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山东经济回升势头进一步加强 增强发展内生力仍需努力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9年11月11日   来源:山东省统计局

  今年以来,山东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全省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总体经济的回升势头进一步加强。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核定,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395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5%,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3.5、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82.8亿元,增长4.0%,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3557.3亿元,增长12.1%,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219.6亿元,增长9.0%,比上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9.1:57.6:33.3变化为9.1:56.6:34.3。

   

    一、中央和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前三季度全省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上行,经济企稳回升势头稳步增强,总体发展形势积极向好

   

  1、农村经济保持稳定,粮食有望连续七年丰收。今年以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工作要求,确保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总产有望连续七年增产。畜牧业发展总体向好。前三季度,全省猪牛羊禽肉产量503.5万吨,增长3.3%;禽蛋产量176.1万吨,增长3.0%;牛奶产量189.9万吨,增长10.1%。渔业生产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省水产品总产量479.4万吨,增长5.4%。其中海产品产量389.4万吨,增长5.3%;淡水产品产量90.0万吨,增长3.7%。

   

  2、工业生产企稳向好,企业效益逐步转暖。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928.0亿元,增长12.9%,增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依次提高6.4和0.9个百分点。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661.8亿元、9266.3亿元,依次增长11.5%和13.7%。产销衔接良好。工业产销率持续回升,前三季度达到98.2%,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提高0.5和0.1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份额逐步增大。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2477.4亿元,增长14.3%,比规模以上工业快1.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86.1%提高到89.6%。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快,实现增加值4015.5亿元,增长16.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3.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5.9%提高到28.3%。高新技术产业增势较好。实现产值17097.0亿元,增长12.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2.3%,较年初提高1.6个百分点。十大高耗能行业比重回落。实现增加值6006.3亿元,增长10.9%,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0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7.7%降至43.1%。

   

  工业利润利税由降转升。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222.6亿元,增长10.6%,较年初提高3.8个百分点。利润、利税降幅逐步缩减,前三季度首次实现双增长。实现利润3173.3亿元,由年初的下降17.6%首次转为增长2.9%;实现利税5273.8亿元,由年初的下降9.5%转为增长3.6%。39个行业大类中有30个行业利润实现增长,占76.9%。

   

  3、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房地产市场快速回暖。前三季度,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12.0亿元,增长23.0%,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提高4.8和0.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势较快,完成投资6342.0亿元,增长31.9%,分别比一、二产业投资增速快12.3和15.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之比由上年同期的3.9︰55.4︰40.7调整为3.8︰52.5︰43.7。基础设施建设延续良好增势,完成投资2698.9亿元,增长37.3%,比全社会投资快14.3个百分点,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27.0%。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保和社会福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体和娱乐业分别增长45.0%、50.9%、44.6%和86.6%。民间投资逐步跟进,完成11199.0亿元,增长22.8%,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增速提高6.4和1.0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快速回暖。前三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769.0亿元,增速由年初、上半年的9.9%和23.3%上升至26.4%;商品房销售速度加快,自前4个月累计由降转升后,快速提升至22.8%,销售面积达到4248.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由年初下降32.1%转为增长22.4%,占商品房销售面积的92.7%。自今年5月份起,新建商品房销售价格同比涨幅已连续5个月缓升,9月份上涨2.1%。

   

  4、消费需求稳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加快。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885.1亿元,增长1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3%,比上年同期同口径增速提高2.4个百分点,比上年底同口径增速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增长19.0%,为今年以来的月度最高增速。城乡消费市场协调走高,分别实现零售额5773.9亿元和3111.2亿元,依次增长18.6%和17.6%,农村与城镇市场消费的差距由年初的2.6个百分点逐步缩小至1.0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7431.3亿元、1198.9亿元,依次增长18.7%、18.9%。

   

  各类消费品销售良好,基本生活类商品稳定增长,消费升级类商品增势强劲。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5.5%,日用品类增长30.4%,家具类增长34.5%,金银珠宝类增长37.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5.2%,汽车类增长41.6%。

   

  5、对外经贸降势减缓,主要出口市场份额稳步提高。9月份,全省对外贸易降幅明显减缓,进出口总额和进口分别由年初下降25.3%和44.7%缩小到下降11.8%和6.7%,降幅依次缩减至今年以来的最低点和次低点;出口下降15.7%,为4月份以来的最低降幅。前三季度,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994.5亿美元,下降17.6%,降幅比上半年缩减0.8个百分点。其中进口430.3亿美元,下降15.9%,降幅比上半年缩减3.3个百分点;出口564.2亿美元,下降18.8%。实际到帐外资49.9亿美元,下降15.7%。

   

  主要出口市场份额稳步提高。前三季度,对美、日、韩三大市场的出口份额为46.7%,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对美、日市场的出口份额分别为18.7%、14.2%,同比依次提高1.9、1.7个百分点;对韩国市场的出口份额为13.8%,同比回落0.4个百分点。

   

  6、财政收入增势趋好,重点领域保障有力。9月份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0%,增速达到今年以来的最高点。增值税、营业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四大主体税种首次全面转正,带动税收收入增长12.2%,比年初增幅提高10.2个百分点,其中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明显增加,分别由年初的微增2.3%和下降24.9%转为增长35.2%和15.1%。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638.1亿元,增长8.8%,比上半年增幅提高1.0个百分点。实现税收收入1268.0亿元,增长6.8%,比上半年增幅提高0.3个百分点,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7.4%。

   

  财政支出力度依然较大,重点领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前三季度,全省地方财政支出1972.3亿元,增长16.7%。其中,环境保护支出增长75.9%,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9.8%,文体传媒支出增长32.6%,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24.9%,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3.7%。

   

  7、企业景气逐季回升,就业和收入稳定增加。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逐季回升,分别由一季度的111.2、106.8回升至三季度的128.7、126.5,依次由相对景气区间和微景气区间回升至较为景气区间。企业劳动力需求指数由一季度的93.4回升至三季度的115.0,由微弱不景气回升至相对景气区间。

   

  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87.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8.4万人,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97.4%和78.4%;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00.7万人,超额完成全年计划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8%,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降低0.07、0.03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为13237元和5779元,依次增长9.1%和8.3%,增幅分别比一季度提高0.3和1.0个百分点;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0850元,增长12.6%,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8、金融运行积极平稳,新增贷款大幅增长。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33768.3亿元,比年初增加6847.4亿元,新增额同比增长78.0%。其中,企业存款余额9294.1亿元,比年初增加2439.9亿元,新增额同比增长2.9倍,占全部新增存款的35.6%;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877.9亿元,比年初增加2496.3亿元,新增额同比增长15.8%,占全部新增存款的36.5%。

   

  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5448.7亿元,比年初增加5400.7亿元,新增额比上年多2434.6亿元,同比增长1.5倍。中长期新增贷款增势加快,新增贷款3368.7亿元,增长2.2倍,其中基本建设新增贷款1579.1亿元,增长2.1倍。

   

  9、物价走势基本平稳,价格紧缩压力逐步缓解。今年以来,全省物价走势基本平稳,月度同比波动幅度不大,除1月份上涨1.2%之外,其他各月同比跌幅在0.1%-0.8%之间,其中9月份价格下降0.4%。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微降0.2%。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五升三降,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分别上涨0.1%、2.5%、0.5%、1.3%和1.3%;衣着、交通和通信、居住依次下降2.7%、1.7%和1.1%。

   

  价格紧缩压力逐步缓解。居民消费价格月环比自3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下降,8月份转为上涨,9月份环比价格再次上涨0.5%,涨幅较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月环比自4月份以来连续6个月保持上涨,9月份分别上涨0.7%和0.6%。

   

    二、当前世界经济前景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国内经济回升的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全省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制约内需持续扩大的因素依然存在,外需紧缩压力仍然很大,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还不够强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仍较为艰巨

   

  第一,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产能盲目扩张重新抬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较大压力。今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势头的逐步增强和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复苏,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产能逐步释放,全省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生产逐月加快,节能减排工作面临严峻考验。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十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0.9%,增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6.1和1.7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仍高居43.1%。从决定未来经济结构的投资方向看,二季度以来十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入明显放量,增速由一季度的7.6%提高至前三季度的18.3%,占全社会投资的1/6强。其中,煤炭、冶金、热电、造纸和水泥领域投资迅速膨胀,增速在27.6%-70.2%,平均增速高达43.8%,不仅高于全社会投资增长23.0%的平均水平,也远高于高新技术产业33.0%和装备制造业23.6%的增速。这无疑将再次触及资源环境和“节能减排”的硬约束,不仅对全省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转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为不利,也势必会对经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出口形势愈加严峻,外需对全省经济稳固发展的制约作用较强。目前,世界经济衰退出现缓和迹象,但全球经济复苏依然十分脆弱与不稳定,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需求仍处于严重萎缩的局面,山东出口形势更加严峻。自上年12月份以来,全省出口已连续9个月下降,第一、二、三季度出口分别下降16.4%、18.8%和20.6%,降幅呈现扩大趋势。特别是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严重威胁了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山东主要出口市场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和地区相继收缩贸易政策,增加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设置,主要贸易国和地区货币出现贬值,加剧了市场竞争程度,削弱了全省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前三季度,山东对东盟、欧盟和北美洲出口分别下降33.5%、22.4%和10.3%。同时,新兴市场需求也在大幅减弱,对南非、中近东和南美洲出口分别下降25.1%、24.3%和22.4%。在外部环境紧缩的形势下,外经贸发展的困境在短期内难以扭转,外需不足仍然影响全省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前三季度,实现净出口同比减少49.7亿美元,下降27.1%,降幅较一季度和上半年依次扩大37.1和13.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负拉动作用逐季增强。

   

  第三,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效应较为明显,内生力尚未真正启动。自上年四季度以来,国家为了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以政府投资和鼓励消费来刺激经济的增长,遏制了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全省经济呈现企稳回升向好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市场内在的自发驱动明显不足,一些长期性和根本性的问题重新显现,经济发展缺乏内生动力。一是民间投资跟进相对较为迟缓。前三季度,全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2.8%,比国有投资增幅低5.6个百分点,也略低于全社会投资平均水平。这种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往往是不可持续的,如果民间资本长期跟进不足,经济持续增长的后续压力仍然较大。二是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问题凸现。前三季度全社会投资名义增长23.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高达27.2%;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为19.2%。投资与消费名义增速差距由上年同期的低1.5个百分点反转为高4.9个百分点,实际增速差距由上年同期的低5.1个百分点反转为高8.0个百分点。三是潜在产能持续扩大与全球市场收缩现状之间的矛盾加大。目前,全省投资扩张中基于原有产能扩大的已上升至八成以上,在全球市场低迷的形势下,持续扩大产能,难免会在此轮“去产能化”基础上形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势必会加大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不利于稳固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

   

    三、面对世界经济的缓慢、曲折的复苏,全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的日趋明朗,以及全省经济回升势头的进一步加强,当前仍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宏观政策力度和节奏,不断稳固和增强经济发展基础

   

  1、继续落实并不断丰富和完善国家保增长、扩内需的一揽子计划,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目标任务。自上年四季度开始实施的宏观调控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以来,全省乃至全国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多,推动经济逐步向上的动力进一步增强,企稳回升态势进一步发展,政策推动效应已见成效。当前,仍需牢牢把握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调结构、拓市场、增效益、促发展,切实将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贯彻落实执行好,将增强内需和稳固外需相结合,将调整振兴产业和加强自主创新相结合,将培植新优势和实现新发展相结合,将加强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状况相结合,正确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当前增长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稳固发展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扩大内需与民生社保的关系,及时发现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在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同时,有效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不断稳定经济发展的大局,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培育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全面巩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发展的基础,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踏踏实实地推动全省实现全年预期目标任务,为今后经济的稳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投资和消费协调性,虚拟和实体经济衔接性、内需和外需匹配性以及城乡发展平衡性等等。为此,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进一步加大促增长与调结构的结合力度,集中全力抓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切实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使山东经济走上兼具竞争力与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认真落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通过采用购进、引进、兼并的办法和加大研发力度的办法,加快推进工业调整振兴,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和减排工作,加快淘汰钢铁、水泥、造纸、化工等落后产能,特别是要把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关键,把推广应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技术和发展相关装备制造业结合起来,迅速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打造一批战略产业,提高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同时,充分发挥服务业在保增长、扩内需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培育“三大载体”和“六大产业”,鼓励工业企业集团向服务领域拓展,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推动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3、高度关注投资结构优化,促进投资效益的稳步提高。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在众多经济结构中,产业投资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产业投资结构的扭曲将导致其它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合理,今天的投资方向决定着明天的经济结构。目前山东仍然存在着重复建设、盲目扩建,投资结构雷同、投资效益不够高等问题。因此,要在加快项目建设速度、保持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时,从提高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市场的深入分析和论证,注重优化投资结构,不断提高投资效率,坚决抑制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一方面,加快建立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投资机制,通过强化制度约束和完善激励机制,形成新的利益导向环境,使企业、政府部门和其他主体的投资行为切实转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上来,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按照努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投资调整的重中之重,构建技术高、效益好、消耗低、污染少、就业多的产业结构,以投资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4、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发展的市场空间。今年以来,外需萎缩局面短期内难以缓解,国际跨国直接投资锐减,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外经贸发展形势严峻。因此,全省仍要以稳外需为目标、调结构为主线、拓市场为关键、保份额为重点,统筹外贸、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切实将政策落到实处,用足用好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手段,加大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探索符合国际规则、适合山东实际的外贸发展之路。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立足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选择重点市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商品为突破口,发挥一般贸易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优势,支持优势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促进力度。进一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稳定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成长性好、潜力大的新兴市场。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方向,把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作为利用外资的重点。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到境外投资,扩大山东发展的市场空间,提高资源保障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