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抢抓长三角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步伐,对加速安徽崛起意义重大。
一、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出现新变化
产业转移即产业区域转移,是指在发展环境、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或产业的部分环节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长三角地区产业调整加剧,产业转移步伐有所加快,转移模式出现新变化,转移地域不断拓展,转移的层次和规模进一步提升。
1、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步伐有所加快。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长三角地区资本和消费市场相对饱和,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矛盾更加突出,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移的进程有所加快。尽管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长三角地区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较为困难,一些国际大公司也放慢了投资步伐,加上国际国内消费市场需求不旺,长三角地区扩张型产业转移步伐有所放缓。但同时,受企业订单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长三角地区一批生产成本高、市场接近饱和的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生存压力陡增。为降低生产成本,大量企业开始谋求在市场低谷时,重新调整生产布局,将生产基地或目标市场由沿海向内陆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长三角撤退性产业转移步伐。总体来看,目前,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趋势没有改变,而且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特别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后,长三角地区以中低端传统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回迁”和“内迁”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2、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空间不断拓展。产业转移的实践表明,传统产业一般采取梯度转移方式,主要着眼于劳动力优势与区位优势;而资本密集型、技术型产业通常以跳跃方式进行转移,更加注重承接地的技术、人才、研发能力等综合优势与信息基础设施、体制机制条件等。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长三角地区企业,特别是一些国际大公司,开始将生产布局着眼于全国,产业转移地域更广,产业跳跃式转移活动频繁。如英特尔公司日前就宣布将上海的制造工厂迁至四川成都。
3、长三角产业转移由贸易型向投资型加速转变。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国内消费需求旺盛,长三角地区外向型产业为了扩张的需要,围绕订单进行产业转移的模式较为普遍。金融危机发生后,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更多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将目标市场转向国内,向更靠近国内市场的中西部地区转移,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权转让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生产能力区域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推动和国际金融影响下,长三角总部经济方兴未艾,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加快外迁,外资产业二次转移提速。以总部经济最发达的上海为例,截至去年底,跨国公司在上海共设立地区总部230多家,投资性公司178家;其中,2008年外商投资性公司的1100多亿元投资中,投向上海以外的资金就占到了66.9%,而且相当一部分资金投到了中西部地区。也就是说,上海的外商投资性公司的投资超过三分之二投到了上海以外。目前在上海投资的5万多个外资项目中,有相当部分也正谋求到中西部发展。长三角外资企业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
4、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实践表明,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长三角地区产业同质化的矛盾更加突出,迫切要求通过产业转移和整合,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这一背景下,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层次逐步提高,产业转移的重点由以前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扩展;由单纯的以传统制造业转移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延伸。同时,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产业转移从原来的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或者说是单个产业,转变为完整产业链条的整体性转移。
5、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内部化特征明显。目前,长三角地区传统产业依然占有相当比重,新兴产业尚未成为经济发展的绝对主导力量。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为避免生产滑坡,长三角地区政府立足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对跨区域产业转移干预力度,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引导发达地区产业向省内落后地区转移,谋求产业转移的内部化。如最近几年,江苏积极推进“产业由南向北转移,财政由上向下转移,劳动力由北向南转移,科技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的地方转移”等“四项转移”措施和南北共建开发区政策,不断加大苏北地区建设开发强度。据估计,“十五”以来,苏北承接转移的500万以上的投资项目有13000多个,总投资超过5000亿,为苏北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也为苏南发展腾出了很大空间。在政策的引导下,浙江原先依赖出口拉动的传统制造业,也开始由上海等长三角中心城市向三线城市回流。温州市经合办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在外温州人回乡投资的项目达96个,占新引进内资项目的60%,项目总投资达60亿元。浙江丽水创建的“回归”工程中,共有五金汽摩配行业43家在外创业的企业回乡投资。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与不足
当前,面对长三角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既有突出优势,也存在着诸多短板。
1、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但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加剧。一是加速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经济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但随着中部崛起、扩大内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宏观经济政策相继出台,安徽发展环境总体更加有利;特别是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安徽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是产业基础更加扎实,前期项目储备比较充分。近年来安徽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预计总投入超过万亿,仅国家支持的皖北地区“煤、电、盐、化一体化工程”,投资规模就超千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持续调整,主导产业发展得以增资扩容,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不断拓展。未来10年,铁道部将与安徽共同投资1000亿元,把安徽建成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这些都必将拉动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能源、化工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安徽吸收长三角向外转移的资金、技术和产业。
三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位优势明显。安徽是承接长三角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也是辐射广大中部市场和内陆市场的桥头堡,已经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支点,蕴藏着巨大商机。而且随着近几年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和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深化,安徽参与“泛长三角”的发展分工的条件日趋成熟,与长三角经济合作已有坚实基础。
但同时,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所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其一,来自长三角欠发达地区的竞争。由于东部省份内部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均通过土地、税收、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倾斜和扶持,鼓励企业在内部转移,如从江苏和浙江两省“十一五”的产业区域布局看,江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沿东陇海线向苏北地区转移,浙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主要向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转移。据统计,今年1季度,安徽承接长三角1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共5601个,实际到位资金415.7亿元,而同期,苏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项目526个,项目总投资434.5亿元。从投资额看,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还不足苏北五个市;而从项目的规模看,苏北承接的产业转移多为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其二,来自中西部其他省份的竞争。中部六省区位相近,资源禀赋相似,政策环境相同,发展基础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相互之间各有所长,竞争激烈。中部省份目前都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投资软环境等方面下大功夫,力求在承接东部沿海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中抢得先机,这些都给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带来压力。同时,中西部其它各省市,甚至一些东南亚国家也在利用低廉的成本优势,争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
2、交通条件日趋改善,但现代物流体系有待完善。近年来,安徽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通连接长三角的快速通道,初步构建了通向苏浙沪的高铁、高速公路、水运、民航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目前,已建成6条通往长三角的高速公路,到今年底将共有12条高速公路对接长三角。高速铁路客运网建设加速,合肥至南京、上海、武汉动车组已经正式开通,通行时间分别缩短至1小时和3小时以内;京沪线(安徽段)高速铁路正在加紧建设,到“十一五”末,安徽将有15条高速公路和7条高速铁路通向长三角地区。与长三角的水运通道除了长江和淮河以外,芜申运河和合裕线高等级航道整治工程也已开工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与中西部省份的交通设施连接也在加速。
但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的同时,重陆路运输设施建设,轻水运体系建设;重交通设施硬件建设,轻现代物流体系等软件建设;重宏观物流,轻微观物流等问题依然存在。总体来看,我省现代物流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偏低,物流专业人才短缺,综合物流成本偏高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从货物运输的方式看,安徽仍以运输费用较高的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水运占比重偏小。目前,铁路和公路货物周转量占到了全部货物周转量的近80%,而全国平均水平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据统计数据测算,2007年,公路货物周转量542.8亿吨公里,占全省货物周转总量(1988.7亿吨公里)的27.3%,而当年上海、江苏和浙江分别为0.5%、16.0%和9.9%。公路货运量62065万吨,占全省货运量(83361万吨)的74.5%。据此估算,全省平均公路货物周转里程为238.6公里,而当年上海、江苏和浙江平均公路货物周转里程分别只有23.8公里、65.5公里和50.0公里。这表明,安徽不仅公路运输比重大,而且运距长,造成综合物流成本偏高。
从物流设施看,尽管近年来,各种交通工具数量增长较快,但是其专用载货车辆、船舶等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与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货运枢纽站建设滞后,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运输系统;货运交易市场以及物流公用信息平台缺乏,各地规划的物流园区标准不一,布局不尽合理,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基本态势,经营主体过于分散,缺少主导市场发展的大型运输企业,全省范围内能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企业较少。据初步测算,目前安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高达30%左右,比长三角16城市高出了15个百分点,其中,库存成本占了总物流成本的78%。表明企业相当部分物流成本发生于企业内部,尤其是企业库存和管理环节。这反映了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相对弱化,从而造成物流成本大的问题。目前,随着全省外部物流环境的持续改善,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重点,应向企业微观管理和第三方物流转移,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潜力巨大。
3、主导产业基础良好,但综合配套能力优势不足。行业作为一些相关产业的集合,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集聚的深度和产业综合配套能力的高低。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全省金属、非金属等原材料工业,机械、电子元器件、化工、纺织、汽车、家用电器、运输设备、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产业集聚效益初步显现。以奇瑞、江淮汽车为代表,通过自主创新而发展起来的龙头企业同时也发挥出对产业转移的“牵引力”。芜湖现在已集聚了200多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70%来自浙江省。合肥已经位列全国三大白色家电生产基地,吸引了包括美的、海尔、长虹等家电企业的入驻。从近年来承接产业转移的情况看,全省承接产业转移较快的地区,正是主导产业基础较为良好的地区。今年第一季度,承接1000万元以上的省外投资项目共8176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727.8亿元。其中,皖中五市3126个项目,实际到位资金327.2亿元,占45.0%;皖南六市2998个项目,实际到位资金266.7亿元,占36.6%。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安徽产业集群正在形成过程中,集聚效益不明显,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产业规模仍偏小,不少园区项目之间协作关联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跟不上,难以满足转移企业的配套要求,吸引产业转移的能力有待提升,对国内同行业的影响力也偏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
2007年安徽排名前10位的制造业行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重63.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主导产业的集中度较高。但从产业的规模和容量看,行业总产值排名前10位的制造业行业,与长三角地区10个行业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仅分别相当于上海、江苏、浙江的29.6%、13.1%和23.0%。
统计数据也显示,2007年安徽全部工业行业中,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8%的共有4个行业。4个优势行业中,除有色金属行业总产值和占全行业比重高于浙江外,其余均低于江苏、浙江和上海。这表明,和长三角地区相比,安徽主导产业尽管发展态势良好,但产业的容量仍偏小。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例,2007年,该行业实现总产值845.4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重的10.6%,但占全国全行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3.5%,而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和浙江该行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为6.6%、16.7%和12.8%。
表1:2007年安徽部分主导行业在全国地位及与长三角地区的比较
行业 |
行业总产值占 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 |
行业总产值占 该省工业总产值比重% | |||||||
安徽 |
江苏 |
上海 |
浙江 |
长三角 |
安徽 |
江苏 |
上海 |
浙江 |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3.5 |
16.7 |
6.6 |
12.8 |
36.1 |
10.6 |
7.5 |
7.1 |
8.5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2.3 |
15.3 |
4.8 |
3.4 |
23.5 |
9.6 |
9.6 |
7.2 |
3.2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2.7 |
9.0 |
8.7 |
7.9 |
25.6 |
9.2 |
4.6 |
10.6 |
5.9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3.5 |
10.6 |
2.4 |
7.8 |
20.8 |
8.0 |
3.6 |
1.9 |
3.9 |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
1.8 |
19.3 |
6.1 |
8.0 |
33.4 |
6.2 |
9.7 |
7.3 |
5.9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2.5 |
6.6 |
1.2 |
3.1 |
10.9 |
5.6 |
2.2 |
0.9 |
1.5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2.2 |
8.5 |
2.7 |
5.9 |
17.0 |
4.3 |
2.5 |
1.9 |
2.5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7 |
18.0 |
10.3 |
14.0 |
42.3 |
3.8 |
6.2 |
8.5 |
7.2 |
纺织业 |
1.3 |
23.0 |
1.9 |
22.4 |
47.3 |
3.0 |
8.1 |
1.6 |
11.6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1.2 |
5.1 |
5.5 |
5.0 |
15.5 |
2.7 |
1.7 |
4.4 |
2.5 |
4、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增大。从经济发展要素看,安徽不仅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和科教资源的优势也较为明显,而且各种资源相互协调,资源的开发成本相对较低,这为安徽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经济布局和资源环境不平衡、环境压力增大等一系列问题有所显现,承接转移压力也越来越大。
三、对进一步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几点建议
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正在加速,这是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结构调整,加速安徽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安徽加速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
1、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构筑区域合作平台。加快推进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深化金融合作、商品流通、产权交易、人才流动等方面的合作。同时,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与长三角地区政府、企业和民间等各个层面的合作交流,构筑全方位的区域分工合作平台。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一体化建设,突出跨省重大交通和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布局衔接和功能互补,更加关注与中西部地区的衔接,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特别是水运物流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降低物流成本,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支撑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投资服务体系,降低企业综合商务成本,加快产业工人和专业化人才队伍培养,提升产业承接综合竞争力。
3、坚持自主创新战略,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今后,以产业链条为纽带的整体配套产业转移模式更加普遍。必须立足于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配套实验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步伐,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形成配套完善、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产业集群。
4、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承接产业转移,目的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发展方式转变和城乡统筹发展。安徽应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分散经济向集聚经济转型,产业转移由承接式向提升式转变,坚持城市化进程与新型工业化同步推进,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集中治理污染,努力实现发展与环境的统一。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