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关注山西农村低收入群体 全面构建和谐新农村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9年6月4日   来源: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

  农村低收入群体是社会的贫困和弱势群体,他们收入来源渠道狭窄而不稳定,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为了深入了解全省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状况,更好地为各级党政领导制定帮扶政策提供依据,最近,我们结合全国“两会”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三保政策,按照山西调查总队统一部署,赴长治、晋城两市所辖的武乡、平顺、泽州和沁水等4个县,对6个村的20余户低收入农民家庭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结合临汾市调查队和临猗、平陆、安泽等调查县组织的农村贫困户调查资料,对全省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低收入农民家庭目前存在最大的问题,一是家庭收入低而不稳,日常生活困难;二是消费层次低,看病就医难;三是资金不足,进行再生产能力差。差别容易产生距离和矛盾,也容易产生不和谐和离心力。低收入群体存在的这些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收入差别的扩大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必须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进行统筹和治理,使低收入群体的增收脱贫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一、低收入农户的生活现状况和特征

   

  从被调查情况看,低收入家庭由于老弱病残者多,经济入不敷出,导致他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

   

  (一)收入基数低,家庭负担重,就业赚钱难。从我们走访的20余户低收入农户来看,他们的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左右,而同期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097.24元,是这些农民家庭人均收入的2.7倍。低收入家庭就业负担偏重,每个家庭有劳动能力的人数相对较少。受访的20余户低收入家庭户均人口为4.66人,户均就业人数仅0.66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3 人,负担系数较高。这些低收入家庭不仅就业人数少于一般家庭,而且就业质量普遍不高。调研结果显示,低收入户平均每10户外出务工人数不到1.3人,低于全省平均每10户有3人外出务工的平均水平,绝大多数低收入户只能在当地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收入水平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二)消费层次低,生活质量差,看病就医难。低收入农户由于收入水平低。平时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不高,基本能够维持普通的生活,属于明显的以生存性消费为主的消费模式。在本次调查走访的20余户低收入农民家庭中,绝大部分家庭一年的收入仅仅够维持普通的生活水平,其中为满足生存的食品消费支出就占到全年生活消费支出的半数以上,而且还是以主食消费为主。有18户一年四季除过年买一、二斤肉外,平时的副食均以土豆、萝卜等价格低廉的大路菜为主,其他几户连肉也舍不得买,生活非常艰苦;衣着、日用品破旧简陋,仅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文化娱乐支出接近空白,精神生活匮乏,绝大部分家庭唯一的生活娱乐消费品也就是家里那台电视机。医疗费用支出是这部分家庭消费支出中仅次于食品的另一项支出大项,高额的医疗费用致使多数低收入家庭陷入目前生活困境。特别是个别农民得了疑难病症,常年累月卧床不起,不仅自身无力参加生产劳动,还需要家人给予护理,导致债台高筑。如武乡县江岭村的暴根尧,其妻瘫痪在床,不仅不能劳动,还拖累丈夫和儿女,去年儿子腿又骨折,光医药费花销近两万元左右,收入来源除6亩地的收入外,其余全靠借、贷和亲友帮助,现在已是债台高筑,负债累累,而农村医疗保险报销的只是杯水车薪,生活异常艰苦。

   

  (三)因打工收入普遍降低,农民工返村造成的收入骤减。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与上年相比,农民在外务工员人员的工资普遍锐减30-50%,甚至不少外出人员找不到工作,在村里又待不住,造成家庭收入大大减少。如泽州县郝庄村郭砖头等反映,原来他和儿子都在高平丰村煤矿上班,年务工收入2万多元,从去年10月10日至今一直在家待着,盼望能早点上班,可至现在一点消息也没有。据他分析今年上半年没什么希望。他讲到,如果煤矿一直不复产,那他两个在外地上学的小孩的学费和生活费将没有着落。这样的情况在调查村中均程度不同地存在。

   

  (四)耕作方式原始,缺乏主导产业和经营项目,靠土里刨食。调查中发现,低收入户多数居住分散,山高坡陡、土地少,人均1亩多耕地,甚至不足1亩,加之文化素质低下,外出务工无门路,增收途径狭窄;一些户生产技术简单,生产方式单一,缺乏产业支撑,缺乏增收渠道。如沁水县胡底乡苗根村苗广社,一家4口靠种植3亩地生活,所得收入仅够全家生活所用,想承包他人耕地扩大种植规模或者发展其它产业,但化肥、农药、饲料、种子等农资价格和雇工费用又很高,资金不足,贷款又申请不到,只能想想而已。资金不到位使得低收入农户即使有心发展却无力投资。只能中规中距的从事农业生产。

   

    二、低收入群体形成的原因

   

  造成低收入群体收入偏低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既有地理地势上的生产生活空间束缚的成因,也有宏观经济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因素;既有体制原因,也有政策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

   

  (一)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没有一技之长,适应能力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中,农户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其劳动者文化程度和基本技能素质成为制约收入高低的重要因素。劳动力文化程度高,善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能工巧匠,在商品经济中应变能力强,就业门路广,经营效益好,所得收入就高;而文化程度低,经营素质差的农户,缺乏市场应变能力,就业门路就显得比较狭窄,发展机会相对较少,经济效益差,所得收入则低而不稳。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人口虽然逐年增加,但因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又无一定的技能和特长,因此,他们在外面寻找工作时,选择面较窄,只能被迫选择一些劳动强度大、操作简单、收入偏低的工种,有的甚至于常年在外而最终空囊而归,导致多数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增收不明显或根本没有实现增收。调查中低收入户因为经济困难,子女大多在初中文化水平以下,也未经过专项技能培训,就业受阻。在走访的20余户调查户中,有劳动技能的只有1户,仅占调查户的5%。

   

  (二)老龄、寡居、独居者比例高,缺乏劳动力致贫。从农村低收入户家庭的现状来看,生产要素的缺乏导致低收入户长期难以脱贫,而生产要素中又以劳动力最为缺乏。调查中发现,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中(有病、残家庭除外),老年人占的比例较大,老年人寡居、独居,生活环境相对较差。这部分家庭主要是他们的子女大都已单过且家庭状况也不是很好,想帮忙也没有条件,只能提供一些粮食和微薄的赡养费来解决老人的基本生活问题。据安泽县冀氏镇马寨村调查,全村特困户中,孤寡人员有6人,他们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有的一生没有结婚,年老无儿无女,生活失去依靠;有的家中没有劳动力,既不能从事生产劳动,更不能外出务工,没有什么经济收入,吃饭穿衣都难以保障。如该村张育肾73岁一人种4亩地;韩其月和老伴都已68岁,无劳动力,儿子先天性痴呆,智力低下。这些家庭多数住房破旧,家居设施简陋,生活长期依靠政府的救助和社会的救济来为维持。

   

  (三)农产品卖难且价廉,更使家庭收入低而不稳,经济压力较大。在调研中,多数的受访者感到经济方面有压力,其主要原因是农产品价格的下降,使农民家庭收益明显减少。武乡县大有乡江岭村不少农民反映,去年以来,因为玉米价格走低,许多农民没有及时出售,现在每斤0.6元都卖不出去。该村目前平均每户约有3000斤玉米待售。其次是近年来事关民生的生活必需品价格飞涨,引发生活费用剧增,使得在温饱线上徘徊的低收入家庭倍感经济重压。特别是工业品和农产品价差逐步扩大,使农民家庭收益明显受损,尤其给低收入农民家庭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据当地农民反映,农民习惯以物易物。与煤炭相比,煤炭未涨价前800斤玉米可兑换1.5吨煤炭, 现在2000斤玉米才可兑换1.5吨煤。去冬该村村民因用不起煤,普遍改用柴火做饭,绝大部分家庭冬天取暖也改用柴火、树枝等。

   

  (四)自然资源条件差,思想观念落后。调查显示,低收入家庭的地区主要在离城较远的偏僻村落,耕地多属山地或坡地,蓄水能力差,土地贫瘠,且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低收入户在平原地区的仅占到11.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4.8个百分点,在丘陵地区和山区的分别占到42.9%和45.2%,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3个和8.5个百分点。像平顺县东寺头乡棠梨村,人均不到1亩地,还尽是小块的沟地、坡地,粮食生产基本靠“老天爷”,经济作物更是无从谈起。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差,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村办工业和民营企业相对较少,绝大部分村民主要从事传统农业,收入来源较为单一,效益农业资源缺乏,并且易受灾害性气候、市场因素影响,收入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此外,还普遍缺乏扩大生产、发展非农产业所需要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自我发展能力比较薄弱。虽然近几年享受到了国家多项惠农政策,但总的状况还不容乐观。再加上“安于现状”,等待“帮扶”的懒惰思想、导致低收入农户越来越处于“弱势”,直接影响了他们摆脱贫困的步伐。

   

  (五)社会保障面狭窄,抗风险能力弱。家庭财产是否殷实,反映了一个家庭抗风险能力的高低。在我们调查的20余户农村低收入家庭中,有11户无储蓄,家庭支大于收,靠借贷补充生活的需要,抗风险能力弱。这些家庭一旦遭受灾祸造成重大损失,或家庭成员任何一人患有重大疾病,高昂的医疗费和学费就会使原本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想拿出更多的钱来为后半生投资生活保障,更是难上加难。目前,由于农村养老保障体制不健全、资金筹措困难、保障水平低等多方面原因,农村家庭养老保险覆盖率还远远低于农村全面小康60%的标准值,低收入家庭养老保险覆盖率则更底。部分家庭只能举债就医、借贷上学,家庭生活水平无法提高。在我们走访的20余户低收入农民家庭中,因病因学致贫的就有8户,占到40%。

   

    三、低收入农户的所思所盼

   

  鉴于目前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农业和农民增收的严峻形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低收入农户目前对政府及有关部门有一些期盼:

   

  1、能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眼下,虽然农资有旺盛的需求,农资货源供应较充足,但许多农户存在着“价格偏高,等待观望”的心理,农民问价者多,买者较少。广大农民希望进一步规范市场,控制农资价格持续上涨。

   

  2、科技人员和科普知识能经常下乡,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用科技知识指导生产的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希望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帮他们测土施肥,帮他们鉴别种籽、化肥、农药的真假,及时提供新品种、新技术和农产品供求新信息。

   

  3、能及时得到资金帮扶。低收入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家庭贫困,经济困难,需要政府的资金帮扶。一是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上大学负担重,期盼得到政府的资助,促使他们的子女能完成学业;二是没有经济来源的孤儿生活及学习费用,能得到政府的资助;三是对有创业能力而又缺少资金的低收入户在贷款、政策上给予帮扶。

   

  4、能给农民发布一些就业信息,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去年以来由于受金融风暴影响,相当一部分企业关闭停产,一些外出的农民工不得不待在家中,但缺乏有效的致富信息,希望有关部门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使农民工实现就业。

   

  5.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对于那些因老、弱、病、残而致贫的家庭,基本上是靠政府救济来维持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提高补助标准无疑是雪中送炭,也能减少因物价上涨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压力。对一些因重大疾病、意外事故,而导致经济贫困的低收入户,期盼能及时列入低保或政府帮扶对象。

   

    四、增加低收入农民家庭收入的对策及建议

   

  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需要一定的政策指导、帮扶和救助,但最根本的还必须以发展的根本办法来促进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各方面问题。我们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要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增收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更是践行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和有效举措。因此,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增收工作必将成为“三农”问题和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认为要解决全省低收入群体的增收脱贫问题,必须带着感情进行帮扶,必须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必须从全局稳定的高度看待此问题;必须真正让农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样才能推动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做好如下主要工作:

   

  (一)改善低收入农户生存环境,加大政府对农业和低收入农户的扶持力度

   

  目前不同收入群体间的差距是由于收入增长快慢不同而造成的,而基础设施又是造成收入差别的主要原因。因此,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低收入群体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予以高度关注,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改善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条件。这既有利于发展生产,加快信息传播流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也有利于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低收入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应加大政府对农民扶持力度,为其增收创造宽松的环境。一是改革农业投入体制,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不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特别是要支持低收入农户贷款的到位,使其增收有资金和物质保障;二是调整财政支出资金的使用方向,调整农业补贴重点,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低收入农户给予适当补贴,用经济的办法引导其增加收入。

   

  (二)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拓宽农村低收入群体就业空间

   

  目前全省低收入群体所从事的行业大都是传统农业,增收相当困难。农村居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进一步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扶持和促进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从事农业生产农民收入的增长。所以,各级政府应从调整的实效出发,鼓励、引导农村低收入农户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树立先进的农业生产典型,扶持一批农户使其脱贫致富,成为带动和帮扶低收入农户增收的示范户;要充分发挥农村致富大户在农村低收入群体中的示范、带动和帮扶作用;因地制宜,利用山区自然优势,鼓励低收入农户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和特色农业。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通过政策激励,较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弱势群体成员的学习潜能,以消除惰性缺陷,形成进取性品格,使他们由社会负担变成社会财富。同时也不能忽视无劳动能力的弱势群体成员,他们虽然不能直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但可以通过教育与引导,使之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从而创造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精神财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收入保障制度,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全省农村低保工作于2004年在原救助农村特殊困难群体的基础上开始启动,主要对象是农村特殊困难群体、低收入群体。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资金缺口大,二是保障标准低,三是保障覆盖面窄,四是不平衡。这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要加强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摸底调查,全面调查掌握困难家庭成员结构,收入水平、生活支出和致贫原因,并实行分类扶持政策;对缺乏和丧失劳动力、生活上无依无靠的农村低收入农户实行长期救济;对于遭受疾病或自然灾害而生活困难的农村低收入农户,政府要及时给予救助,社会各界要通过“献爱心”等活动,帮助他们度对难关;二是要进一步扩大全省农村低收入保障的范围,让更多的低收入农户享受农村低保待遇。借鉴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补助政策,各地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现有的补助标。三是要进一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尽可能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家庭给予适当的补助,让他们切实享受这项政策的好处。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调整医疗费用的补偿标准和报销范围,真正提高低收入农户的受益程度,减少、避免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

   

  (四)创新农村教育模式,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综合素质

   

  脱贫必须先脱盲,扶贫必须先扶智。教育对于改变农村弱势群体及其后代的贫困处境,其作用是带有根本性的。要提高农村弱势群体及其后代的综合素质,必须创建和实施普教与职教并存的“双轨”教育模式,即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将扫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点,通过教育与激励的方式,引导农村弱势群体成员学习、掌握基础文化知识,以消除“贫困文化”的影响,树立新的文化理念;通过实施职业技术技能教育与培训,使广大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弱势群体成员学到一技之长,在社会上能自谋职业,自我生存与发展。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低收入户增加收入的长远基础。一是努力普及初中教育。必须把发展教育的重点放在普及初中教育上,努力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解决部分少年儿童不上学和中途辍学的问题,防止新一代文盲人口的产生。二是利用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和科技人员,通过各种短期培训班、农民夜校、广播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种形式对低收入农户开展技能培训,提高低收入农户的劳动技能,帮助他们拓宽生产经营活动的门路,提高他们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以达到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目的;三是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各级财政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争所有贫困家庭的学生都能得到政府的资助,从资金上保证贫困家庭学生能够走进学校接受教育。

   

  (五)强化政府职能,加快低收入农户剩余劳动力转移

   

  在农业收入增加困难的情况下,低收入农民必须另辟“蹊径”,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加强对低收入农民的培训,实施政策倾斜,优先安排低收入农民就业,“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并举,全力保证低收入农民增收。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要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务工农民的付出能够得到合理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