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汽车消费对福建内需市场影响力浅析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9年6月23日   来源:福建省统计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特别是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着金融危机的冲击,福建经济在出口拉力明显减弱的情况下,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福建省消费品市场持续较快发展,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2000年-2008年,每百户城市居民汽车拥有量由0.4辆提高到8.1辆,年均增长45.6%,汽车消费逐渐成为内需增长的主要动力。

   

    一、汽车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汽车消费上连工业生产,下连销售服务,产业链长,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对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汽车消费产业链长,辐射面广。从经济学角度看,通过汽车消费的促进,可以拉动汽车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多的收入以拥有更强的汽车购买力,形成良性的“生产-消费”循环,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据有关资料表明,汽车业能带动钢铁、机械、电子、橡胶、玻璃、石化、建筑、服务等156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可见,汽车消费的拉动作用范围大、层次多,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可以产生突破一点、收获一片的效果。根据有关专家测算,中国私人汽车每增加1万辆,将拉动GDP增长88.82亿元,钢产量将增加14.1万吨,生铁产量增加12.3万吨,原油产量增加2.03万吨,玻璃产量将增加16.7万重量箱,合成橡胶产量增加0.1万吨,轮胎外胎产量增加13.4万条,公路里程增加428.8公里。如果按上述专家测算比例推算,福建省2000-2008年由于汽车消费量累计增加15.26万辆,拉动同期福建省GDP增加1355.39亿元,占同期福建省GDP累计增加量近两成,达19.2%。汽车消费对服务业也有重要的带动作用。汽车产品需要大量的配套服务,汽车快修、售后服务、旅游、汽车旅馆、配件、汽车金融、保险、汽车用品等等。据测算汽车消费可以导致批发和零售贸易、储运、实业和商业服务、社会和个人服务等相关服务业增加30%-80%的投入。

   

  (二)汽车消费有效促进消费品市场发展。汽车作为一种价高值大的消费品,对消费品市场增长带动作用凸显。2000-2008年,福建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占福建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0.9%提高到7.0%,对福建省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1.7个百分点提高到7.9个百分点。2008年,福建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销售类值中,实现汽车类零售额266.09亿元,增长23.6%,对社会消费品零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39.3%,远远高于其它消费。汽车消费增长拉动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329.83亿元,增速达到29.0%,两类商品合计实现零售额595.92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6%,拉动福建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9个百分点。

   

  (三)汽车消费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汽车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据测算,汽车工业每提供一个就业岗位,上下游产业的就业人数是10到15个。截止至2008年底,福建省汽车制造业年平均从业人员数为68042人,按照此推算,福建省由汽车行业提供的就业人员就高达100万人以上,有效缓解福建省的就业压力。

   

    二、汽车市场发展状况

   

  自2000年以来,福建省汽车消费市场迅猛发展,汽车销量屡创新高,福建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汽车类商品零售额从15.27亿元增加到2008年266.09亿元,年均增长42.9%,汽车零售量从1.50万辆上升到16.76万辆,年均增长35.2%。这一快速发展时期,福建省汽车消费经历了起步、井喷、冷却到成长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2002年之前的起步阶段。2000年福建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汽车类商品零售额15.27万元,汽车零售数量为1.50万辆,2001年实现汽车类商品零售额13.15万元,同比下降13.9%,汽车零售数量为1.32万辆,同比下降12.0%,主要原因为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前,汽车市场一直流传中国汽车价格将在加入WTO后大幅下降,许多消费者持币待购,购买能力没有完全释放。

   

  第二阶段为2002-2003年之间井喷阶段。中国加入WTO后,汽车价格并没有出现消费者想象中的大幅降价情景,持币待购的能量集中释放出来,而且2002-2003年汽车市场品牌、车型少,汽车企业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消费者选择余地不大,做出购买决定的时间相对较短,促成汽车消费市场“井喷”现象。据统计2002年和2003年福建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汽车类商品零售额为38.76亿元和73.91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9倍和90.7%;汽车零售数量分别为4.75万辆和5.86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2.6倍和23.3%。2003年与2001年比,福建省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2.4倍,汽车消费量年均增长2.1倍。

   

  第三阶段为2004年的冷却阶段。经过前两年爆发式高增长之后,持续增长略显乏力。同时由于汽车工业生产的高速增长,品牌选择的空间更广,消费者有更加充分的选择权,为此出现了为期一年的调整回落。2004年福建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汽车类商品零售额88.37亿元,同比增长19.6%,增幅比2003年回落71.1个百分点。

   

  第四阶段为2005年至今成长阶段。2005年以来伴随着福建省经济稳步健康发展,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消费,汽车消费市场在经过前几年起步、井喷和冷却阶段的发展后,逐步成长。2005年和2007年福建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分别突破100亿和200亿元大关,2005年-2008年实现汽车类商品零售额128.48亿元、170.08亿元、215.20亿元和266.09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5.4%、32.4%、26.5%和23.6%;实现汽车零售量10.70万辆、12.39万辆、14.36万辆和16.7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2.7%、15.9%、15.9%和16.7%;福建省每百户城市居民拥有家用汽车数量分别为1.7辆、2.5辆、4辆和8.1辆。2009年以来福建省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增幅环比逐月提高,4月份福建省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9.39亿元,同比增长25.7%,增幅分别比1、2、3月份提高29.2、17.2和12.6个百分点,比同期限上贸易企业零售额增幅高16.3个百分点,拉动同期福建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上月1.1个百分点提高到2.2个百分点。

   

    三、制约福建省汽车消费的因素

   

  虽然近年来福建省汽车消费市场发展迅速,但与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相比,福建省汽车消费水平偏低。从城市居民每百户汽车拥有量看,2008年华东六省一市中汽车拥有量最多的是浙江19.7辆,山东第二为12.9辆,上海第三为11.0辆,江苏第四为10.4辆,福建仅高于江西和安徽省,居第五为8.1辆。福建省每百户城市居民汽车拥有量不足浙江一半,仅为浙江的41.1%,与山东、上海和江苏比分别少4.8辆、2.9辆和2.3辆。福建省汽车消费水平低,当前促进汽车消费发展存在许多不利因素:

   

  (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有进一步加深和蔓延的趋势,并伴有全球性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的可能,困境中的全球经济环境在短期内难以逆转。首先,汽车出口将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各国本身受到经济衰退的冲击,消费需求下降;另外,贸易保护主义对本国工业的保护,会使我国其他行业的出口受到较大影响,企业倒闭和利润下降,直接影响到企业和个人的汽车消费。其次,虽然国家已经并将陆续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加大投资,从而间接推动汽车消费,但由于政府采购会受到一定限制,股市和房市下跌,居民财产缩水,企业利润下降,经营困难,消费需求将面临更大考验;第三,农村经济改革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汽车消费很难短时间内在农村市场快速成长。

   

  (二)汽车使用成本过高。中国已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且进口量逐年增长,石油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此次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是在国际油价持续大幅度走低的背景下作出的,未来如果因欧佩克大幅减产或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恢复,油价重新走高,国内成品油的价格仍将有提高的可能,所以未来消费者用油成本提升乃是大势所趋。除此之外,目前,私人轿车在购买阶段除了要承担必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外,还要承担车辆购置税、验车费、车辆牌照费、入户费等多种费用,在使用阶段还要承担养路费和车船使用税、车辆保险费、年检费、保险费、停车费、路桥费和汽车零配件更换和意外修理费等。根据合理的消费支出比例计算,当一辆私家车一年的养车费用不超过居民家庭收入的30%时,居民家庭才有可能较为轻松的购买家庭轿车,按目前私家车一年养车费用约1.5-2.5万元折算,一个家庭养一部车的年收入应在4.5-7.5万元,这对年人均收入17961元的福建省城镇居民来说是一项不小的开支,对年均收入不足1万元的农村居民收入来说汽车消费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消费者担心出现“买得起车而用不起车”的尴尬局面,严重制约了汽车消费。

   

  (三)城市化综合配套措施发展落后。目前福建省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使市内交通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城市道路狭窄、道路非网络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高速度、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尚未形成,城市内混合交通、非交通占用道路的情况普遍;交通管理水平不高,与设计相应的通车能力相去甚远,降低了原本不足的交通设施的使用效率。城市道路拥挤造成城市的行车难,使得汽车的使用效益大幅度下降,对城市居民的汽车消费形成极大的制约。另外,城市小区建设停车场设置不足,由于汽车拥有量的增加且缺乏汽车停车场地,目前成为制约汽车消费的一大不利影响因素。同时城市人口的增长及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引致城市“三废”排放量的迅速增长,城市环境质量状况不容乐观,也降低了部分消费者购买汽车的信心。

   

  (四)汽车信贷消费亟待完善。由于汽车消费信用体系不健全,加大了银行的汽车消费信贷风险,银行无法根据消费者的信用水平制定差别利率和归还保证手段,抵押登记制度一直是汽车消费信贷的瓶颈。在贷款利率受管制的情况下,为降低金融风险,银行被迫设置较高的门槛,将许多消费者阻挡在市场之外。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由于贷款手续复杂、还贷时间过短、贷款购车附加费用高、担保方式太少等原因,大多数消费者对现在实行的信贷购车方式很不满意,不愿选择信贷购车方式,导致福建省汽车消费信贷占信贷总规模的比例很低,消费信用不足,既影响到汽车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影响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四、加快福建省汽车消费的建议

   

  大力鼓励汽车消费,是一项既针对当前又兼顾长远的重要战略举措。国际上通常用车价和人均GDP的关系来推测轿车进入家庭的时期,即当轿车的价格相当于人均GDP的2至3倍时,就是轿车进入家庭的转折点。福建省2008年人均GDP30123元,3倍即为90369元,已经达到经济型轿车的平均价格,从经济基础上看轿车进入家庭的时机已经成熟。为此,要把鼓励汽车消费展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以经济发展为保障,以消费环境改善为条件,继续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需求,积极培育汽车消费市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税收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养车、规划、交通、市场、金融制度、政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出台配套措施,力促汽车消费的发展与成熟。

   

  (一)进一步降低购车养车成本。鼓励更多的人加入“有车一族”,使更多的家庭养得起车,是居民家庭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重要标志。2009年初,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燃油税改革、购置税降低(将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由10%降至5%)等,对汽车需求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汽车下乡”政策更直接推动了1.6L以下乘用车以及微型车销量的大幅增长。福建省在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进一步研究出台地方性的优惠政策,清理取消现行限制汽车购置的不合理规定,包括牌照注册数量、车型限制、各种区域市场保护措施、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外地汽车进城收费,以及其他直接或间接影响汽车购置的措施,调整税费结构,减轻消费者税费负担,简化购车手续,在学车、购车、养车等多个环节巧挖潜力、降低成本,让利于消费者。

   

  (二)加快城市规划布局调整。目前的城市规划设计明显滞后,还不能适应汽车大量进入家庭生活的要求。要在大到地区城镇规划,中到道路交通体系建设、商业中心等功能区布局,小到社区规划建设等多方面体现适度超前的思想,充分考虑汽车消费的发展前景,提高城市发展的容量,扩展城市发展的空间,为汽车消费的普及提供外部条件。在道路交通上,要继续加快城市干线公路的建设与改造,加大快速路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进城市交通体系立体化,解决道路交通拥堵、卡口路段多等行车难问题。在配套设施建设上,要从新建项目设计和规划上下手,提高建设项目、特别是新建住宅区的配建停车场标准。改造和完善现有配套设施,在主要商业中心地带增建一批停车场,改善用车环境,方便有车一族的出行和消费。

   

  (三)积极扶持二手车市场。发展二手车市场是汽车消费进入成熟期的标志。福建省要积极发展专业二手车经销企业,倡导汽车品牌经销商开展“以旧换新”、“以旧换旧”等二手车置换业务,简化二手车交易手续,降低交易成本。建立二手车市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持二手车交易市场技术改造,加强二手车市场建设,规范优化交易环境,形成多层次梯度发展的汽车消费体系,满足不同层次购车需求,使低收入的人拥有低价的二手轿车,高收入的人可以经常更换和使用新轿车,既可以促进轿车的循环使用,也可以活跃汽车消费市场。同时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集中建立报废汽车破碎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回收拆解企业技术改造,引导有条件的汽车生产企业通过参股、并购回收拆解企业等方式开展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业务。

   

  (四)鼓励汽车消费信贷。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新车和二手车消费信贷业务,降低汽车消费的门槛,不断扩大汽车信贷消费。推动金融机构根据信贷原则和汽车流通企业的特点,制定差别化授信条件,创新担保方式,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满足汽车流通企业的合理信贷需求。稳步发展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推动保险机构与汽车消费信贷机构进一步加强合作,加大汽车消费信贷的比例。大力扶持以汽车金融公司为主的汽车消费信贷,拓宽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降低其融资成本,促进汽车消费市场平稳发展。通过发展消费信用,促使居民消费模式从自我积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转变,可以提前实现汽车等高价值商品的消费,解决“购上不足,购下有余”的消费断层问题。相信随着对汽车消费信贷的进一步松绑,汽车消费信贷将成为撬动汽车市场需求的重要工具。

   

  (五)启动农村汽车消费市场。在党的一系列惠农、利农政策推动下,近年来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随着农村改革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潜力巨大的农村汽车市场将启动,尤其是低速汽车、微型车、低端客车和经济型轿车需求可能加速。对于开拓农村汽车市场,要积极研究培育和发展农村汽车市场的政策和措施,探索适合农村地区发展的汽车经营模式,引导企业开发和生产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低价位节能型汽车,建立和完善农村地区汽车销售服务和回收网络,确保汽车下乡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虚假开具报废汽车回收证明等违法行为,切实把汽车下乡政策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