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云南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把“三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抓改革、促统筹”的要求,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积极应对“三农”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使我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展态势喜人。
一、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一)农业农村经济效益持续增长。云南农业经济效益自2003年以来,以7.1%的年平均速度高速增长,已连续6年超过5%的增长速度。2009年,全省农业经济效益仍保持了5.2%的发展速度,实现农业产值849.3亿元,同比增长4.5%;林业产值196.1亿元,同比增长6.6%,牧业产值533.6亿元,同比增长6.7%;渔业产值41.8亿元,同比增长10.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9.7亿元,同比增长1.2%。
(二)粮食生产实现连续七年增长。2009年,全省粮食总播种面积达6300.2万亩,比上年增加156.3万亩,增长2.5%;粮食综合平均单产250.3公斤,比上年增加3.1公斤,增长1.3%;粮食总产量1576.92万吨,比上年增产58.33万吨,增长3.8%。2009年粮食生产呈现的主要特点为:一是夏粮实现恢复性增产。2009年全省夏收粮食总产量达230.23万吨,比上年增产22.65万吨,增长10.9%。夏粮播种面积1692.5万亩,比上年增39.9万亩,增长2.4%;夏粮平均亩产136公斤,比上年增加10.4公斤,增长8.3%。二是秋粮再获丰收。秋收粮食作物获得全面丰收,秋粮总产量达1346.69万吨,比上年增产35.68万吨,增长2.7%;秋粮播种面积4607.7万亩,比上年扩大116.4万亩,增长2.6%;秋粮综合平均亩产292.3公斤,比上年增产0.4公斤,增长0.1%。
(三)林业生产迈出新步伐。2009年,云南省完成营造林面积842.66万亩,为计划的129.6%,超额完成营造林计划任务,其中:人工造林面积599.4万亩,封山育林243.26万亩,特色经济林种植面积288.85万亩;全省累计木材产量379万立方米,锯材产量82万立方米,人造板86万立方米;木本油料种植基地快速推进,完成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造林253.22万亩,全省核桃面积达2130万亩。同时,松香、松节油、天然香料、紫胶、紫杉醇等林化产品的市场优势得到巩固;以野生食用菌、林药为主的非木材产业实现了平稳发展;竹藤基地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森林生态旅游已成为我省旅游业提质增效的新亮点。
(四)主要畜禽生产平稳发展。2009年,随着省政府各项扶持畜牧业发展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我省畜牧业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在一系列调控政策的有力拉动下,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回升,生产形势不断好转,畜牧业生产整体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2009年我省肉类总产量达304.6万吨,同比增长5.7%;禽蛋产量20.8万吨,增长6.9%;牛奶产量48.4万吨,增长8.3%;生猪存栏为2736.2万头,同比增长2.5%;全年生猪出栏为2824.5万头,增长4.5%,生猪生产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牛存栏742.5万头,同比增长5.1%;羊存栏877.6万头,增长4%;全年牛出栏252.6万头,增长7%;羊出栏713.4万头,增长9%。在我省大力发展食草动物政策的推动下,牛羊养殖稳中有增,出栏步伐不断加快,牛羊的养殖效益持续稳定。家禽存栏为11705.8万只,同比增长7.3%;全年出栏为18371.2万只,增长11%。家禽总体生产形势较好,生产发展步伐较快。
(五)渔业生产通过结构调整得到提升。2009年,我省渔业生产始终坚持“以养为主”的方针,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全面提升发展能力,全年渔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产量将达到45.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6.5。
二、农民收入增长稳定
2009年,我省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粮食增产,特别是蔬菜、水果、烤烟、甘蔗、橡胶价格稳定上扬,抵消了生猪价格大幅下跌的困境,对全年农民增收作用明显。2009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369.3元,与上年同期增加266.7元,名义增长8.6%,名义增幅排名居西南各省第一位;扣除价格影响因素,实际增长9.8%,实际增幅预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左右。
2009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表现“两快两稳”的增长特点,即: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增长27.2%,农民人均财产性纯收入增长16.1%,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同时,农民人均工资性纯收入增长10.9%,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5.7%,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势头。
2009年我省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特点为:一是工资性纯收入稳定增长。2009年我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685元,比上年增加67.5元,增长10.9%。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25.3%;二是转移性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9年云南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277.9元,同比增加59.4元,增长27.2%,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22.3%;三是财产性纯收入持续增长。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财产性纯收入127.5元,同比增加17.7元,增长16.1%,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6%;四是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5.7%,保障了全年纯收入的平稳增长。2009年,我省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2279元,比上年增加122.2元,增5.7%。五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纯收入达到了685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20.3%,比上年的19.9%提高0.4个百分点;财产性纯收入127.5元,占纯收入的比重3.8%,比上年的3.5%提高0.3个百分点;转移性纯收入278元,占纯收入的比重8.2%,比上年的7%提高1.2个百分点;家庭经营纯收入2279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67.6%,比上年的69.5%下降1.9个百分点。
三、促进我省2009年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狠抓各项政策的落实。2009年,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总揽全局、审时度势,相继出台了农民收入翻番计划、粮食增产百亿斤计划、中低产田改造、木本油料基地建设等力度大、措施实和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奠定了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坚实基础。
二是年景好,气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大于弊。2009年,全省农业气象对产量的形成有利有弊,但总体上是利大于弊。首先是春播育秧期间大部地区无强低温、“倒春寒”影响,水稻秧苗长势良好,“烂秧”及病虫害发生面积少于往年;其次是雨季开始期偏早至特早,5月雨量充沛,大面积的水稻、玉米能在最佳节令内适时栽种,为后期增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汛期雨量偏多,对无灌溉条件常年缺水的山地秋收作物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
三是宏观调控措施到位,有效避免了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2009年我省特色农业生产发展势头强劲,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等因素的不利影响下,以生猪为代表的农产品市场出现一定波动。随着我省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农产品生产销售体系的不断规范,我省生农产品市场承受住了国际金融的冲击,农产品产品生产、批发、加工、零售等各环节正常运转,没有出现滞销或脱销的情况,各类农产品价格总体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大幅上涨或大幅下跌的情况。我省农产品市场的稳定,最大程度的避免了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为我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是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增收的渠道不断拓宽。随着我省启动实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农民收入翻番等计划,2009年各级财政用于“三农”支出达265亿元、增长48.9%,其中对农民直接补贴达126亿元。农民人均受惠348元。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增收渠道的进一步拓宽有力推动了我省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业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