且下降的值大于工业总产值的下降值时,工业增加值将表现为增长。

   

  工业中间投入主要包括原料、燃料、动力、劳动者报酬和固定资产折旧。过去一年中,劳动者报酬和固定折旧的数据是较稳定的,但是,原料、燃料、动力价格却发生了激烈的震荡。比如说,原油就从最高的147美圆一桶急剧下降到33美圆一桶,下降幅度达78%,其他的大宗商品也发生了类似这样崩盘似的下跌。世界银行统计,1月份国际能源价格同比下降45.5%,2月份下降51.6%,3月份下降51.8%,相应的农产品价格、原材料价格、金属和矿产品价格都出现了20%至40%的降幅。

   

  根据工业各部门的投入产出表,我们可以计算出原料、燃料、动力等直接材料的消耗占工业总产出的比例,从而计算出在工业总产值下降时,只要直接材料等中间投入也相应地下降一定的幅度,就可以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为例,在用电量下降10%、工业出厂品价格下降10%,以及投入产出数量比值为74.4%的情况下,当直接材料价格下降幅度超过42%时,将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数据,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7.1%,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增加值增加5.1%,用电量下降了3%,在逻辑上没有问题。

   

  所以,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并说明用电量和工业增加值数据背离的真正原因,正面回应外界的质疑,消除不必要的疑问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观感。

   

    二、正确认识用电量数据下降反映的经济问题

   

  正如上述分析,用电量下降意味着工业总产量下降,工业总产量下降意味着工厂开工不足,工厂开工不足意味着就业不充分或失业率提高。所以,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并正视用电量下降所反映的经济问题。

   

  虽然,在用电量下降的情况下,只要工业中间投入也大幅度下降,仍可能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即GDP增长。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情况下的GDP增长,并不一定能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甚至可能带来的是失业率提高。所以说,保增长不等于保就业,而且从长期来看,如果失业率高居不下,也将通过总需求的减少,反过来影响GDP的增长,对此,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不可简单地将用电量恢复增长作为经济复苏的标志

   

  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经济是否复苏,第一条标准就是用电量是否恢复增长。这种认识是有所偏颇的。上面已经分析过了,在产品结构和生产效率确定的条件下,用电量增减可用来说明工业品总产量的增减,但不一定可以反映经济是否增长。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经济主要是面临着经济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突出问题。所以调整经济结构、限制“两高一资一剩”行业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孤立地、机械地将用电量增长作为经济复苏的标志,就有点刻舟求剑的味道了。

   

  总的来说,直接将用电量恢复增长和经济复苏等同起来的看法,可能会对以下两种情况进行误判:

   

  其一,用电量恢复增长了,自然产能也是增加了,但是,如果与此同时工业生产的原料、燃料、动力和劳动者报酬也发生了大幅度的增长,那么,经济仍可能是增长放缓甚至是下降的。这就是出现经济停止增长或负增长,同时伴随着通货膨胀的“滞胀”现象。当前,就出现这种现象的苗头,一方面是各国中央银行在大量投放货币,同时,原油等大宗商品也已从最底部的30美圆左右,上升到60美圆以上了。这种情况,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其二,可能出现的以下情形: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由于外需的迅速萎缩,形成了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巨大倒逼压力,我国经济部门尤其是外贸部门在经历了“刮骨疗伤”的痛苦过程后,顺利完成了产业升级和转型,逐步走上了经济结构布局合理、能源消耗降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是以用电量增长来作为注脚,而是将用电量下降作为目标。

   

  总之,用电量只是在产品结构和能源效率不变的情况下,用来反映工业总产量增减的指标,任何对这个指标的过度解读和联系,都可能会对经济形势产生误判,从而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抉择,对此,需要有正确的认识。

   

  (本文摘自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