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经济发展止跌起稳,投资和消费需求稳步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就业形势趋稳向好。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就业形势,围绕国家新一轮就业政策的配套和完善,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稳定就业、促进就业的政策和应对措施,使企业停产、半停产、关闭或破产状况得到有效遏止,企业的生产和用工情况有所改善,受影响企业职工明显减少,在政府的扶持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增多,返乡农牧民工人数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内蒙古区就业的影响明显减弱。
金融危机对内蒙古区就业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经济增速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部分化工、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的企业处于限产、减产、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导致就业人员减少;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对就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由于对外依存度高,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出口产品减速,因此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从各地劳动保障、统计等部门调查反馈的信息和对相关数据综合分析,内蒙古区经济运行情况出现回暖迹象明显。2009年3季度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95.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6.9%,比上半年增速加快0.7个百分点,增速继续蝉联全国各省区市第一位。2009年1-11月,全区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7300.41亿元,同比增长36.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全区经济回暖,受金融危机影响导致的企业停产、半停产数明显减少,岗位用人需求量回升,待岗人员和失业人员也随之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内蒙古区就业的影响明显减弱。
一、全区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企业数大幅度减少
据劳动保障部门数据资料显示,截止2009年11月底,内蒙古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企业仅有195家,与2009年初相比减少787家,其中包头市减少163家、乌兰察布市减少161家、锡林郭勒盟减少112家、鄂尔多斯市减少90家。
二、城镇新增就业走出低谷,就业增量有所增加
2009年1-11月全区累计实现新增就业人数20.4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94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4.0万人,分别完成计划的102%、109%、134%。
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区因企业停产半停产、关闭及破产涉及并影响到的企业职工为3.89万人,与2008年底相比减少7.29万人,其中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人数为0.67万人,与2008年底相比减少1.20万人。
三、各级政府出台多项政策和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2008年-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采取了“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召开校园双选会”等一系列措施,对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外,2009年内蒙古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预征入伍的四项优惠政策,也吸引了不少高校毕业生。据劳动保障部门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9月底,已进行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为4.6万人,其中已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2.5万人,占已就业登记高校毕业生的54.3%。
从内蒙古自治区教育部门获悉,2009年全区高校应届毕业生7.88万人,其中研究生0.32万人、本科生3.05万人;2010年预计高校毕业生将达9.49万人,其中研究生0.34万人,本科生3.57万人,加上往届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确实很大。从教育部门目前已掌握的情况看,截止到2009年9月1日,2009年高校毕业毕业生就业率为76.5%(已返回与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书的),其中研究生60.78%、本科生78.76%、高职高专生76.1%,就业率高于上半年。
四、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的大量农牧民工返乡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截止2009年9月,内蒙古区受金融危机影响,导致的劳动力遣返和外地务工人员返乡人数已由2009年年初(2月28日报告)的25.71万人下降为2786人。截止2009年10月15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努力下,25.71万返乡农牧民工已全部实现转移就业。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由于各级政府重视和配套措施的逐步到位,内蒙古区返乡农牧民工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由于返乡的农牧民工中绝大多数缺少专业技能和专业特长,其就业问题在一定时期内还将会存在,为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从对返乡农牧民工专业技能的培训入手,提高返乡农牧民工职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以达到实现就业的目标。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