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基于金融危机影响对增强安徽经济增长韧性的思考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9年6月4日   来源:安徽省统计局

  从力学角度讲,韧性是指物体受到一定外力作用发生弯曲、但不会折断的性质。从经济学角度讲,经济增长的韧性是指一个经济体具有一种机制和力量,在遭受一定的外部冲击时增长放缓、但不至于出现严重衰退。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不难看出,一个局部破坏性事件,就可能波及一个行业,影响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乃至全球经济。虽然这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没有哪一个地方能独善其身,但有足够韧性的区域经济体,则能够平稳应对,其经济下行速度相对慢一些,而复苏得更快一些。

   

  去年,安徽省经济运行改变了历次波动“下行快于全国”的格局;今年一季度又初步改变了历次波动“上行慢于全国”的局面,说明目前安徽省经济增长已表现出一定的韧性。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安徽省对全球性的金融、经营和贸易平台越来越倚重,世界经济波动还会对安徽省经济发展带来冲击。如何应对更为剧烈的外部影响,避免冲击造成经济出现大幅度波动,迫切需要我们从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找出影响经济稳步发展的主要方面,锻造强度更高的经济增长韧性。这不仅是长期保持安徽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抓住新机遇、寻求新突破、实现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危机中凸显韧性

   

  1998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后者被公认为自二战以来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造成损失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两次危机对安徽省经济的影响不可避免。然而,在2008年的危机中,安徽省经济运行表现出一定的“抗跌”、“耐寒”性,并且改变了历次波动“下行快于全国、上行慢于全国”的格局。

   

  1、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安徽省经济波动下行快于全国。1997年7月2日,泰国央行宣布放弃实行了14年之久的美元联系汇率制度,泰铢价值由市场来决定,当日泰铢应声贬值20%,这标志着亚洲金融危机正式爆发。随即,危机开始从泰国向其它东南亚国家蔓延,从外汇市场向股票市场蔓延,波及俄罗斯、巴西等国,并由此引发一场历时两年席卷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金融风暴。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的是1998年。这一年,全国GDP增长7.3%,增幅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全国有23个省(市、区)GDP增幅比上年回落,其中回落幅度超过2个百分点以上的有7个,超过3个百分点以上的有4个。安徽省经济受到的冲击较大,不仅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低于全国,而且比上年回落的幅度也明显大于全国。从增幅看,1998年安徽省财政收入增幅比全国低0.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7.8个百分点,出口增幅低4.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幅低2.6个百分点。从增幅回落幅度看,1998年安徽省GDP增幅比上年回落3.3个百分点,全国回落1.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幅回落6个百分点,全国回落2.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回落10.7个百分点,全国回落3.4个百分点; 出口额由上年增长17.8%,转变为下降4%,而全国仍为增长0.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下降36.2%,降幅比上年扩大22个百分点,而全国为增长0.5%;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幅回落11.2个百分点,全国回落7个百分点。

   

表一 1998年安徽主要指标增长及变化与全国比较

   

指 标

安 徽

全 国

安徽增幅

比全国高

低百分点

安徽回落幅度

比全国高

低百分点

比上年

增长(%)

增幅比上年

回落幅度

(百分点)

比上年

增长

(%)

增幅比上年

回落幅度

(百分点)

地区生产总值

8.3

-3.3

7.8

-1.5

0.5

1.9

财政收入

13.5

-6.0

14.2

-2.6

-0.6

3.3

 #地方财政收入

13.3

-9.3

12.7

-5.4

0.6

3.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6.1

-5.8

13.9

5.0

-7.8

10.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6

-10.7

6.8

-3.4

0.8

7.3

外贸出口

-4.0

-21.8

0.5

-20.5

-4.5

1.3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36.2

-22.0

0.5

-8.0

-36.7

14.0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

12.9

-11.2

15.5

-7.0

-2.6

4.2

   

  2、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安徽省经济波动下行慢于全国。2007年3月13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标志着次贷危机的正式爆发。时至今日,以次贷为发端的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从特定的金融产品扩展到金融机构,进而扩展到全球金融市场,目前正处于从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的传导阶段。这次危机对2008年我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当年全国GDP增长9%,增幅比上年回落4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态势,全国有28个省(市、区)GDP增幅比上年回落,其中回落幅度超过2个百分点以上的有16个,超过3个百分点以上的有9个。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大环境,安徽省经济增长也出现了波动,但相对全国及中部地区而言,经济增长仍表现出较强的韧性,突出表现在:

   

  一是安徽省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国,且居全国和中部的位次上升。与全国相比,2008年安徽省GDP增长12.7%,增幅比全国高3.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1位,比上年前移10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增幅高9.1个百分点,居第3位,前移4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3%,增幅高8.5个百分点,居第8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4%,增幅高1.8个百分点,居第9位,前移2位;出口增长28.8%,增幅高11.6个百分点,居第12位,前移2位。

   

  与中部地区其他省相比,2008年安徽省GDP增幅比山西、江西、河南分别高4.4个、0.1个和0.6个百分点,居中部第3位,比上年前移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居中部首位,前移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居第2位,前移1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居第2位。

   

  二是安徽省主要指标回落幅度小于全国,去年三季度之后下行速度慢于全国。与上年相比,2008年安徽省财政收入增幅提高1.5个百分点,而全国回落12.9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全国回落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回落2.5个百分点,全国回落5.6个百分点。

   

  2008年全年与前三季度相比,安徽省社会消费品零售增幅上升0.2个百分点,而全国回落0.4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回落0.7个百分点,全国回落0.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幅回落3个百分点,全国回落6.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回落2个百分点,全国回落2.3个百分点。

   

  三是安徽省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的份额上升。2008年安徽省GDP占全国2.95%,比上年上升0.0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3.94%,上升0.24个百分点;进出口占0.8%,上升0.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的比例为88.3%,上升2.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2.2%,上升0.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2.73%,上升0.03个百分点。2008年1-11月份,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份额(市场占有率)为2.14%,比2007年的1.97%上升0.17个百分点;38个工业行业中,有27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比上年上升(占71.1%)。主要优势工业产品产量,原煤产量占全国份额由上年的3.61%提高到4.54%,发电量份额由2.58%提高到3.21%,水泥份额由3.81%提高到4.26%,钢材份额由3.13%提高到3.28%,洗衣机份额由14.19%提高到16.43%,电冰箱份额由20.5%提高到23.76%,空调份额由7.58%提高到7.93%。

   

表二 2008年安徽主要指标增长及变化与全国比较

   

指 标

安 徽

全 国

安徽增幅比全国高低百分点

安徽回落幅度比全国高

低百分点

比上年增 长(%)

增幅比上年回落幅度(百分点)

比上年增 长(%)

增幅比上年回落幅度(百分点)

地区生产总值

12.7

-1.2

9.0

-4.0

3.7

-2.8

财政收入

6.2

2.1

5.5

1.8

0.7

-0.3

 #地方财政收入

16.4

-2.9

9.3

-5.4

7.1

-2.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8.3

-3.4

9.5

-5.4

8.8

-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1.0

-1.3

9.5

-4.3

1.5

-3.0

外贸出口

28.2

1.5

19.5

-12.9

8.7

-14.4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33.3

6.3

21.5

-7.3

11.8

-13.6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

33.3

-10.7

25.5

0.9

7.8

11.6

   

  3、应对本次金融危机,安徽省经济回升快于全国。应对两次金融危机,国家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同时辅之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政策效应看,1999年一季度,安徽省GDP增长8.8%,增幅比全国低0.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幅也均低于全国;虽然财政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国,但领先幅度仅分别为0.4个和1.6个百分点;只有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出口增幅明显高于全国,总体上看,当时安徽省经济回升的势头弱于全国。

   

  今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开始显现,虽然目前安徽省经济只是局部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其势头要强于全国。一季度,安徽省GDP增长11.6%,增幅比全国高5.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等指标的增幅均高于全国,且领先幅度均超过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5.8%,而全国为下降8.3%;外贸出口下降19.1%,但降幅低于全国0.6个百分点。

   

表三 1999年、2009年一季度安徽省主要指标增长与全国比较

   

指标

1999年一季度增长(%)

2009年一季度增长(%)

安徽

全国

安徽增幅

比全国高

低百分点

安徽

全国

安徽增幅

比全国高

低百分点

地区生产总值

8.8

9.1

-0.3

11.6

6.1

5.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1.7

10.1

1.6

17.7

5.1

12.6

财政收入

26.5

26.1

0.4

5.8

-8.3

14.1

固定资产投资

62.1

22.7

39.4

37.4

28.8

8.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5

7.4

-0.9

19.3

15.0

4.3

外贸出口额

11.5

-7.9

19.4

-19.1

-19.7

0.6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

9.5

15.7

-6.2

33.2

29.8

3.4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这次金融危机中,安徽省一些优势行业和产品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从行业看,一季度安徽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的增幅比全国分别高26.6个、62.8个和13.2个百分点,三个行业贡献率合计为32.8%,拉动工业增长5.8个百分点。从产品看,一季度洗衣机产量213.3万台,增长43.3%,增幅比全国高38.6个百分点,占全国份额由上年的16.4%提高到21%;电冰箱产量357.6万台,增长51.1%,增幅比全国高43.2个百分点,占全国份额由23.8%提高到29.3%;空调产量230.9万台,增长49.2%(全国为下降28%),占全国份额由7.9%提高到12.3%;彩色电视机产量75.5万部,增长1.4%(全国为下降9.2%),占全国的份额由3%提高到4.4%。

   

  以上表明,当前安徽省经济增长的格局已发生较大变化,抗风险能力、应变能力明显增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可喜局面,主要得益于全省上下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奋力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意识日益增强,并已转化为缩小发展差距的动力和行动;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特别是近几年,充分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独特的区位优势,适时制定和实施了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创新推动、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举全省之力,强力推进“861”行动计划,不断扩大有效投入,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得益于安徽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把贯彻中央精神与安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出体现时代特征、符合安徽实际发展的新路子。

   

    二、发展中孕育韧性

   

  去年三季度以来,面对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冲击,安徽省经济经受住了考验,凸显韧性,这是多年发展成果积淀的体现,是发展中孕育韧性的体现,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发展基础明显改善。近几年,我们集中力量抓了一些打基础、管长远、事关全局的重大基础工程,办成了一大批多年想办而没有条件办的大事。2001-2008年,全省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438亿元,相当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投资总额的4.4倍,年均增长29.3%,增幅比“九五”时期高19.1个百分点。交通、电信、能源、水利等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逐步确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500公里,省辖市全部实现联网;合宁高铁、合武高铁及铜九铁路已经开通运行,京沪高铁安徽段建设加快,实现了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武汉、3小时到上海,与周边大城市的时空距离大为缩短。治淮14项骨干工程基本完成,淮干下游重点地区防洪能力提高到百年一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由2000的75.6%提高到2008年的83.3%,旱涝保收田面积比重由56.5%提高到62.3%。

   

  发展基础的完善,重点领域的加强、薄弱环节的改善,对吸引生产要素并加以合理配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扩大对外开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使得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奠定了经济增长韧性的基础。

   

  2、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2008年粮食总产达3023.3万吨,连续五年丰收、三年创新高。能源、原材料等传统产业规模稳步扩大,2008年煤炭产量突破亿吨,达1.19亿吨;发电量突破千亿度,达1102.5亿千瓦小时;水泥产量达5915.2万吨。以汽车、家电、工程机械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快速崛起,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大省地位初步确立,家用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的产量(分别为1130.5万台、695万台、658.4万台)居全国第1、2、3位,汽车产量(61.6万辆)居全国第8位。一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马钢、铜陵有色、海螺、徽商、奇瑞、江汽、淮南矿业、合肥百大和淮北矿业集团等9家企业跻身中国500强,其中一些大型骨干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竞争力甚至是控制力得到强化。比如,海螺集团水泥产量、铜陵有色铜材产量、合力叉车产量都居全国首位,马钢集团钢产量居全国第五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每年以近30%的速度增长,物流、金融、文化、动漫等现代服务业领域涌现出一批极具成长性的企业。富有安徽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说明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取得积极成效,提升了经济抗风阻浪、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了经济增长韧性的支撑力。

   

  3、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扎实推进和全民创业的广泛开展,安徽省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2008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995.8亿元,占GDP比重为56.3%,对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1.8%,拉动总体经济增长9.1个百分点,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新的增长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和“三资”企业达7591户,占全省75.9%;实现产值4536.9亿元,占42%,两者比重比2000年分别提高54.6个和24.5个百分点。全省非公有制经济投资达4268.2亿元,是2000年的13.7倍;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2.9%,比2000年提高27个百分点。尤为可喜的是,近年来安徽省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比例大幅度上升,由2000年的54.4%提高到2008年的71.2%。

   

  发展活力增强,表明安徽省微观经济主体自主发展的意愿和能力正在不断加强,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体制优势正在充分发挥作用,使得安徽省有条件依靠市场取向与结构多元化推动经济增长,并将持续增强经济增长韧性的适应力。

   

  4、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从产业结构看,GDP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5.6∶36.4∶38调整为2008年的16∶46.6∶37.4,其中一产比重下降9.6个百分点,二产业比重上升10.2个百分点。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安徽省工业化率大幅度提高,2008年达到39.3%,比2000年提高8.8个百分点。从工业结构看,纺织等传统行业在全省工业中的比重明显下降,轻工、能源(包括煤炭电力供水)、建材、烟草和医药等行业所占比重相对下降;以冶金、机械、汽车和电子信息等为主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性行业的地位明显加强。2002年,11个工业门类中轻工、能源、冶金、机械和化工等5个行业产值比重列前5位,所占比重分别为24%、13.5%、11.9%、11.4%和10.8%;到2008年,这五大行业产值比重仍居前5位,但所占比重次序发生了变化,依次为轻工、机械、冶金、能源和化工行业,比重分别为22.9%、22.5%、19.2%、13.3%和9.1%。五年间,机械和冶金两大行业比重分别提高了11.1个和7.3个百分点,标志着工业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业(包括机械设备制造业、汽车和电子信息行业)产值比重由2002年的18.7%提高到23.5%,已经成为安徽省工业第一支柱产业。

   

  经济结构的优化,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性行业的增加,提高了产出能力;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过剩产能,加减法进一步提升了整体经济素质,增强了经济增长韧性的持续力。

   

  5、创新能力明显提升。2008年与2000年相比,全省科技机构由874个增加到1100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由8.8万人增加到12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由5.8万人增加到8万人,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例由65.8%提高到66.7%;授权专利量由1482件增加到4346件,年均增长14.4%。截至目前,安徽省已通过认定并公示的高新技术企业687家,列全国第七位、中部第一位。今年1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安徽省共有12项成果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其中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的研制”和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奇瑞节能环保汽车技术平台建设”两个项目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安徽省在同一年度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重大突破。以奇瑞轿车为代表的企业自主创新,以合力叉车为代表的产品名牌创新,以马钢、海螺水泥为代表的结构调整创新,以华东光电所为代表的军技民用创新,以中国科学院物质研究院、中国科大为代表的战略前沿创新等,扛起了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创新大旗。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905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5.9%,占全省GDP的10.2%。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连续6年增长30%以上。总投资达175亿元的京东方液晶平板显示器件 (TFTLCD)六代生产线项目已于4月13日开建,有望于2010年第4季度投产。随着“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设立,围绕发展抓创新、着眼机制抓创新、立足开放抓创新,将真正使自主创新成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引擎。

   

  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快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步伐,提高了产业核心竞争力,从而能较好地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增强了经济增长韧性的源动力。

   

  6、县域经济发展明显加快。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自2005以来县域经济年增长速度均快于全省。县域GDP由2004年的2184.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239.6亿元,年均增长13.6%,增幅比全省高0.9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的份额由45.9%提高到47.8%,年均提高近0.5个百分点。2008年有8个县GDP超过百亿元。县域财政收入由2004年的127.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22.5亿元,年均增长26.1%,有7个县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中凤台、肥西和当涂三县均超过15亿元。

   

  县域经济发展加快,说明安徽省县域经济进入了一个“羽翼渐丰、加速起跳”的关键时期,其发展的动力在增加,势头在上升,贡献在扩大,这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一个突出亮点,增强了经济增长韧性的暴发力。

   

  7、园区经济支撑明显加强。2008年,全省各类园区(开发区)建成面积达626.2平方公里,拥有各类企业21897户,从业人员135.2万人。当年,园区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1413亿元,占全省34.2%,其中工业增加值1361.7亿元,占全省39%;财政收入274.7亿元,占全省20.7%;出口总额50.06亿美元,占全省44.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0.09亿美元,占全省57.6%;实际利用省外资金904.2亿元,占全省28%。

   

  园区经济支撑加强,不仅使产业聚集有了重要载体,也使产业链、企业群、产品群的聚集成为可能,从而为集约发展、集群发展、集聚发展及高效配置资源找到了有效途径。园区经济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增强了经济增长韧性的聚合力。

   

  以上表明,近年来安徽省致力发展、科学发展取得新成效,打基础、增后劲取得新进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取得新突破,经济增长的韧性就是在这“新成效、新进展、新突破”过程中得到孕育和增强,使得安徽省经济进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

   

    三、挑战中考验韧性

   

  当然,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保持长期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面对抵御更大风险、应对更大挑战的迫切需要,我们也要正视和认真解决经济增长韧性方面的薄弱环节。这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产业层次还不够高。2008年,安徽省GDP中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高4.7个百分点,也高于中部地区的山西(4.4%)、湖北(15.7%)和河南(14.4%)等省;第二产业比重比全国低2个百分点,比山西、江西、河南分别低14.9个、6.1个和10.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化率比全国低3.6个百分点(2007年工业化率居全国第23位、中部地区第5位);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低2.7个百分点,比湖北、湖南分别低3.1个和0.4个百分点。从工业看,2008年安徽省的钢铁、有色、煤炭、电力、汽车、化工等六大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4.3%,高于全国9个百分点(全国2007年为35.3%),这些产业受周期性波动影响大,产能过剩的矛盾又较为突出,易受外部冲击;而科技含量较高的信息及医药行业仅占2.3%,低于全国5.4个百分点(全国2007年为8.7%)。从农业看,一方面,农业内部种植业仍居主体。2008年,安徽省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49%。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转换增值能力较低。2007年,安徽省农业增加值率为58%,略高于全国(57.5%),但比中部地区的江西、湖北、湖南分别低5.5个、2个和3.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0位。从三产看,第三产业增加值中为生活服务的初级型行业比重大,2008年仅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就占到19.1%,而为生产和科技发展服务的现代服务业比重偏小,物流、广告、信息、科技服务、咨询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

   

  一产比重偏高,易受特大自然灾害影响的几率仍然较大,将削弱整体经济增长韧性的稳定性;受周期性波动影响大、产能过剩的行业居多,使得工业易受外部冲击,将增加整体经济增长韧性的波动性;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既会直接削弱经济增长的动力,也会对其他行业的发展形成制约,将弱化整体经济增长韧性的耐久力。

   

  2、企业素质还不够好。从科技创新看,2008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创新的企业为1849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17.6%,比全国低7.1个百分点(全国2007年为24.7%)。从装备水平看,2007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户均固定资产原值为0.56亿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1%,比河南、湖北分别低11.1%和31.7%,不及山西(1.47亿元)的一半。从企业类型看,一是大企业少。2007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占9.1%,低于全国1.7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也低于山西(22.1%)、河南(14%)、湖北(10.3%);大中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68.2%,低于山西(82.4%)、湖北(71.1%)等省。二是非国有企业比重低。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私营、“三资”企业产值比重比全国低8个百分点(全国2007年为50%)。

   

  企业创新和装备水平不够高,既影响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又影响竞争优势的培育,不利于经济增长韧性的强化;企业规模不够大,不仅影响规模效益的发挥,也会削弱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将弱化经济增长韧性的牢靠力。

   

  3、发展方式还不够优。2007年,安徽省万元GDP能耗为1.126吨标准煤,虽然略低于全国(1.16吨标准煤),但明显高于江苏(0.853吨标准煤)、浙江(0.828吨标准煤)、江西(0.982吨标准煤)等省。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2.63吨标准煤,高出浙江等发达地区1倍以上,也高于江西(2.3吨标准煤)和湖南(2.51吨标准煤)等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04.5立方米,居全国第3位,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省级以上开发区投资强度每亩123万元,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10万元,而沿海发达地区一般超过300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产生的工业废水为26.7吨,比全国高16.3%;固体废物2.2吨,高32.4%;废气排放4.8万标立方米,高33.2%。全国污染严重的“三河三湖”中,安徽省占了两个(淮河和巢湖)。

   

  安徽省偏重型产业比重相对较高,在倡导和推进科学发展的大环境下,“节能减排”等硬约束,将对部分企业、行业发展形成制约,既影响经济增长韧性的主体力量,又影响经济增长韧性培育的持续性,将弱化经济增长韧性的竞争力。

   

  4、城市带动还不够强。一是城镇化水平低。2008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40.5%,比全国低5.2个百分点,低于中部地区的湖南(42.2%)、湖北(45.2%)、江西(41.4%)、山西(45.1%)等省。二是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2008年合肥经济总量1664.8亿元,在中部省会城市中高于太原(1468.09亿元)和南昌(1660.1亿元),为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不含4个直辖市及拉萨)平均水平的68.3%;经济首位度为18.8 %,比武汉低16.2个百分点,比长沙低8.1个百分点。“马芜铜”三个市经济总量1171.2亿元,仅分别相当于江苏无锡市的26.5%、常州的53.2%。皖北的阜阳、亳州和宿州三个人口大市,总人口占全省32.7%,但经济总量仅占16.4%。

   

  城镇化水平低,使人口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受阻,进而对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城市功能、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协调城乡发展等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将削减经济增长韧性的合力;中心城市带动力弱,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的发挥,将弱化经济增长韧性的潜在力。

   

  5、县域经济还不够大。与中部省份相比,安徽省县域经济总量相对偏小,在全省所占份额偏低。2006年河南有25个县、2007年湖北和湖南分别有11个和9个县的GDP超百亿元,而安徽省2008年才有8个县。2007年湖北、湖南、河南和江西等省的县域GDP分别占全省50.1%、65.8%、70.6%和57.6%, 但安徽省这个比重只有47.8%,与71.2%的县域人口比重不相称。

   

  县域经济作为安徽省整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能量极,相对其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相对全省加快崛起的现实需要,差距仍然较大,将弱化经济增长韧性的支撑力。

   

  以上表明,目前安徽省经济抗更大风险的能力不够强,长期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还不够稳,多方着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韧性,尚需做艰苦的努力。

   

    四、跨越中锻造韧性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全球经济可能经历较长时间的低迷和调整期;国内产能过剩压力短期内难以消化,也将面临一个适应期;同时,每次大危机都会带来一次重新“洗牌”,正是安徽省增强经济增长韧性的有利期。面对新情况、新趋势、新问题,实现新跨越,需要我们采取非常之策,抢抓各方面机遇,狠抓薄弱环节,为跨越式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1、强化加工增值,着力构筑农业优势。“三农”问题始终是安徽省改革发展稳定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做好“三农”工作,安徽省经济增长的韧性才有坚实的基础。一要发挥粮食大省优势。结合“增粮规划”,深入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玉米振兴计划,强化粮食的优质、高产、高效和安全管理,着力培育加工型龙头企业,扶持生产大户,形成集中连片的粮食生产基地,提高粮食的商品化率和加工增值水平。二是发展工业型农业。下决心抓好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努力走出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发展的路子。把建设大型农产品加工基地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保鲜、加工、储藏技术和公共设施,推进安徽具有比较优势的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的规模化生产、加工,促进优势农产品加工转换增值,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挖掘农产品增值潜力。同时,着力培育安徽农产品地域品牌,通过名牌农产品进而把安徽省的农业产业化做成一块响亮的经济品牌。三是提升劳务经济水平。要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储备培训,对劳务人员进行语言、体能、技能、风俗、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等全方位教育,全面提高素质,满足国内外用工单位需要,使劳务经济成为安徽省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强化农业加工增值,既可以弥补种植业易受自然灾害造成的部分损失,又可以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比较效益,从而确保经济增长韧性的基础更加稳固。

   

  2、强化项目带动,着力构筑支撑优势。从发达地区和一些欠发达地区后来居上的发展轨迹看,项目建设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突破口。以项目支撑全省经济发展,以项目扩大招商引资,以项目调优经济结构,以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应成为锻造安徽省经济增长韧性的关键。一是围绕能源、原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布局项目,大力培育和扶持服务型、科技型、外向型、专业特色型的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形成“抓大活小、以大带小、助小强大”的局面。二是围绕装备制造业,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延伸项目,以骨干企业和重点行业为主体,培育中小企业集群,不断壮大规模实力,形成结构升级的中流砥柱。三是围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项目,着力在会展业、创意设计、科技研发、软件服务业、服务外包和总部经济等方面下功夫,尽快培育一批新的增长点,特别要抓住交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做无中生有的文章,以宽广的视野、更大的气魄和全新的理念,在新兴产业中谋划建设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引领产业升级方向。

   

  强化项目带动,拉长产业链,扩大产能,可以快速带动产业规模的扩张;依托项目发展新兴产业,可以快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增长极,使经济发展获得多极支撑,从而确保经济增长韧性的支撑更加稳健。

   

  3、强化结构调整,着力构筑活力优势。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是增强经济增长韧性的主题。一是借外力调结构。主要是引进对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大影响、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战略投资者。借助战略投资者的品牌优势、市场优势、技术工艺优势和雄厚资本,提高产业竞争力。二是借平台调结构。主要是提升各类园区的经济承载力,着力打造活力开发区、实力开发区,提升品位,强化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功能,做响园区品牌,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促进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努力打造产业集群、企业集聚、资源集约的“块状经济”。三是借创新调结构。主要是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层次由“低”转“高”。一方面重点改造提升资源优势明显、基础稳固、带动力强的煤炭、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引导骨干企业切实增强自主开发、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技术领先、市场对路的高附加值产品;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各种资源消耗指标,构筑新的产业格局。

   

  强化结构调整,可以进一步促进产业、产品升级,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确保经济增长韧性的优势更加突出。

   

  4、强化优质服务,着力构筑环境优势。关键是打造积极、开放、公正的环境和形象。各级各部门要围绕企业发展、项目建设提供支持与服务,尽责尽力,倾斜资源,努力营造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营造适宜创业、适宜人居的安徽形象。全面降低综合营商成本,建设“创业安徽”。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建设“绿色安徽”。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建设“安全安徽”。强化政府、企业、个人信用,建设“信用安徽”。二是遏制有损安徽发展环境的事件。在源头上防止不良事件。强化政务治理,严禁“三乱”,塑造公正、高效的政府。严打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塑造诚信、守法的企业。大力整顿和维护市场秩序,塑造健全、规范的市场。要建立应急宣传机制。妥善协调与公众、媒体的关系,及时化解矛盾。三是加大对安徽的推介力度。以“服务崛起”为主题,以“打造品牌”为重点,广泛运用电视、网络等媒体,系统策划宣传安徽的发展战略、重大举措,扩大安徽品牌产品、骨干企业、知名人物的影响力。

   

  强化优质服务,提升软环境竞争力,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吸引更多的资源,谋求更多的发展机遇,形成相对的发展优势,达到增强综合竞争力的目的,从而确保经济增长韧性的活力更加充沛。

   

  5、强化统筹发展,着力构筑聚力优势。统筹区域发展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多点支撑经济增长、形成以梯度崛起带动全面崛起的有效途径。一是坚定不移地抓好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建设,做大做强区域经济增长极。要优化区域开发布局,引导和推动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进一步壮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实力。省里已经启动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要加强跟踪研究,积极做好与国家部委的沟通对接,力争尽快取得实效。二是坚定不移地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差距。要全面落实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对大别山区、江淮分水岭地区、沿淮行蓄洪区和其他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尽快改变这些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三是继续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更大的魄力和勇气,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焕发发展潜力,释放发展张力,将县域经济社会推上跨越式发展的轨道,打牢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强化统筹发展,可以根据区域间不同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培育具有不同特色、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水平的多个经济发展高地,通过这些在不同区域具有不同支撑作用的多个经济发展高地的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形成多极发展的格局,从而确保经济增长韧性的力量更加强大。

   

  6、强化持续发展,着力构筑生态优势。自2003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建设生态安徽重大决策以来,安徽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省建设迈出可喜步伐,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增长点,不仅众多企业尝到了甜头,也逐步把青山绿水带回我们身边,增添了新的发展优势。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时候,更要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把淘汰落后产能与做大优势产业结合起来,把推广先进节能技术与培育新兴产业结合起来,把发展循环经济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尽快谋划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和项目,全面开展水环境整治攻坚,着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要严把项目准入关,设置必要的绿色和技术门槛,决不能让今天做的事情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决不能让今天的增长成为明天的包袱。大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让生态安徽这块金字招牌更亮,使崛起的安徽山更青、水更绿;努力让生态优势成为加速安徽发展的生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平衡力。

   

  强化持续发展,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在可持续发展上占据优势,可以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创造更大的机遇,从而确保经济增长韧性的保障更加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