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临近尾声、“十二五”启动在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快“生态城、高科技产业城、旅游和现代服务城、宜居城”的现代化“四城”建设步伐,有效提升无锡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必须紧紧抓住当前国内外宏观形势给优化产业、调整结构、加速发展所带来的有利时机,以发展低碳经济、强化低碳管理、倡导低碳生活为切入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坚持政府推动、规划引导、示范带动和公众参与的原则,探索出一条符合无锡实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使全市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本文就无锡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做一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无锡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先后经历了加快发展期(1978-1991)、快速发展期(1992-2005)和创新发展期(2006-2009)三个阶段,综合实力迅速提高、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农业经济走向高效、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对外开放纵深拓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同时也凸显出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略见无锡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1、能耗总量持续增加。从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看(等价值,下同),2005年为2575.50万吨标准煤,2008年达到了3202.41万吨标准煤,累计增长了24.3%,其中:第一产业综合能源消耗量占全市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0.5%降为2008年的0.4%;第二产业由85.8%降为2008年的84.6%;第三产业由9.0%升为2008年的9.9%。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要载体,能耗总量的不断增长必将导致碳排放量的进一步释放。
2、工业用能仍为主体。就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综合能源消耗量看(当量值,下同),2000年为801.29万吨标准煤,2008年达到了2194.76万吨标准煤,累计增长了1.7倍,年均增长13.4%,其中:全市产值前十大行业的综合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00年的46.3%升到了2008年的57.1%,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的综合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00年的80.1%升到了2008年的80.5%。六大高耗能行业是碳排放的主要对象,能耗总量的持续增长必将导致城市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3、生活用能有所增长。就全市社会用能结构看(当量值,下同),城镇生活综合能源消费量从2000年的32.47万吨标准煤上升至2008年的49.62万吨标准煤,累计增长52.8%;乡村生活综合能源消费量从33.73万吨标准煤上升至43.40万吨标准煤,累计增长28.7%;交通运输综合能源消费量从106.74万吨标准煤上升至129.09万吨标准煤,累计增长21%;建筑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从9.89万吨标准煤降低为9.55万吨标准煤,累计下降3.4%。很明显,低碳经济不仅仅是工业生产,还涉及到居民生活、交通运输等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4、能源品种煤电为主。从全市主要能源消费品种看,新型能源有所增加,但煤炭和电力仍为主体。就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终端能源消费看(当量值,下同),2000年为472.42万吨标准煤,2008年为1524.07万吨标准煤,其中:电力消费量占比从2000年的20.7%升为2008年的26.7%、热力由4.2%升为12.7%、焦炭由1.5%升为15.1%、天然气由0.3%升为3.6%,而原煤则由56.9%降为29.9%、燃料油由7.2%降为1.3%、成品油由3.8%降为1.1%。可见,低碳能源选择有限、高碳能源比重偏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碳排放强度的持续攀升。
5、技术进步初见成效。近年来,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无锡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成效初显。全市单位GDP能耗从2005年的0.92吨标准煤/万元降到2008年的0.799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13.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产值能耗也由2000年的0.45吨标准煤/万元降到了2008年的0.21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53.3%,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的产值能耗由2000年的0.85吨标准煤/万元降到了2008年的0.45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47.1%。但高耗能行业是无锡工业的主体,其整体技术水平偏低直接减缓了碳排放总量的快速下降。
6、产业转移影响加大。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产业不断通过投资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源自于加工贸易型产业的转移性碳排放影响加大。据国际能源机构(IEA)估计,2004年中国国内出口商品生产蕴含的与能源有关的CO2排放量为16亿吨,占中国排放总量的34%。无锡经济的外向度较高,200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了560.28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14.3%,居苏南五市第二位,其中:出口总额达到了357.8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5%,也居苏南五市第二位。因此,“无锡制造”通过产品生产形式,也大量承担了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隐含碳排放。
二、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策
一般来讲,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决定其资源消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水平。而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正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的集中体现。因此,上述产业结构、用能结构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不到位的问题。低碳经济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和特征,必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是一种内在要求,也是一种倒逼机制,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足够重视和高度关注,并先人一步、高人一筹加以规划、落实和推进。
1、制定总体规划,为低碳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规划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导向,才能从决策源头上保证城市朝着低碳方向转型发展,“四城”建设是无锡加快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契机。一是要把低碳经济纳入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来确定低碳经济发展思路。二是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能效标准,制定符合无锡实际的用能等级划分和节能管理标准,完善主要耗能产品、公共和民用建筑的能耗限额。三是要设置低碳经济统计评价与考核指标,进一步加快低碳经济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比较科学的计量手段和监测机制。
2、优化经济结构,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一是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一、二、三类产业格局的调整,切实降低经济发展对工业增长尤其是高耗能行业的过度依赖,鼓励和引导城乡居民改变生活习惯。二是要进一步优化工业内部结构,2008年全市规上工业产值能耗为0.21吨标准煤/万元,其中:轻工业0.17、重工业0.23、六大高耗能行业0.45,分别是全市平均水平的81%、110%和214%,重工业和高耗能行业能耗偏大。三是要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型洁净能源,降低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加速能源消费结构向低碳化、洁净化、生态化转变。
3、加快技术创新,加速低碳技术开发应用。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没有低碳技术的创新,就没有低碳经济培育和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一是要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发低碳技术与产品,加快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要加强低碳技术与产品的推广应用。通过产学研联合和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的综合优势,力求在智能电网、建筑节能、城市照明、变频控制、余热回收、余压利用、清洁生产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与产品。三是要积极引进国外已有的成熟低碳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发展基金,并充分利用好国家有关低碳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多渠道支持低碳经济的培育和发展。
4、提高公众意识,倡导低碳型生产生活方式。每个人的生活都与低碳密切关联,衣食住行都能够减少碳量排放。为此,我们要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加强低碳理念的普及与推广,切实提高全社会公众的节约意识,倡导低碳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使广大公众全面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好处,增强节能减排和低碳消费的先进理念,自觉改变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出行方式,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无锡作出应有的贡献。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