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山西投资主体结构逐步优化 投资环境竞争力全面提升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9年8月21日   来源:山西省统计局

  近年来,山西省投资主体结构逐步优化,非国有投资由2002年的397.7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686.5亿元,占全省全社会投资总量的比重由2002年的47.4%上升到2007年的57.6%,非国有投资成为拉动山西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的信心指数持续回落,在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投资完成1989.7亿元,同比增长18.0%,增幅比上年低14.2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比重为54.7%,比上年下降2.9个百分点。2009年政府主导性投资强劲增长,而市场性投资反应相对迟缓。上半年,非国有投资完成719.8亿元,同比增长31.0%,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0.1%,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山西省非国有经济规模比重原本就低,当前由于发展的不均衡会导致“国进民退”加剧,并由此造成对整个经济体系效率的不利影响。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无疑上升到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位置上。

   

  投资环境是一个地区所具有的对投资者的资本投向以及资本运行和效益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综合系统。我们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服务环境等六个方面19个指标(表1)进行分析,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各种因素对投资环境的综合影响。

   

1:山西城市投资环境分析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一、自然环境

绿化水平

城市人均绿地面积(1)

生态保护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2)

二、经济环境

产业结构

二、三产业产值比重(3)

二、三产业就业比重(4)

经济增长质量

人均产值水平(5)

经济开放程度

利用外资金额占GDP的比重(6)

政府调配能力

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7)

三、市场环境

市场规模和潜力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9)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

四、人力资源环境

教育状况

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学生数(11)

科技水平

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12)

劳动力成本

职工平均工资(13)

五、基础设施环境

交通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4)

供水

人均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15)

信息化程度

城镇居民每百户移动电话数(16)

六、社会服务环境

医疗服务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17)

教育服务

教师数与在校生数之比(18)

商业服务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从业比重(19)

   

  一、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升,节能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

   

  对自然环境的分析,我们主要借助于人均绿地面积指标体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平,用工业废水处理率反映对生态环境的保护。2007年山西省城市绿地面积21775公顷,比上年提高7.3%,占到中部的比重为8.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城市人均绿地面积14.6平方米,比上年提高0.6平方米,低于全国14.2平方米,在中部地区仍然居后(表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由2006年的68.9%大幅提高至2007年的88.2%,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由2006年的21.8个百分点缩小至2007年的3.5个百分点,与中部五省的差距明显缩小,节能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

   

2:中部地区自然环境主要指标比较

  

全国

山西

安徽

江西

河南

湖北

湖南

2006年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

22.9

14.0

27.8

14.6

15.5

16.7

14.4

2007年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

28.8

14.6

25.0

17.9

16.5

17.4

14.4

2006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90.7

68.9

97.1

93.2

93.0

91.0

91.6

2007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91.7

88.2

94.8

93.9

94.0

93.6

89.8

   

二、经济环境:结构调整中第三产业形成资金“洼地”,财政实力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基础条件

   

  经济环境展示的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结构协调性、政策环境等诸多方面,我们选择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开放程度、政府调配能力四个方面对经济环境进行考量。产业结构反映城市产业分布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状况,自2002年起山西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三次产业比重为7.2:59.2:33.6,第三产业比重六年下降了9.1个百分点,是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10.6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点,产业结构呈“二、三、一”形态,就业结构呈“一、三、二”形态(表3),2008年第一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7.2%,而农村劳动力占到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9.8%,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亟待向第三产业转移。在沿海地区和其他先进省份投资领域趋于饱和、投资市场竞争激烈、投资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回报日趋下降的形势下,山西省的产业结构为投资第三产业形成了资金“洼地”,就业结构又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平台。

   

32007年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比较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一产

二产

三产

一产

二产

三产

全国

11.3

48.6

40.1

40.8

26.8

32.4

山西

4.7

60.0

35.3

41.2

26.7

32.1

安徽

16.3

44.7

39.0

45.9

25.7

28.4

江西

16.4

51.7

31.9

41.6

26.3

32.0

河南

14.8

55.2

30.0

50.6

25.8

23.7

湖北

14.9

43.0

42.1

38.8

22.4

38.8

湖南

17.7

42.6

39.7

50.7

19.6

29.7

   

经济增长质量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投资所在地最终成果的内涵。2003年以来山西省GDP总量一直居中部第五位,而人均GDP始终高居中部第一位。2008年山西人均GDP20398元,比最低的安徽高出5913元,比第2位的湖北高出532元。“总量”与“人均”排序的一前一后,充分体现了山西省经济发展总体的质量与内涵。

   

  政府作用直接影响投资环境的营造。一般预算收入指标既反映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也反映区域整体赢利水平。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冲击的2008年,山西省一般预算收入完成了747.9亿元,增长25.1%,总量居中部第二位,比上年前移两位。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0.6%,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居第一位,比最低的河南高出5.1个百分点;山西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比上年提高了84.9%,增速居中部第一,占GDP比重为0.94%,比上年提高了0.33个百分点,由上年居中部最后上升至第四位。2008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仅为上年的70%,相比之下,山西省政府部门自身调配运作资金的能力较强,引进投资渠道有待拓宽。

   

    三、市场环境:市场需求有空间,居民消费有潜力,为投资者实现产品价值创造了必要条件

   

  市场环境的优劣和成熟与否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生存与发展潜力,与市场规模和市场消费能力关联性极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显示市场总规模,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反映市场平均消费能力。新世纪以来,山西省消费能力快速增长,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01年的3倍,增长速度居中部第一。2008年当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增速比上年加快4.5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34%,比上年上升了0.6个百分点,在中部居第三位。在金融危机影响居民消费倾向的情况下,山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比上年上升0.02个百分点,消费稳定增长。2008年山西省城镇居民消费倾向67.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为75.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未来消费需求空间较大。以上数据表明,山西省无论是消费市场潜力还是居民消费潜力,都为投资者实现产品价值树立了信心。

   

    四、人力资源环境:劳动力资源要素形成低成本优势,区域赢利水平较高

   

  城市人力资源的潜力决定城市价值体系的变动,影响城市价值体系的未来状况,是城市投资环境潜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学生数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教育水平和现状,2007年山西省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学生数186人,比2006年高出7人,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居中部第三位;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从结构层面反映了一个城市人力资本的技术素质和潜力。2007年山西省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06人,比上年高出18人,高于全国55人,居中部第一位;职工平均工资既反映劳动力成本的投入,也反映劳动力的价格水平。2008年职工平均工资25828元,低于全国平均工资3401元。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供给和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是山西省吸引投资进入的比较优势。

   

    五、基础设施环境:市政建设和城市环境需加快步伐

   

  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是城市运行与发展的空间物质载体和基本条件,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各项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保证。2007年山西人均城市道路面积8.55平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88平方米;人均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0.30立方米/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2立方米;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27.39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79部,信息化程度不高。三项体现基础设施环境的指标均居中部最后。

   

    六、社会服务环境:公共领域优势明显,基本生活要素充分

   

  社会服务环境反映政府综合管理水平和服务业发展的状况,是城市社会稳定、有序、健康发展的体现。2007年山西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为19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名,居中部第一位,比最低的安徽高出8名;学生与教师之比小学为17:1,居中部第一,初中为15:1,居中部第三;高中为16:1,居中部第一;普通高校为17:1,居中部第二位。小学、中学学生与老师之比全部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比重为6.0%,高于全国比重0.2个百分点,居中部第二位。政府部门对公共部门的调控作用更为直接和有效,山西省文教卫生领域发展相对较好,服务部门为投资者提供的基本生活要素也较充分。

   

  城市投资环境包括投资对象所具备的能够影响和吸引投资者的各要素现状和期望值的总和。除上述通用的投资环境指标外,山西还具备以下明显的比较优势。一是自然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是承接资金转移的比较优势,能源优势为投资运行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保障;旅游资源全面开发,旅游业处于快速提升和发展阶段,2008年累计完成旅游总收入739.3亿元,增长27.1%,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为国内外投资者走进山西提供了宽广的投资平台。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势。2008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三产业投资1461.3亿元,增长36.2%,比第二产业投资增长高出2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6%,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8.2%,比第二产业高出5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2%,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向第三产业倾斜,为投资者投资第三产业提供了宽广的投资平台。三是政策因素。今年7月份山西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民间资本进入山西省鼓励类投资领域的意见》,在投资领域、土地供给、金融财税为民营企业提供优惠发展政策,为民营经济投资山西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四是生态环保事业投资步伐加快。2008年一般预算支出中,环境保护支出增长46.4%,比上年提高9.9个百分点,环境管理业投资高速增长,山西省自然环境会进一步改善。一系列调整产业政策将会推动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为投资者提供的基本生活要素将会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山西省在经济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社会环境上具备较强的优势,为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优势大于劣势。下一步应在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环境方面加大改善和提升力度,要积极地将《关于促进民间资本进入山西省鼓励类投资领域的意见》落到实处,为投资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氛围,在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共同作用下,拉动山西省经济早日回归经济增长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