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温州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温州市在吸引和利用外来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外来人才在推动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为了全面掌握温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进外来人才状况,为市委、市政府及时了解区域人才结构提供决策参考依据。根据市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市统计局专门组成人才监测统计课题组,对温州市范围内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进人才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末,温州市745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从业人员103.02万人,人才资源43.73万人,其中外来人才资源22.08万人,占全部规模企业人才资源总量的50.5%,其中外来大学生(指大专及以上学历,下同)达6.06万人,占外来人才资源的27.4%,外来人才已逐渐成为温州市工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外来人才资源总体层次偏低、流动性较强等特点仍是温州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因此,政府要积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外来人才队伍的作用,促进温州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人才资源概念及数据来源
人才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的人员总称。人才资源具体的统计调查标准口径往往变化较大,2004年以前人才资源是指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或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004年以后,按照国家统计局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人才资源标准,人才资源统计调查口径突破学历、职称的框框,本次调查中的人才资源以实际能力为主要标准,按照从业人员实际所从事的职业或岗位来确定人才资源范畴,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岗位操作人才(技能人才)三类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指企业中的单位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和专业技术负责人。专业技术人才是指在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工作或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在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工作人员包括人事部门认定有技术职称的人员,也包括无技术职称但实际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技术岗位操作人才(技能人才)是指除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之外的所有在技能工作岗位工作的人员,包括取得国家劳动部门统一颁发的一至五级技能证书人员,以及由于企业职工未实行技术职业技能鉴定而在技能岗位连续见习工作2年以上者。
此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才资源调查采取全面调查的方式,由统计部门直接布置到每一家规模企业,通过网上直报系统,由市统计局进行超级汇总产生温州市调查数据。
二、温州市外来人才的基本情况和特征
(一)高学历外来大学生逐年增加。高学历外来大学生是人才资源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据对温州市745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显示,2008年末拥有从业人员103.02万人,人才资源43.73万人,其中外来人才资源22.08万人,占全部规模企业人才资源总量的50.5%,其中外来大学生达6.06万人,占外来人才资源的27.4%。特别是2005-2008年的四年间,温州市规模工业企业净引进外来大学生3.18万人,是2004年末拥有量的1.1倍,每年年均引进外来大学生达7954人。
2004-2008年温州市规模工业企业外来大学生人数
单位:人
年份 |
外来大学生年末数 |
#大学本科及以上 |
#当年净增 |
2004 |
28787 |
7596 |
|
2005 |
37460 |
9787 |
8673 |
2006 |
47112 |
12682 |
9652 |
2007 |
52945 |
15380 |
5833 |
2008 |
60601 |
17882 |
7656 |
(二)人才引进主要集中在三区两市。从各县(市、区)外来人才引进和利用情况看,外来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三区两市。据调查显示,2008年末,三区两市规模企业拥有外来大学生5.19万人,占温州市规模企业外来大学生的85.7%,其中居前三位的分别为:乐清1.99万人,占32.8%;龙湾(含开发区)1.04万人,占17.2%;鹿城0.81万人,占13.4%;而洞头、文成、泰顺三县合计为471人,仅占0.8%。(详见下表)
温州市规模企业外来大学生分地区构成情况
县(市、区) |
外来大学生 | |
总量(人) |
比重(%) | |
温州市 |
60601 |
100.0 |
鹿城区 |
8092 |
13.4 |
龙湾区 |
10398 |
17.2 |
瓯海区 |
6458 |
10.7 |
瑞安市 |
7149 |
11.8 |
乐清市 |
19850 |
32.8 |
洞头县 |
282 |
0.5 |
永嘉县 |
5647 |
9.3 |
平阳县 |
1278 |
2.1 |
苍南县 |
1258 |
2.1 |
文成县 |
111 |
0.2 |
泰顺县 |
78 |
0.1 |
(三)外来大学生主要分布在五大支柱行业。从列入调查的32个行业大类来看,外来大学生主要分布在温州市的五大支柱行业,分别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6253人,占27.0%;通用设备制造业7087人,占11.8%;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6897人,占11.5%;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5659人,占9.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240人,占7.1%;五大行业外来大学生合计占规模企业外来大学生总数的66.8%。(详见下表)
温州市规模企业外来大学生分行业构成情况
行 业 |
外来大学生 | |
总量(人) |
比重(%) | |
温州市合计 |
60101 |
100.0 |
非金属矿采选业 |
8 |
0.0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249 |
0.4 |
食品制造业 |
242 |
0.4 |
饮料制造业 |
328 |
0.5 |
纺织业 |
845 |
1.4 |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
5659 |
9.4 |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
6897 |
11.5 |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
68 |
0.1 |
家具制造业 |
317 |
0.5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397 |
0.7 |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
708 |
1.2 |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
563 |
0.9 |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
151 |
0.3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1272 |
2.1 |
医药制造业 |
410 |
0.7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198 |
0.3 |
橡胶制品业 |
669 |
1.1 |
塑料制品业 |
1577 |
2.6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435 |
0.7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404 |
0.7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280 |
0.5 |
金属制品业 |
1906 |
3.2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7087 |
11.8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2322 |
3.9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4240 |
7.1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16253 |
27.0 |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2184 |
3.6 |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3305 |
5.5 |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
1006 |
1.7 |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528 |
0.9 |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64 |
0.1 |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29 |
0.0 |
(四)外来大学生以青壮年为主。从年龄构成来看,外来大学生以青壮年为主。据调查显示,外来大学生中,20岁以下0.45万人,占7.5%;20-30岁2.65万人,占43.7%;30-40岁2.06万人,占34.0%;40-50岁0.79万人,占13.0%;50岁以上0.11万人,占1.8%。可见,40岁以下的青壮年占外来大学生总数的85.2%,外来人才年轻化特征十分明显。
(五)高层次外来人才不断增加。高层次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领军人才,是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调查涉及的高层次人才,是指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或具有中级技术职称(技师等级)以上的,以及规模以上企业正副职负责人等人才。2008年末,温州市规模工业企业拥有外来高层次人才3.35万人,占温州市该类人才的比重高达36.0%。
(六)外来人才大多为无房户。近年来,温州市为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问题推出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但对于不满足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申请条件的外来人才,建设租赁性人才宿舍是解决当前外来人才住房问题的有效途径。据对市区1475名外来人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外来人才无房户占92.1%,其中:承租单位自管公房或房管局直管公房占14.1%,向市场租赁的或向亲戚朋友借住的房屋占34.1%,廉租租赁补贴房屋占5.7%,廉租实物住房占17.0%,其他占29.1%。在温州市区拥有私房的仅占7.9%;在有私房的外来人才中,人均住房面积在
三、温州市引进外来人才的主要举措
(一)开展“和馨行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温州是一个典型的劳务输入城市,有效地维护和实现外来民工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稳定和发展经济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新时期政府的重要职责。温州市于2006年就出台了《进一步深化“和馨行动”的若干意见》,明确以“有收入、有房住、有书读、有医疗、有社保、有活动”为目标,以办好民工子女入学、民工社保、民工安居、民工就医、工资清欠、规范工时、就业培训、丰富生活等八件实事为重点,进一步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生活创造一个公平、宽松、和谐的环境。“和馨行动”的开展,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认可,温州劳动用工品牌也得到了广大农民工的认可。最近,在杭州举行的《2008中国农民工(蓝领)报告》新闻发布会上,温州荣获“中国2008年十佳务工城市”称号。
(二)积极吸引外智为民企发展注入活力。近年来,温州市人事部门把引进国外智力作为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畅通引智“绿色通道”。2004年至今,共组织实施引进国外人才计划项目480多项,引进国外高层次专家和紧缺人才700多人次,执行的引智项目帮助解决技术难题300多个,填补技术空白约70个以上,解决技术难题300项以上,创直接经济效益15亿多元,新增利润2亿多元。其主要措施:一是出台政策鼓励外智引进。出台《关于大力引进国外智力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级引智项目资助;出台《关于鼓励民营企业引进国(境)外专家来温工作的若干规定》,明确职能部门在引智工作中的管理和服务内容,要求各县(市、区)建立相应引智资助匹配经费政策。五年来,温州市在获得国家、省级引智资助200多万元的基础上,对100多个引智项目的企事业单位下拔匹配资金950多万元,有力调动企业引智积极性。二是积极搭建智企对接平台。2002年开始,市人事局依托市政府承办“温州轻工博览会”的平台,连续举办六届科技项目和人才智力交流大会,先后邀请500多位国内外专
(三)努力创新引进人才工作新机制。一是人才工作形成新思路。围绕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需要,温州市人才工作重点从过去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向民营企业倾斜转变。开展民营企业人才三支队伍调研,确立以新世纪“551人才”培养工程和“瓯江人才计划”为抓手,实施人才开发“两轮驱动”的新思路。二是招才引智工作取得新进展。2008年温州市举办各类人才招聘会126场次,组团赴有关城市开展人才招聘活动14次,户籍引进中高层次人才1693人,接收大中专毕业生13783人,柔性引进各类人才15538人,超额完成年度引才目标。组织企业参加“浙洽会”等科技智力交流活动4次,首次邀请8家外国专家组织和3家外国猎头公司考察洽谈,达成42个合作意向。组织申报国外智力项目142项,比上年增长40%,执行引进国外专家项目122项,聘请外国专家265人次,比上年增长173%。三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新加强。2008年评选推荐国家、省级以上专家人才93名(其中国家级6名),选拔新一轮市“新世纪551”人才培养人选187名。干部培训学校进一步拓展学位、学历教育,新招收硕士研究生158人。组织举办7期以创新为主题的省、市级学术技术高级研修班。温州市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1539人,中级资格3776人,5297人通过考试取得各类专业技术(执业)中、初级任职资格。此外,培养开发专业技术人才1824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060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训9150人次。四是人才载体建设有新拓展。在全国首创成立行业协会人才工作站,首批建站12家。获批新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4家(其中国家级1家),累计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达17家。建立市级引智示范基地14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区新增入园企业7家。
(四)帮助民企储备人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008年以来,温州市各级人事部门主动服务民营企业人才储备,提升企业应对经济不利形势的“免疫力”,蓄势以待下一个发展周期。其主要做法:一是政策支持助储备。筹划实施“瓯江人才计划”,突出抓好民营企业三支人才队伍建设;本地举办的各类人才招聘会,供求双方可免费入场交流,外出异地招聘所需的费用由政府财政补助,切实降低企业人才招聘成本。瑞安市人事部门对企业录用的硕士生给予一次性5-7.5万元的安家费,并提供人才公寓;永嘉人事部门采取为应聘者提供每人50元专项政府补贴及对签订就业协议的大学生、技工给予200-500元不等的补贴政策。二是搭建平台助储备。相继举办秋季中高级人才招聘会、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大会、春季人才交流会等3场大型现场人才招聘会,以及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冬(春)季联合招聘周活动、机械电子网上专场人才交流会等多场网络人才交流会,还坚持开展每周五人才夜市招聘活动。瑞安、乐清、平阳、苍南、永嘉、洞头等县(市、区)人事部门也纷纷举办春季人才招聘会、就业促进会和人才集市。据不完全统计,去年11月份以来温州市各级人事部门共举办各类招聘会30多场次,有2900多家民营企业提供岗位4万多个,达成聘用意向11000多人次,当场录用667人。三是外地招才助储备。针对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去年11月以来先后4次组织80多家企业赴武汉、合肥、北京、上海等地招聘高层次人才,提供600多个中高级招聘岗位,达成聘用意向736人,当场录用7人。四是技能培训助储备。设立温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免费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前公益技能培训服务,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去年温州市共举办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维修、程序管理员、经理人、室内设计等专业培训班12期,培养各类技术人才802人。五是就业见习助储备。去年温州市共建立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63家,并给江南阀门有限公司、浙江博德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授牌,提供岗位1141个,参与见习的高校毕业生679人,见习期满录用501人。
四、温州市引进外来人才的主要障碍
近几年来,温州市大胆探索党管人才的有效途径,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步伐,不断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力度,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目前温州市外来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一)综合环境对人才吸引力不强,人才引进制约因素较多。
一是生活环境欠佳。温州市虽处于沿海地区,但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其综合环境客观上与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不能相比,因而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相对不足,温州特别是各县(市、区)的文化设施较少且档次不高,休闲、娱乐场所品位较低,无法满足高层次人才的精神需要;此外,温州市高校较少,县级图书设施不完善等,使温州市专业技术人才接受新信息、新技术和再继续教育机会较少,这些都成为吸引人才的制约因素。
二是高端科技投入偏少。人才的引进需要载体,尤其是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适合的单位、岗位和工作条件,要有一定的创业空间。据问卷调查显示,23.7%的受访者认为当前企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目前温州市绝大部分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科研实力单薄,科技经费投入偏少,创新能力偏弱,初步统计, 2008年温州市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0.37亿元,居全省第6位,低于杭州、宁波、绍兴、嘉兴和台州等城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0.84%,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居全省第9位,仅高于丽水与衢州。高端科技研发投入偏低,影响了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三是激励机制相对缺乏。激励机制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鼓励人才做出成果的重要杠杆,它能够为人才创造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满足人才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对于深圳、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温州市目前的人才政策、法规和制度仍然相对滞后,尤其是人才优惠政策缺乏吸引力,人才评价机制、选拔机制、引进机制、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在分配上没有真正体现按劳取酬,绩效与薪金不挂钩。据问卷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高层次人才认为当前企业给予人才的劳动报酬偏低。2008年企业正(副)职负责人人均年薪11万元左右,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人均年薪10万元左右,高级技师人均年薪7万多元,他们认为温州市人才报酬水平与深圳、上海、杭州等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希望温州市进一步健全人才报酬增长机制,提高人才工资待遇。
(二)外来人才流动频繁,本地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在当前全国就业形势趋紧、企业人才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温州市企业人才流动趋向加快。与杭州、上海及江苏、广东等沿海发达省市相比,温州市人才发展环境相对较差,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外来人才重新择业,流向那些发达城市的现象。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温州市企业人才流出速度达30%左右,并呈逐年加快之势。通过调查还发现,在人才引进与使用方面,反映比较多的是人才流动频繁,引进人才难、留人也难。具体表现在:一是在目前的体制下,民营企业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主管部门,政府相关法律、规章、政策对企业人才的保护也不健全,企业使用人才随意性太大,人才本身也少有归属感,有的对今后的出路甚至没有安全感。二是企业在用人上存在急功近利观念。温州民营企业老板虽然在用人上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但是在使用上“只用不养”或“重用轻养”,人才教育培训投入不足,使人才的自我发展、提升空间受到限制。在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上做得不足,如在薪酬方面,温州的平均工资水平居全省平均水平之下,温州民营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年均薪酬也低于上海、深圳、广东等地同类人才的年均薪酬。三是户籍政策限制使企业招聘的人才大都无法入户,子女入托、上学得不到与当地户籍入员的平等待遇。四是企事业单位和人才本身都认为,温州生活成本过高,科研、创新的社会气氛不浓,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
与此同时,本地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与杭、沪等大城市相比,当前温州市大学生创业环境相对较差,并且改善速度缓慢,在大学生自主择业意识日益增强的状况下,温籍大学生外流率逐年增加。据抽样调查显示,2004年温籍大学毕业生就业外流率为26.5%,2005年为30.0%,2006年为33.1%,2007年为34.2%,2008年为36.5%,短短四年间,大学生就业外流率上升了10个百分点。2008年流失大学毕业生人数达1.4万多人,在这些流失人员中,留在杭州、上海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比重分别为39.6%和24.2%,均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同时,温州市居民家庭富裕,为大学生出国深造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出国留学日益增多,并且这些留学生在学业深造后,少有回到故乡创业发展,在流失的大学生样本中,当前正在国外(港澳地区)创业的温籍大学生比重为14.3%。
(三)企业用工人数出现徘徊,对外来人才需求有所减少。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温州市外贸出口步伐明显放缓,而温州市涉及出口的工业企业达2000多家,约占全部规模企业的30%,因此引起温州市工业企业订单数量下降,导致劳动力需求总量下降,部分企业年内出现提前放假现象。2008年末,温州市规模工业企业从业人员103.02万人,比上年减少3.01万人;另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同济大学在今年2月份开展的调查显示,有66.3%的被调查企业与前几年的用工人数“基本持平”,7.9%的企业用工人数有所“上升”,而25%的企业用工人数“明显下降”。在用工人数下降的企业中,用工人数下降5%以下的企业占33.9%;下降5-10%占31.7%;下降10-20%占20%;下降20%以上的企业占14.4%。从公安部门暂住人口登记情况来看,2月份温州市登记在册流动人口为327.28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10.85万人,下降3.2%。
同时,温州市人才在结构上还存在不够合理的弊端。一方面,温州的产业结构随着市场和投资的变化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向调整,如电气机械、通信设备、管理、旅游等产业迅速上升,从而造成高科技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的相对缺乏,本科以上学历人才所占比例及增长率仍然不大,特别是尖端人才所占比例仍然偏小。在未来发展中,这一情况仍将制约规模工业的发展壮大,并进而造成R&D瓶颈制约问题。此外,在规模企业中,技能人员比例偏高、专业技术人员偏低的问题也应引起重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分别占人才资源总数的24.0%、21.5%和54.5%,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偏少,所占比例明显低于技能人员。
五、加快引进外来人才的工作建议
温州市经济发展离不开外来人才的支撑,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经济发展作为保障。针对温州市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应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外来人才发展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应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加快外来人才引进力度,为温州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优化环境,为外来人才构筑良好的发展平台。
一是要优化创业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加速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发展,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和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加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的建设,引进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研发机构、科技实验室、企业总部,建立院士工作室,提高对高层次人才的承载能力;不断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使社会资金更多地注入研发等部门,激励社会组织创新。二是要优化政务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办事效率,建立高效、廉洁的行政体系,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三是要优化生活环境。帮助外来人才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尽力提高生活待遇,解除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干事创业,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保护自然环境,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四是要优化社会环境。大力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二)加强服务,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强化人才市场工作的主动性和服务意识,建立统一的开放性人才大市场,要积极为企业搭桥引线,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一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人才培训教育的统筹规划,推进各类人才培训教育协调发展。开放培训教育市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的人才培训教育投资制度。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培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国际认可的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制度,鼓励和支持在职人员参加短期培训和职业、执业资格证书考试。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要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做到学历与非学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系统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根据不同对象对岗位资质教育、适应性教育、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的需要创新培训教育制度,确保培训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二是构建人才流动平台。人才中介机构的建设和完善,是人才市场化配置资源的重要途径。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重视人才市场,并运用各类媒体扩大人才供求信息量,建立人才信息的发布平台,加快人才市场的网络化建设,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及时组织规模企业发布人才需求信息,架起人才与企业沟通的桥梁。
三是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拓宽公益性服务领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如针对外来高校毕业生来温求职,提供物美价廉的短期生活客房,详备温州企业概况和人才需求情况;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求职,免费建立人才供应资源库和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库,并积极促成二者的对接。
(三)健全制度,充分调动外来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要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要求,认真梳理温州市现有人才政策和就业政策,以增强创业政策吸引力为目标,采取生活补贴、职称评定、权益保障、创业贷款、减免自主经营税收等相关措施,继续完善温州人才激励机制,要引导企业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开发、使用、培养、激励程序,尤其是薪酬制度、股权激励等的人才激励制度建设,形成政府和企业和谐的人才激励机制。
一是要加快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机制,充分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对技术难题和重点项目可实行公开招标;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转化为生产力者可直接技术入股,参与分配;对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高新技术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传统产业改造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通过“温州市百名优秀外来务工青年”等评选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和创造热情。
二是要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加大吸引优秀人才的工作力度,为高技术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营造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并投以人文关怀。要创造条件,积极引进温州市紧缺的工业技术开发人才以及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提高温州人才资本积累的存量,又要大力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建立一支服务于温州市经济建设的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外部人才队伍。另外,要做好引进外国专家智力工作,积极做好引进国外专家智力的申报及组织实施、推广引进国外专家智力技术项目,提高引智效果和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合,最大限度增强温州人才队伍实力。如永嘉县对引进海外人才给予财政资助:对民营企业自主聘请国(境)外专家年薪在50万元以上的,在专家聘用期满后,由聘用单位申请,经市外国专家局、市财政局审核后,对聘用单位一次性资助5-15万元。这些措施都将促进企业引进外来人才的积极性。
三是要全面清理各类人才政策,在紧缺人才、特殊人才、重点人才政策的部分领域先行探索突破,研究出台住房、分配、医疗、创业扶持等方面更富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有效整合各类人才资源,促进党政人才、企事业管理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
(四)强化督查,进一步加大对外来人才的维权力度。
要严格贯彻执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继续拓展和深化“和馨行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多措并举,标本兼治,有效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温州市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及时处理各类举报投诉案件,补发、清欠工资、清退各类押金,督促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对各类违法行为予以立案查处,予以相应的行政处罚;要及时处置好各类突发性群体事件,维护好社会稳定。通过建立企业工资月报制度、企业欠薪档案等形式完善劳资纠纷预警机制。特别是针对建筑施工领域的恶意欠薪问题,积极实施建筑行业工资支付保障金等制度。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将所有被处罚过的用人单位信息录入温州市政府信用信息平台,对欠薪逃逸、恶意欠薪或拖欠工资数额巨大的用人单位及单位负责人,在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中予以披露。充分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作用,积极受理劳动争议案件,使外来人员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五)加大投入,着力解决外来人才住房、子女教育等难题。
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和需要,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帮助外来人才解决生活问题,解除他们后顾之忧。2008年,温州市根据浙江省建设厅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切实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实施意见》(浙建房[2008]41号)文件精神,出台了《关于切实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实施意见》(温房字[2008]29号),将逐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多渠道提供农民工居住场所、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政策制度,保障农民工基本居住需求,农民工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鹿城、瓯海、瑞安、永嘉等县(市、区)相继完成了安心公寓等建设。2009年省政府要求温州市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宿舍10万?,温州市计划开工建筑面积11.3万? 。但面对数十万庞大的外来人才队伍,今后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稳定温州市外来人才队伍。
同时,要切实保障外来人才子女就地入学。在对外来人才实地调查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温州市要始终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以全日制公办学校随班就读为主渠道,同时利用校网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办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弟学校或专门的民工子弟就读班。鼓励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举办民工子弟学校等途径,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问题。各县(市、区)均要根据当地实际确定若干所小学作为专门或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学校;并积极开展“民工子弟就学阳光行动”,对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资助,努力实现外来务工人员适龄子女“应读尽读”的目标。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