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黑龙江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积极应对,攻坚克难,紧紧抓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的方针,加快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根据黑龙江省实际及时出台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和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应危机、遏下滑、保增长”取得明显成效,主要经济指标触底迅速回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明显好于预期。但是也面临着外需下降,企业效益没有根本扭转,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大等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特别是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经济发展的活力以及刺激经济政策连续性等将成为2010年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宏观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1、经济企稳回升明显,微观层面活力明显增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黑龙江省经济增速自2008年第四季度出现回落,2009年,一季度跌到“谷底”(6.0%);经黑龙江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以及扩大内需政策的带动;上半年止跌回升(8.9%);三季度企稳向好(9.8%);全年超出预期目标,初步核算2009年黑龙江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28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增速比年初目标提高0.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
微观层面各项指标持续向好。2009年,黑龙江省企业经济继续保持回暖态势,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逐季回升,四季度分别为126.6和126.9,分别比一季度提高18.3和16.7点。八大行业企业景气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房地产业、工业、建筑业比一季度提升20点以上。从用电量看,2009年,黑龙江省全社会用电量扭转了年初以来的下降态势,比上年增长2.8%,其中第一,第三产业用电量分别增长31.6%和3.9%;工业用电量由降转升,7月当月首次实现同比正增长,四季度同比增长10.4%,全年同比增长1.6%。从货运量看,在1—5月份出现负增长后,上半年为最低(-4.3%),以后降幅逐月缩减,全年达到0.4%。
2、工业生产增速加快,企业效益快速回升。2009年,省委、省政府针对工业领域资源类行业占比重大、受到冲击最大、对黑龙江省经济影响大的特点,积极采取“遏下滑、保增长”措施,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下滑势头得到遏制,逐月在波动中迅速回升,1月份最低为0.1%,之后回升,9月份以来,增速明显加快,12月份达到23.5%,创近几年以来月度增幅新高。全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90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确保工业领域如期实现预期目标。黑龙江省非油工业(扣除天然原油和天然气行业)增加值增长18.9%,其各月增速一直快于整体工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因素,有效弥补了因大庆油田减产带来的负效应。
四大支柱产业稳步回升。2009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装备制造、石化、能源、食品行业实现增加值26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占黑龙江省工业的90.1%。其中装备工业增长7.6%,石化工业增长14.5%,能源工业增长8.7%,食品工业增长31.5%。在38个大类行业中,增加值增长的有36个,占94.7%。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木材加工业等增幅较快,对黑龙江省拉动作用明显。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加。全年黑龙江省重点考核的28种工业产品,增长的17种,增幅较大的产品有生铁34.4%、汽车33.7%、水泥26.7%、焦炭26.0%、大米23.4%、钢材17.0%、天然气10.8%。
工业经济效益降幅继续收窄。与上年同期相比,1—2月,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分别下降65.5%和81.4%,以后各月降幅逐月缩减。2009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461.3亿元,下降27.8%,其中利润860.1亿元,下降40%。两者降幅为各月最低,分别比降幅最大的1—2月缩小37.7和41.4个百分点。扣除天然原油和天然气行业,按可比口径计算,黑龙江省非油工业利税增长1.3倍,其中利润增长4.7倍。
3、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09年,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虽然经历了春旱、夏涝、伏旱、低温和寡照等多重自然灾害,但是由于国家扶持政策刺激,粮食播种面积又有大幅增加(比上年增加2680万亩),加之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玉米和水稻两大高产作物面积首次突破1亿亩);生产标准有新提高(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五大粮食作物十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面积比重达75%);农作物生长后期又呈现了“自老山”,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70.6亿斤,比上年增加25.6亿斤,连续六年获得大丰收,再创历史新高,跃居全国第二位。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三鹿奶粉”、进口奶粉以及市场供求关系影响,黑龙江省生猪和奶业同全国一样出现价格下跌、效益下滑。随着国家和省里一系列积极有效政策的保护和推动,畜牧业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很快止跌回升,继续保持增长。2009年,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54.3亿元,比上年增长5.2%。在畜牧产品市场价格由降转升的带动下,养殖效益逐步回升,畜禽存栏增加。预计全年生猪存栏2100万头,比年初增加312万头,增长17.4%,猪粮比由5月的6.2:1提高到12月的8.3:1;奶牛存栏238万头,比年初增加16.6万头,增长7.5%;家禽存栏2亿只,比年初增长20%。畜禽产品产量增加较快,猪牛羊肉、禽蛋、牛奶产量分别达到293万吨、125万吨和660万吨,分别增长21%、14.4%和14.4%。
4、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重要引擎。2009年是省委、省政府实施“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第一年,黑龙江省继续强化大项目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5000亿元关口,成为应对危机保增长的重要支撑,成为推动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2009年,黑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29.1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下同)4696.1亿元,增长40.0%,增幅比上年分别提升9.5和11.5个百分点,城镇投资增幅位居全国第8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为1990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主要表现为:一是扩大内需项目落实好,施工项目1086个,占全部建设项目的10.4%,完成投资337.1亿元,拉动城镇投资增长10个百分点。二是大项目明显增加,黑龙江省城镇在建亿元以上建设项目891个,比上年增加223个,完成投资2151.3亿元,增长39.2%,拉动城镇投资增长18.1个百分点。三是民间投资增长快,完成投资1991.9亿元,增长54.4%,增幅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占投资比重42.4%,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四是一、三产业投资增长快,黑龙江省城镇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31.7亿元,增长87%,增幅提高1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2096.7亿元,增长35.6%,增幅回落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2367.7亿元,增长40.5%,增幅提高20.5个百分点。
5、城乡市场购销两旺,刺激消费政策效应凸显。黑龙江省认真贯彻落实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刺激内需,扩大消费需求,积极推进现代流通方式转变,开拓城乡消费市场,使居民消费信心逐步恢复,消费市场日渐活跃。2009年,黑龙江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季加快之势,首次突破3000亿元,达到34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9.2%,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乡消费市场同步增长,农村市场更趋活跃。城镇零售额2640亿元,增长19.4%;农村(县以下)零售额375.7亿元,增长19.3%。农村市场增速仅低于城市0.1个百分点,为1999年以来的最小差距。住宿餐饮业市场旺盛,零售额429.4亿元,增长21.2%;批发零售业居主体地位,达到2927.0亿元,增长19.1%,占黑龙江省零售额的86.0%。“家电下乡”带动作用明显,黑龙江省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80.1万台(部),实现销售额14.2亿元,兑付财政补贴1.6亿元。在“汽车、摩托车下乡”、“以旧换新”以及国家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汽车减免征收车辆购置税等政策的带动下,汽车销售快速增长,黑龙江省限上企业汽车类销售零售额169.2亿元,增长1.3倍。
6、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回升明显,金融对经济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加快。年初以来,由于资源类产品价格走低,以及黑龙江省重点行业受到的冲击较大,企业纳税能力下降,导致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一路滑落到上半年的1.4%和1.8%,随着经济企稳回升,7月开始稳步增长。2009年,黑龙江省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8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41.6亿元,增长10.9%,增幅分别比上半年提升14和9.1个百分点,均超额完成目标。主要税种“四升三降”,即营业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和资源税分别增长26%、24.2%、11%和9%;国内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下降19.4%、11.3%和6.7%。地方财政支出大幅增加,重点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社区服务等民生工程。2009年,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支出2094.5亿元,增长21.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877.7亿元,增长21.7%。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及城乡社区事务等重点支出分别增长80.8%、37%和31.6%。
各项贷款连创新高。年初以来,黑龙江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实现跨越式增长,继2月份突破5000亿元后,9月份再次突破6000亿元关口,截至12月末,余额达到6145.7亿元,比上年增长34.2%。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中长期贷款占比历史性地跃升至首位,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3001.8亿元,增长54.3%,增幅提高39.2个百分点;本外币短期贷款余额2498.9亿元,增长14.2%,增幅提高3.2个百分点。新增贷款向重点项目、民生领域倾斜,基本建设、农业中长期贷款、消费贷款分别比年初增长42.5%、57.2%和79.5%。
12月末,黑龙江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116.8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增幅提高4.7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2880.2亿元,增长37.7%,增幅提高31.3个百分点;储蓄存款余额为6489.7亿元,增长15.9%,储蓄存款增速在4月末(29.4%)达到峰值后,连续5个月回落,幅度达13.5个百分点。
7、区域经济协调同步增长,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黑龙江省实施“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发展战略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十分活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2009年,牡丹江、佳木斯、鸡西、七台河、双鸭山、鹤岗等东部煤电化基地经济发展活力增强,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快于黑龙江省平均水平。前三季度,六市GDP增速快于黑龙江省2.4—12.8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快于黑龙江省12.8—28.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快于黑龙江省6.2—22.3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高于黑龙江省17.5个百分点。全年六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快于黑龙江省15—22.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快于黑龙江省7.9—26.5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幅高于黑龙江省16.7个百分点。县域经济稳中有快,前三季度,黑龙江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6.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9.6%,分别快于黑龙江省平均水平6.9、18.7和0.8个百分点。
8、市场物价总体平稳,回升迹象明显。黑龙江省居民消费价格(CPI)9月份,出现了自2月份以来首次同比正增长,12月份环比上涨1.9%。全年黑龙江省CPI比上年上涨0.2%(上年上涨5.6%)。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价格为“四升四降”,即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食品、居住、烟酒及用品价格分别上涨2.4%、1.2%、1%和1%;衣着、交通和通信、家庭用品及服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下降3.2%、1.0%、0.7%和0.6%。食品价格12月环比上升5.2%,同比上升9.4%。同时,主要生产资料价格也呈反弹态势,与上年同月相比,11月份开始黑龙江省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由降转升,12月份上涨21.2%,比最低点的3月份回升42.2个百分点,全年下降13.6%;12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也由降转升为5.6%,比最低点的8月份回升19.6个百分点,全年下降6.6%。
9、就业形势进一步好转,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尽管遭受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黑龙江省经济出现较大波动,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就业压力明显增加的不利形势下,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全力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建设,陆续出台一系列保就业保增长的政策,就业形势有所好转。截止2009年末,黑龙江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4.9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24.8%;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1.0人,完成年计划的122.0%。城镇登记失业率4.27%,低于年计划4.6%的控制目标。农民工就业状况明显改善,截止2009年末,黑龙江省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512万人,比上年增长2.4%。大学生就业严峻局面有所缓解,2009年应届毕业生就业18.2万人,就业率91.7%。2008年以前未就业的12.7万毕业生已就业10.3万人,就业率80.9%。
社会保障面继续扩大。截止2009年末,黑龙江省基本养老、工伤和失业保险参保面超额完成任务,黑龙江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91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9.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71.3万人,增加3.8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544.3万人,增加487.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78.8万人,增加36.9万人。五项社会保障基金总量511.7亿元,比上年增长18.5%。企业基本养老金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到95.7%。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2009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66元,比上年增长8.5%。从构成看,呈现“两升两降”,即转移性收入增长14.6%,工资性收入增长13%(所占比重61%),经营净收入下降1.4%,财产性收入下降27.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630元,增长11.7%,支出增幅高于收入增幅3.2个百分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06.8元,比上年增长7.2%。从构成看,工资性收入1019.6元,增长11.2%;家庭经营性收入3326.7元,增长5.2%;财产性收入下降1%;转移性收入增长16.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结构调整步伐仍然不快。黑龙江省是能源大省,以“油”、“煤”等开采为主的采矿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比较高,多年来,尽管非油、非煤等行业增长较快,但替代产业处在培养发展之中,经济发展对“油”的依赖性依然很大,出现了“快也是油,慢也是油”的状况。2009年,黑龙江省天然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占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6.6%,利税比重为50.6%,利润比重为67.3%,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黑龙江省经济走势。
2、经济增长效益和质量仍有待提高。2009年,由于原油等工业品出厂价格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导致黑龙江省经济效益和质量不尽理想,主要表现为,一是规模以上工业效益负增长,全年各月工业利税、利润一直呈下降状况,尽管其降幅在收窄,但全年仍分别比上年下降27.8%和40%,这主要是大庆原油“量减价降”所致,原油产量比上年减少19.7万吨;不含税平均原油价格每吨同比减少2019元。二是财政收入增幅远远低于上年,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增幅曾分别滑落到上半年的1.4%和1.8%,尽管以后各月趋稳回升,但全年增幅仍分别比上年低16.9和20.5个百分点。
3、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仍呈负增长。2009年,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特别是主要贸易伙伴俄罗斯经济10年来首度出现了下降状况,导致黑龙江省进出口在2月份出现负增长后,降幅逐月加大。据海关统计,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62.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9.9%。其中,出口100.8亿美元,下降40%;进口61.4亿美元,下降2.8%。从国别看,对俄贸易总额55.8亿美元,下降49.7%,所占比重由上年48.3%下降为34.4%。
2009年,黑龙江省实际利用外资25.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5%,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3.6亿美元,下降7.3%。
三、明年经济展望及对策建议
2010年是黑龙江省实施“十一五”规划目标最后一年,是巩固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一年。
1、经济展望
(1)有利方面:
①世界经济在复苏,我国经济在企稳向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出现3.1%的增长,将摆脱负增长状况(2009年为-1.1%)。2009年,我国经济呈现“V”字型走势,全年GDP比上年增长8.7%,遏止住了下滑趋势,在全世界率先回暖。中国社会科学院蓝皮书预测全国经济2010年将增长9%,超过2009年增幅。
②国家宏观政策在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全国经济工作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同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对黑龙江省经济结构优化、企业技术进步、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大项目建设、资源型城市转型、生态环境保护、民生问题解决、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将起到促进作用,这说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将会更加宽松。
③经济增长内在动力在增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先进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黑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区域经济发展壮大,“八大经济区”将成为工作力量的“凝聚地”,大项目和好项目的“摆放地”,引资重点和投资“倾斜地”,有利于提升黑龙江省整体经济的竞争力;三是省里《关于促进非公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36条)出台,有助于推动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将更快发展(2004—2009年年均增长在19%以上)。
④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从投资看,一是新开工项目较多,2009年,黑龙江省新开工项目9012个,比上年增长41%;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636.3亿元,增长75.1%,这为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奠定了基础条件;二是黑龙江省正在实施的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老工业基地改造工程、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工程、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工程、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工程、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等“十大工程”正在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从消费角度看,一是国家扩内需政策效应将会延续,家电、机动车下乡政策继续实施,并将出台一些新的刺激消费政策,政策叠加效应会促使城乡居民增加消费支出。二是消费预期提升,随着黑龙江省就业形势的好转,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国家对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教育、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加大(从2010年1月1日起再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有助于解除居民后顾之忧,扩大消费。三是消费结构同全国一样,也正处于提档升级期,居民消费层次逐步提升,汽车、住房、家用电脑等仍将是消费热点商品。
⑤拉动经济增长动力在发生变化。2010年,黑龙江省重点发展旅游、会展、物流、金融、创意、动漫、广播影视、文化娱乐、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电子信息和服务外包产业,将使第三产业领域拓宽,功能增强,供给能力和水平提高,占GDP比重将会继续提升。
非油工业成为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2009年,黑龙江省非油工业(扣除天然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9%,超过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4%,拉动工业增长9个百分点,其部分骨干行业回升很快,如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43.1%、食品制造业增长25%、医药制造业增长22.9%、煤炭开采业增长18.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9.8%,等等。在2010年这些非油行业将继续领跑工业生产。
(2)不利方面:主要有,一是世界经济增长仍有不确定性,一些国家经济虽然有所恢复,但还可能出现反复,存在“二次探底”的下行压力。二是黑龙江省结构性、体制性等深层次矛盾仍然较为突出,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等等。
(3)基本判断:综合分析利弊因素,认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中积极因素仍是主流,2010年经济将是“稳中有快”趋势,上半年经济会延续回升势头,增幅将高于上年同期;下半年经济走势由于上年同期基数较高,将会趋缓。
2、对策建议
为了2010年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总目标,建议如下:
(1)保增长。“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一切建设的基础。2009年,黑龙江省GDP增长速度居全国第21位,分别低于相邻省份辽宁、吉林、内蒙古2、2.2和5.8个百分点。2010年,对黑龙江省这样欠发达省份而言,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利于缩小与发达省份的发展差距,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否则,调结构、惠民生就失去了基础;否则,加快发展的机遇将会前功尽弃。
(2)调结构。这是2010年黑龙江省经济工作的主线之一,是黑龙江省大发展、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黑龙江省应危机、促发展的治本之策。一是加快落实装备、石化、轻纺、医药、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7个重点产业振兴方案,加快黑龙江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尽快改变“油”经济比重过高的状况。二是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实施“百镇建设工程”,推进城镇化进程;同时,加快城区经济发展步伐,提升城镇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度,使之成为黑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3)增投入。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黑龙江省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合理较快增长,对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一是按中央确定的扩大内需投资方向,增加民生投资,增加环保投资,增加社会事业投资,增加技术创新投资,增加节能减排投资。二是推进工业“双百工程”建设,多安排“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
(4)促消费。消费需求与投资“联手”,成为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增加就业的前提下,一是继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消费增加(2008年,在居民消费支出中,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所占比重达75.6%,而农村消费支出比重仅为24.4%,农村消费潜力大)。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增强消费者信心,使之放心地消费。
(5)提效益。这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内在要求。企业有效益,才能扩大再生产,财政收入才能增加,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一是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资源精深加工要效益,向产业升级要效益,向现代经营管理要效益,向低碳发展、绿色增长要效益,向品牌要效益,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二是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落实国家和省里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梯次扶持微型和小企业发展壮大,努力改变黑龙江省工业企业个数偏少的状况,以涵养财源。
(6)稳外贸。2009年黑龙江省外贸出现了多年未遇的严峻状况,2010年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以“八大经济区”和沿边开放带建设为载体,实施重点推进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省外即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等四大战略,加速构建沿边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一是针对俄罗斯市场实际变化,推进对俄经贸合作适应性战略调整,向“宽领域、高层次”方向发展。二是加大多元化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扩大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拓展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三是出台新的优惠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自主品牌和拳头产品,提高地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话语权。四是在财税、金融、土地、立项等方面应实施外商投资的专项优惠政策,化解金融危机对黑龙江省利用外资的负面影响。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