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西安市各级农业部门继续落实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快西安都市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为了对西安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有一个较为全面地了解,经过修改完善,西安市统计局制定了新的《西安都市型现代农业统计监测方案》。新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监测体系主要从综合生产、社会服务、生态保障、区域和谐、发展能力建设5个方面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统计监测,以2006年都市农业发展水平作为基期数据,发展指数为100,2008年发展情况为报告期数据,并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权数,从而计算出2008年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指数。
监测结果显示,西安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得到拓展,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布局和生产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整体提高,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08年,西安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指数为190.3。
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概念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什么是都市型现代农业
1、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集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于一体,承载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市场化、集约化、科技化、信息化、产业化和人文化的新型农业,是现代化农业在大城市的表现形式。它充分利用和依托都市圈,运用现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对土地、森林等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摒弃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重点发展高效、集约的商品农业,并致力于延伸产业链,寻求农业产业化架构中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目标是引导和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都市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的和谐统一,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
从总体来看,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功能。经济功能实质上是都市农业的产业功能,而社会与生态功能,是都市农业为社会提供的难以替代的公共产品,也称为社会公益功能。
(1)经济功能。主要是指提供优质、卫生、无公害的鲜活产品以满足都市消费需求,通过提供新鲜、卫生、安全的蔬菜、花卉、果品,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使都市型现代农业通过适应现代消费来创造大城市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2)社会功能。主要是指为都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的场所与机会,并有利于增强现代农业的文化内涵与教育功能及示范辐射作用,从而改善城乡关系,促进都市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达到改善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3)生态功能。主要是指发挥洁、净、美、绿的特色,营造优美宜人的生态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充当都市的绿化隔离带,防治城市环境污染,以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并有利于防止城市过度扩张。
3、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城镇居民的食物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保证;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从而对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监测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1、监测指标体系
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出发,遵循指标确定的基本原则,西安都市型现代农业监测体系以综合生产、社会服务、生态保障、区域和谐、发展能力建设5个方面作为一级指标,设置了17个二级指标,构成了都市农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2、监测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
西安都市型现代农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作为一个多指标的综合监测体系,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因此需要将所有指标综合成一个指数,以便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作出综合评价。经过考察各种常用的综合指数法,我们目前选定定基指数处理方法来计算本指标体系的综合指数。以2006年都市农业发展水平作为基期数据,发展指数为100,2008年发展情况为报告期数据,并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赋予不同的权数,从而计算出2008年发展总指数,反映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
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一)综合生产水平大幅提高,都市农业效益显现
2008年,西安市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168.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8%;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103.45亿元,增长7.6%。“综合生产”5项指标均实现了较好发展,综合生产指数150.7。
1、土地综合产出率提高较快
为促使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西安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推动优势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2008年,土地综合产出率每亩0.37万元,较2006年增加0.12万元,发展指数147。
2、净耗水量下降
万元增加值净耗水量1133立方米,较2006年减少553立方米,发展指数149。净耗水量的减少表明单位农业用水的经济产出增加。
3、农业综合劳动生产率提高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2008年,综合劳动生产率1.33万元/人,较2006年增加0.49万元/人,发展指数158。
4、设施农业、板块农业和产业带建设提升都市农业档次
设施农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高科技农业,也是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2008年,西安市拥有设施农业面积25.8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6.6%,较2006年提高0.9个百分点,发展指数116。
2006年,西安市农业部门编制了四大板块和十条产业带建设规划,四大板块和十条产业带是西安市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起着强大的支撑和带动作用。2008年,西安市四大板块中的秦岭北麓30万亩旅游观光农业板块,发展到23万亩;周至20万亩猕猴桃板块,总面积达到18.8万亩;阎良10万亩无公害瓜菜板块,发展到11.5万亩;临潼10万头奶牛板块,发展到10.5万头。十条产业带中的长安、蓝田、临潼、高陵等区县150万亩优质粮食产业带,发展到320万亩;西域高速公路两侧5万亩设施果蔬产业带,发展到4.8万亩;沿渭10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带,发展到10.4万亩;周至、户县、长安、雁塔、临潼等区县20万亩苗木花卉产业带,发展到15.3万亩;临潼15万亩石榴产业带,户县、灞桥、长安等区县10万亩葡萄产业带,秦岭北麓5万亩瓜菜产业带,蓝田、长安、户县、周至等区县150万头生猪产业带,高陵、长安等区县1400万只鸡产业带,周至、户县、长安、蓝田等区县万头黄牛产业带均在加速发展。
5、精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
西安市大力发展六种农业,即板块农业、籽种农业、生态农业、加工农业、精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在精品农业发展中,西安市周至猕猴桃、蓝田大杏、临潼石榴和火晶柿子、阎良相枣、灞桥樱桃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建设成效显著。
6、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使农产品市场化、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2008年,西安市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3个,其中种植业215个,养殖业67个,加工服务业21个。会员18万户,带动农户60多万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覆盖率17.8%,发展指数182。西安市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作为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抓农业科技示范园、综合示范点、农业生产基地、养殖小区等项目建设的平台和抓手,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扶持了23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争取省财政240万元。
(二)社会服务水平上升,社会功能日益增强
社会服务功能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一大特点。随着郊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接待能力的进一步改善,更多城市居民消费进一步向郊区扩张,促进了以观光型、体验型、品尝型为特征的生态、农家乐旅游产业升级。2008年,西安市都市农业的社会服务综合指数为144.3。
1、农产品加工带动水平进一步提升
2008年,西安市农产品加工五条龙型产业链发展较好。全年规模以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0家,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经营收入145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2%和12%。全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3家,增长63%。农产品加工带动水平23.4%,较2006年提高7.6个百分点,发展指数148。
2、观光休闲游日渐升温
西安旅游观光农业,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到2008年,各种形式、一定规模的旅游观光农业园区发展到84家,其中万亩以上的10家,千亩以上的32家。旅游观光农业面积27.5万亩,年接待游客人数达100万人次,旅游观光农业收入2亿元。旅游观光农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1.44%,较2006年提高0.41个百分点,发展指数140。旅游观光农业园区经营主要集中在果树、蔬菜、苗木、花卉种植,设施农业、特色养殖等和旅游观光设施相配套。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型、农园观赏采摘型、畜牧养殖观赏型和综合观光型等。周至、户县、长安、灞桥、临潼、蓝田、雁塔、未央等区县均有分布。这些各具特色的旅游观光农业园区,有力地拓展了农业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多种功能,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西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成为城市居民休闲观光的理想场所,旅游观光农业园区每年定期举办的桃花节、樱桃节、桃文化艺术节、杂果节等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眼光。
(三)生态保障水平发展较好,生活环境质量改善
都市农业承担着城市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功能。农产品质量安全,城市生活环境,都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态保障”中涉及到的三个指标都有较好的发展,生态保障综合指数395.7。
1、耕地面积减速趋缓,林木覆盖率增加
2008年,西安市常用耕地面积390.77万亩,比2007年减少0.26%,减幅较2007年减少0.75个百分点。林木覆盖率44.99%。森林覆盖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近年,西安市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发展生态林业,林木覆盖率增加,市民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2、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国领先
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民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供应链长,影响因素多,每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会引发质量安全问题。
2008年,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已达124个,认定面积50万亩,无公害产品80个,绿色企业23家,绿色产品80个,总产量达23万多吨,产值近26亿元,产品涉及乳品、水果、饮料、粮油及畜禽产品等五大行业。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中,西安市的农产品合格率与山东寿光市并列全国第二位。安全生产水平12.8%,较2006年提高10.76个百分点,发展指数627。
3、生态农业有了新发展
全市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4704口。完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面积481万亩,利用率达90%以上,为历史最好水平。
(四)区域和谐水平有待加强
区域和谐水平是一个地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区域和谐”设置的三个指标显示,只有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发展较好。区域和谐综合指数95.8,区域和谐水平有待加强。
1、政府对农村的投入比重增加
2008年,政府对农村投入为27.88亿元,比2007年增加6.57亿元,占政府当年总支出的15.2%,比2007年提高0.6个百分点,发展指数97。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城乡居民收入比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以农村为1)。2008年,西安市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92,与2007年的2.88、2006年的2.86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发展指数98。
3、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在合理范围内
基尼系数定义,接近“1”表示收入分配趋于绝对不平均,即贫富差距较大,影响社会稳定;接近“0”表示收入趋于完全均等,没有贫富差异,影响经济效率。国家全面小康基尼系数目标值在0.3—0.4之间。西安市2008年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经测算为0.351,较2006年增加了0.027,发展指数92。
(五)发展能力潜力较大,为都市经济应发挥更大作用
在“发展能力建设”中,设置了4个指标,用于反映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能力建设水平。通过测算,发展能力建设综合指数133.6。
1、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均年纯收入增加
2008年,西安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6年,较之2006年增加0.2年,发展指数102;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212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12.1%,是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
农民收入与农民的素质(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受教育年限越长,文化素质越高,也就更易于接受新观念和敢于采用新技术,也能够更快地掌握新技术。这一部分人也就很自然地变革在先,致富在先。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也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就不可能有现代农业。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如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绿色证书工程、远程教育、短期专业技术培训等来提高农民的素质。
2、农民计算机拥有率大幅提高,农业科技人员有所减少
2008年,西安市千人拥有计算机29.77台,比2006年增加15.46台,发展指数208;农业科技人员数4400人,较2006年减少332人,每万人农业科技人员由2006年的11.6人下降到10.9人,发展指数94。
三、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加工五条产业链发展不平衡
农产品加工五条产业链即银桥、东方为龙头的乳品加工产业链;以国维、火箭、亚宏面粉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产业链;以华圣、天人等企业为龙头的鲜果销售、加工产业链;以兆龙为龙头的肉类加工产业链;以欣绿、恒绿、高墙等为龙头的蔬菜加工、配送产业链。五条产业链除了乳品加工业外,果品、蔬菜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满足不了生产需求;肉类加工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档次低,多以屠宰加工为主,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粮食加工企业数量多,多以小型企业为主,设备利用率低,产能过剩,竞争激烈。
(二)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带动作用强的企业数量少
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仍处于初级产品加工阶段,市场竞争力差,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精、深、专、特”加工企业少。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仅有80多家,与其它副省级城市相比偏少。
(三)观光农业园区规划不够完善
观光农业园区经营不规范,规模小,档次低。农产品基地生产的一些产品,从品种、数量、质量上满足不了加工的需要,种植、养殖业结构调整空间较大。
(四)农业基础设施不适应都市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依然较低,农业基地内的生产道路标准不高,农田水利设施部分老化,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的风险依然存在。
(五)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不够
生猪、奶牛、蛋鸡生产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表明畜牧业规模化程度较低,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凸显农业保护不够。
四、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体系,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档次和水平
进一步加快农业四大板块和十条产业带建设,继续抓好“一村一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创建农产品名优品牌。
(二)推进农业标准化,全程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大农业标准化推进力度,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责任追究。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步伐。加强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继续实施“科技入户百村示范工程”,构建农技推广长效机制。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培训体系,建设农业培训基地,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积极组织申报科研、推广项目。
(四)整合力量,发展观光旅游农业
加强旅游、交通、水利、林业、科技等部门的联系与协调,加大对规划区内农业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等投入,改善园区经营发展的外部环境,丰富经营内容。开发旅游观光农业资源,利用各个媒体提高观光园区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提升园区经营水平。
(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按照全市五条龙型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规划,抓好临潼农产品加工园区、阎良农产品加工基地、周至猕猴桃产业综合开发项目、欣绿蔬菜批发市场搬迁等一批大项目建设和筹建,推进产业化不断发展。
(六)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进一步规范专业合作组织内部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增强专业合作社的竞争力、组织凝聚力,使其不断发展壮大,为农民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由单纯技术服务型向技术、信息、加工、销售、储运等全方位综合服务型发展。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