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社会,企业,包括企业的职工是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企业职工的劳动所得(主要为工资),也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不断稳定增长。本文利用江苏省2000年以来的相关统计资料,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试图寻找对本省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影响较大的因素,并分析其影响程度,从而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一、城镇企业职工收入状况
2000年以来,全省经济在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城镇单位职工工资以及企业单位职工工资也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具体如表1:
表1:2000—2008年全省城镇单位职工工资情况单位:元、%
年份 |
城镇单位平均工资 |
增长率(%) |
企业平均工资 |
增长率(%) |
国有企业 |
集体企业 |
其他企业 |
2000 |
10299 |
12.3 |
9544 |
12.4 |
10165 |
6568 |
10693 |
2001 |
11842 |
15.0 |
10768 |
12.8 |
11515 |
6938 |
11784 |
2002 |
13509 |
14.1 |
12372 |
14.9 |
13715 |
7934 |
12635 |
2003 |
15712 |
16.3 |
14461 |
16.9 |
15951 |
9021 |
14669 |
2004 |
18202 |
15.8 |
16691 |
15.4 |
19479 |
10234 |
16358 |
2005 |
20957 |
15.1 |
18984 |
13.7 |
22711 |
11830 |
18472 |
2006 |
23782 |
13.5 |
21491 |
13.2 |
26864 |
13856 |
20686 |
2007 |
27374 |
15.1 |
24606 |
14.5 |
30930 |
16962 |
23636 |
2008 |
31667 |
15.7 |
28612 |
16.3 |
35597 |
21091 |
27045 |
注:城镇单位平均工资为全部劳动工资统计范围内所有城镇单位的平均工资。城镇单位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其他单位(含内资中的股份合作、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类型的单位,还包括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外商投资单位)。企业平均工资为城镇单位中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单位的平均工资,主要为各类企业,也包括少量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平均工资均为年平均工资。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全省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连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年增长率均在12%以上。与此同时,城镇单位中的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也保持着稳定增长,年增长率也保持在12%以上,部分年份企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还超过城镇所有单位职工工资的增长。从企业性质看,各种所有制类型(国有、集体、其他)企业的平均工资都保持了一定的增长。但是,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其职工收入水平差距也比较明显。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工资收入水平一直较低。2000年,除国有、集体外,其他类型企业平均工资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加快。目前,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已超过城镇集体企业及其他类型企业。此外,城镇集体企业、其他类型企业与城镇单位平均水平还存有一定差距。
总体上看,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年平均增长速度(14.7%)比城镇所有单位平均的增长速度(15.1%)稍慢,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绝对数也低于城镇所有单位平均工资。企业内部不同类型分组,国有企业平均工资上升较快,而其他企业平均工资上升相对较慢。这种内部差异与近年来国有、集体企业大量改制不无关系。因为正是通过改制、转型,一些经营不善、效益不佳的国有企业转为其他类型企业,保留下来的国有企业多数为运转良好、效益较好的单位,其中还包括一些具有垄断性质的单位。
二、影响企业职工工资收入的因素分析
从作用机制来看,影响职工工资及其增长变动情况的因素包括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归纳起来有:
(一)劳动生产率
经济理论认为,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财富得以不断增长,从而工资水平也得到持续增长。江苏省近几年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情况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基本相符。表2列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工资及其增长率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速,以及企业实际工资增长率对于劳动生产率增速的弹性系数。可见,2000-2003年弹性系数大于1,即劳动生产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实际工资的增长超过了一个百分点。而在2004年以后,弹性系数转为小于1,形势正好反过来。
表2:2000—2008年全省实际工资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
年份 |
企业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 |
实际劳动生产率增速(%) |
弹性系数 | ||||||
企业 |
国有企业 |
集体企业 |
其他企业 |
企业 |
国有企业 |
集体企业 |
其他企业 | ||
2000 |
12.4 |
12.9 |
7.4 |
9.6 |
9.9 |
1.25 |
1.3 |
0.75 |
0.97 |
2001 |
12.7 |
13.2 |
5.5 |
10.1 |
9.8 |
1.3 |
1.35 |
0.56 |
1.03 |
2002 |
16.8 |
21 |
16.2 |
9 |
11.1 |
1.51 |
1.89 |
1.46 |
0.81 |
2003 |
15.8 |
15.3 |
12.7 |
15.1 |
13.4 |
1.18 |
1.14 |
0.95 |
1.13 |
2004 |
11.3 |
17.8 |
9.4 |
7.5 |
14.4 |
0.78 |
1.24 |
0.65 |
0.52 |
2005 |
11.5 |
14.3 |
13.3 |
10.7 |
13.8 |
0.83 |
1.04 |
0.96 |
0.78 |
2006 |
11.4 |
16.4 |
15.3 |
10.2 |
13.5 |
0.84 |
1.21 |
1.13 |
0.76 |
2007 |
10 |
10.6 |
17.6 |
9.8 |
13.5 |
0.74 |
0.79 |
1.3 |
0.73 |
2008 |
10.5 |
9.4 |
18.2 |
8.8 |
|
|
|
|
|
注: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本年货币工资/以上年为基期的CPI/上年货币工资-1。
实际劳动生产率是全社会的实际劳动生产率。剔除了价格因素的全社会生产总值(GDP)数据取自《江苏统计年鉴2008》,以1952年为基年,计算实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速时,则与选取的基年无关,不受影响。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职工收入的增长有明显的拉动效应。但不同企业的拉动效应存在较大差距。国有企业弹性系数较大,8年中有7次超过1,集体企业有3次超过1,其他企业只有2次超过1。这说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得到的收益,在国有企业更多地转化为职工收入的提高,而在集体企业、其他企业,则可能偏向于转化为企业的利润等职工收入之外的部分。
(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经济社会是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劳动者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间进行流动,导致这种流动的内在机制主要是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工资收入差距。因此,企业的工资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影响。
对2000年以来企业工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企业实际工资增长率与城镇单位实际工资增长率高度正向相关,说明城镇单位实际工资的增长对企业实际工资的增长有强烈的正向拉动作用。从长期趋势来看,企业工资增长率基本维持在比城镇单位工资增长率低0.31个百分点左右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政事业单位的政策性工资改革会给企业单位带来较强的示范效应,并相应地拉升企业的工资水平。
(三)外商直接投资水平
江苏省作为沿海开放地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一直保持在数量较大、增速较快的水平上。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了对江苏劳动就业的需求,从而提高了就业市场的工资收入水平。根据全省劳动统计基层库数据进行比较分析,2008年内新成立的港澳台资单位其平均工资水平比原有的港澳台资单位高14.4%,2008年新成立的外商投资单位平均工资则比原有的外商投资单位高16.5%。
进一步对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与企业实际工资增长率进行长期影响因素分析得知,江苏引进外资对企业工资水平提高的影响还不太显著,即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与企业工资增长的比例性不强。其原因可能在于江苏引进外资的质量、结构还有待提高。引进外资中,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仍有待提高。而且即使是投向了先进的制造业,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江苏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的仍然是代工职能,大部分职工从事简单的操作劳动,从事技术研发、管理的人员比重很小。如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中,投向第一产业的占1.3%,第二产业占73.2%。第三产业占25.5%。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企业职工工资的提升仍有潜力可挖。
(四)政策因素
市场经济下,企业是分配的主体。企业根据其自身经营状况,对其职工实行按劳付酬。只要其工资标准没有违反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在一定合理范围内,企业可以对职工工资发放的额度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当然,制定适当的政策可以指导、约束、规范企业发放劳动报酬的行为。目前,对企业工资方面的政策有两类:一是最低工资标准;二是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指导线。城镇单位的工资水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都已经超过最低工资标准,因此,最低工资政策对城镇企业的影响相对较小。第二类政策,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指导线,它的制定参考了上年度经济发展状况、物价总水平、社会劳动报酬增长情况等因素,是较有针对性的指导性建议。它对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特别是,对工会制度完善,或者实行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有较明确的指导作用。从不同所有制的企业来看,指导线政策对于国有企业的影响较大,对于非国有集体的其他企业的影响相对较小。表3的对比数据说明了这点。
表3:2001-2008年企业工资指导线与平均工资变化情况
年份 |
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 |
平均工资增长率(%) | |||||
下限 |
基准线 |
上限 |
企业 |
国有企业 |
集体企业 |
其他企业 | |
2001 |
3-4 |
7-11 |
14-16 |
12.8 |
13.3 |
5.6 |
10.2 |
2002 |
3-4 |
9-14 |
16-20 |
14.9 |
19.1 |
14.4 |
7.2 |
2003 |
3-4 |
7-12 |
16-20 |
16.9 |
16.3 |
13.7 |
16.1 |
2004 |
3-4 |
7-12 |
16-20 |
15.4 |
22.1 |
13.4 |
11.5 |
2005 |
4-5 |
7-13 |
16-20 |
13.7 |
16.6 |
15.6 |
12.9 |
2006 |
3-4 |
7-14 |
16-20 |
13.2 |
18.3 |
17.1 |
12 |
2007 |
3-4 |
7-14 |
16-20 |
14.5 |
15.1 |
22.4 |
14.3 |
2008 |
5 |
12 |
18 |
16.3 |
15.1 |
24.3 |
14.4 |
注:由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是针对货币工资,即未剔除物价因素的名义工资水平的。相应地,上表中平均工资增长率也按照名义工资计算,未扣除物价变动影响。
2001年至2008年中,除2006年,其余7年企业工资增长率均超过了基准线。从不同所有制来看,国有企业多数年份工资增长率均达到了指导线的上限。另外,除掉国有、集体之外的其他企业单位,工资年增长率基本处于指导线中位(基准线)的位置。除上述两种规范性的政策之外,劳动力市场还会不定期地发布不同岗位的指导性工资水平。这样的发布可能更多地发挥了信息的作用,从而给劳动力的供需双方提供适当的参考,但不属于政策范畴。
上述分析表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增长对江苏城镇单位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有明显的影响。另外,劳动生产率提高、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也对本省企业职工工资有正向的影响。政策性的因素对国有企业影响较大,而对其他类型的企业影响相对较小。
三、促进城镇企业单位工资收入稳定增长的建议
企业职工工资水平的增长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提高劳动生产率,让单位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量,从而使社会财富得以增长,是工资增长的源泉;合理的政策制定,包括政策的充分落实,是职工工资增长的保障;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吸收国外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能够给职工工资增长提供外部的动力。
(一)保持实际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协调性
适当的实际工资上涨幅度应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相适应,这样可以保证社会收入的合理分配。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江苏国有企业实际工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而集体、其他企业则有所不及。这也是国有单位与集体单位、其他单位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的重要原因。这一方面产生了新的社会不公平,同时,也使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因此,下一步应从结构上着手,加强实际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协调性,重点解决集体企业、其他企业实际工资增长率偏低的问题。
(二)提高引进外资(包括港澳台资)的质量,促进职工收入增长
江苏的改革开放程度相对较高,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下一步要加强对外资的筛选,重点选取能够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的外部投资,从而促进职工收入更好的增长。江苏的科研、教育优势较强,引进质量更优的外部投资也可以更好地发挥本地的人才优势,让技术性人才薪资水平良好增长。
(三)努力提高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等类似政策的执行效果
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政策的指导作用,要借助工会协商、集体协商的力量。积极、深入地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劳动力供方力量的加强。二是要制定完善的税收、劳动方面的政策,设定适当的奖惩措施,引导企业在分配中,将合理的部分转化为职工工资收入的提高。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