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好机遇及向北开放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自治区的地缘和资源优势,坚持“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不断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经济发展新战略,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内蒙古与世界上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有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12个,二类口岸6个,对外经济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口岸开放格局。内蒙古已经成为国家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开放型经济正在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对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
内蒙古充分利用地缘区位优势,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对外贸易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贸易伙伴和地区得到迅速扩大,对外贸易市场向多元化发展。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内蒙古对外贸易的国别主要为前苏联及“经互会”成员国,主要贸易伙伴还不足10个国家。80年代初,贸易伙伴由30多个国家和地区(指香港、澳门、台湾)猛增到目前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亚洲到欧洲、北美,从非洲到拉丁美洲、大洋洲遍布世界各大洲。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内蒙古根据地区实际,抓住沿边开放的有利契机,积极优化环境,扩大开放,取得显著成效。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16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89.34亿美元,增长557.4倍,其中外贸出口由0.10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5.8亿美元,增长357倍。1980--2008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554.24亿美元,年均递增20.9%,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之初(1953--1980年)增长加快15.5个百分点。其中外贸出口总额累计达251.69亿美元,年均递增19.1%;外贸进口总额累计达302.55亿美元,年均递增22.7%。“十五”时期进出口贸易发展最快,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178.77亿美元,占1980―2008年外贸进口总额32.3%。内蒙古出口值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由“九五”期末的2个增加到6个。口岸资源得到开发利用,过货量成倍增长。“十五”期间全区口岸进出境货运量为8808万吨;进出境客运量为1260万人次;进出境交通工具为1320万列辆次,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1%、16.7%、16.5%。2008年全区口岸过货量超过4000万吨,其中满洲里口岸超过1900万吨,二连浩特口岸超过1400万吨。内蒙古不断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尤其是进入“十五”时期以来,随着内蒙古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得到战略性调整和优化。改革开放以前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非常单一,只有粮油食品、土畜产品两大类。近几年随着自治区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得到了战略性调整和优化,从而促进了对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现在进出口商品已增到十多个大类,按海关进出口商品量值表分类,多达几千种。在出口商品中,已由粮油、土畜、皮毛等初级产品发展到经深加工的粮油食品、毛纺服装、五金交电、机械设备、运输工具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制成品出口提升速度加快。有700多种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在进口贸易中,自治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调整进口商品结构,原木、金属矿砂、钢材、化肥等资源性商品和工业原材料都在持续快速增长。迄今,内蒙古进口了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建设急需的钢材、化肥、化工原料、原木、金属矿砂等资源型商品和工业原料,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和自治区的经济建设。
二、利用外资成效显著
随着全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投资环境的改善,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5年以来全区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47.71亿美元,年均增长31.4%;外商直接投资达到98.2亿美元,其中“十五”以来达到90.6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20.8倍。“十五”时期全区共签批788个利用外资项目,合同金额达62.8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为40.18亿美元,比“九五”增长81.2%,年均增长20.6%。其中,对外借款和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15亿美元和25.18亿美元。2008年新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25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6.51亿美元,比“十五”时期累计数额高出1.3亿美元,比1984年增长1488倍。年内全区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三资”企业923家。摩托罗拉、百事可乐、奔驰等世界500强企业进入内蒙古。全年共签订国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及境外投资协议合同金额1.8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110万美元。投资主要来自香港、美国、英属维尔京群岛、毛里求斯和英国等21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电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业和住宿餐饮业等13个行业。2008年外资企业和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9.75亿美元和8.96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利用外资总额的34.1%和31.4%。可见,在外商投资规模扩大的同时,外商投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独资企业呈较快增长趋势,这已成为近年来自治区外商直接投资中最主要的变化。外商领域不断扩大,促进了全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随着改革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自治区产业结构政策引导下,外商已把目光转向自治区加快发展和新兴发展的行业。2008年房地产业登记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为2.38亿美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为1.46亿美元,同时,自治区积极引进外资加大对电力工业的投入。2008年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为5.8亿美元。促进了自治区工业化的进程,也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外商投资在行业上的变化是近年来全区开放型经济中所呈现出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进展
1976--2008年,全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完成营业额累计8.75亿美元。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16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5.59亿美元。合作地域不断扩大,目前自治区已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建立了贸易往来及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特别是自治区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走出国门,在境外建厂创业并取得成功。合作方式呈现多样性,由最初的易货贸易转变为现汇贸易、加工贸易、旅游及探亲购物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技术贸易等并举。合作的领域日益拓宽,由最初的服务业、饮食业、商业转向能源、交通、高科技行业。合作的主体趋于多元化,由最初的私营公司、私人购物团为主宰,逐步转向由官方及民营大经贸公司、大企业集团为支撑的多成分、多层次对外贸易的大发展格局。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