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的作物,也是营养价值极高的植物。番茄富含有机酸、蛋白质、维生素A、C、可溶性糖等多种营养物质。由于番茄及其制品的独特食用、保健及辅助治疗的功效,在世界农业生产和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番茄产量和制品贸易增长迅速,中国番茄及制品贸易在世界番茄贸易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对世界番茄贸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种植加工用番茄以来,逐渐成为世界番茄制品生产和出口基地,而新疆是中国番茄制品的主产区和主要出口区域,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90%。近年来,新疆番茄产业随着国际市场需求增长快速发展起来,番茄制品出口增长迅速,全国七成番茄酱从新疆出口,主要输入日本、欧盟、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尽管新疆番茄及制品贸易发展迅速,但影响其健康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本文力图通过对新疆番茄及制品发展现状和出口贸易进行业绩分析和评价,客观反映新疆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对新疆进一步提升番茄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做大做强番茄产业出口提出对策建议。
一、新疆番茄产业发展现状
新疆光热资源丰富,适合多种作物的栽培。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使番茄具有较高的红色素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而降雨量少、空气干燥以及灌溉农业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及烂果,并能进行无支架栽培,新疆准葛尔盆地南缘和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大片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最适宜种植番茄的区域。
(一)番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新疆加工番茄种植规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现出周期性螺旋状上升态势,2001年―2004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由22.
(二)新疆番茄加工企业快速成长
番茄的主要保健和食用功效,逐渐催生了番茄加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出口需要,1978年,新疆开始进行番茄种植和加工,产品首次出口日本市场。新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番茄红色素含量指标远远高于国内其它地区,可与世界其它地区的番茄产品相媲美,新疆番茄因此名扬海外。
1984年,新疆建成第一条番茄酱生产线,90年代初,新疆番茄生产企业已经增加到30多家,产量、出口量连年增加,番茄加工成为新疆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2007年,新疆注册的番茄加工企业发展为53家,较2006年增长16.7%。中粮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新疆中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三大主营番茄制品的上市公司产量占新疆番茄酱总产量的90%以上。其中,中粮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番茄酱产量名列全国第一、世界第二。
(三)新疆在世界番茄酱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全国年加工番茄酱生产能力超过100万吨,新疆日处理番茄能力达到5.5万吨,番茄加工总装备能力接近全国的90%,2008年,新疆番茄酱出口量达50.5万吨。约占全国出口量的70%以上。
世界番茄组织近期报告称,中国番茄酱出口份额从8年前占世界贸易量的近8%跃升到2008年的30%,其中,新疆的出口量已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4,这意味着新疆已经成为继美国、意大利之后第三大番茄制品产地。众多国际番茄酱采购商表示,新疆完全有条件成为世界番茄加工中心。
(四)番茄制品国际贸易不断上升
1990年-2008年,新疆番茄酱出口量年均增长27.1%,出口额年均增长27.8% 。如图1和图2所示:1995年―1999年间番茄酱出口量、出口额出现第一次大幅波动,经过1995年―1998年3年的持续增长后,1999年有所回落。1999年―2003年,番茄酱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呈递增趋势,尤其是2003年增速较快,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达到34.8万吨、17578万美元。2003年―2006年间又出现第二次大幅波动; 2007年再次迅速增长,出口量52.95万吨,增长39.1 %;出口额31372万美元,增长57.7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数量出现了第三次大幅波动,出口50.5万吨,同比下降4.6%,增速同比回落43.7个百分点;出口额在番茄酱国际市场价格一路上涨的带动下快速增长,达到46237万美元,同比增长48.5%。
图1 :1990年―2008年番茄酱出口数量示意图
图2:1990年―2008年番茄酱出口金额示意图
(五)番茄制品出口均价波动上升
1990年―2008年的18年间,新疆番茄酱出口单价年均提高0.5%,如图3所示:番茄酱年平均出口单价出现三个低点,即1992年473.19美元/吨、1998年463.91美元/吨、2001年402.39美元/吨。2002年―2006年出口价格比较平稳,均在500美元/吨左右。2007年,番茄酱价格一路飚升,均价接近600美元/吨。2008年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均价达到915.53美元/吨。
图3:1990年―2008年番茄酱出口均价
二、新疆番茄产业竞争优势比较
(一)价格竞争优势
价格是影响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最基本要素,即相同的产品在同一市场上价格较低就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价格由成本决定,原料番茄作为番茄酱生产最重要的中间投入品,直接关系到番茄酱制品的生产成本。
表1:2004年世界主要番茄酱生产国原料番茄价格比较
单位:美元/吨
名称 |
意大利 |
土耳其 |
葡萄牙 |
西班牙 |
美国 |
中国 |
原料番茄价格 |
67.50 |
59.44 |
60.00 |
66.21 |
56.00 |
32.00 |
给农民补贴 |
41.40 |
0.00 |
41.40 |
35.23 |
0.00 |
0.00 |
实际农民收入 |
108.90 |
59.44 |
101.40 |
101.40 |
56.00 |
32.00 |
与国外相比,新疆番茄酱具有明显的价格比较优势,其原因主要在于:
一方面新疆原料番茄集中上市特征明显,成熟期集中在7―9月,农民在这段时间集中交售番茄导致原料番茄季节性供大于求,使收购价格偏低;另一方面,番茄从采摘到收购入库的待售时间较长,造成原料番茄质量有所降低,价格相应进一步下调。
(二)原料品质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需求日益注重质量和保健功能。相应地,国际竞争也日益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变为价格和质量两方面的竞争。质量成为产品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番茄红色素含量是目前衡量番茄产品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
表2:世界主要番茄酱生产国原料品质情况比较
国家 |
意大利 |
土耳其 |
葡萄牙 |
西班牙 |
美国 |
中国新疆 |
含量(毫克/ |
40 |
40 |
40 |
40 |
40 |
62 |
资料来源:Kagome Co.,Ltd(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世界范围内,新疆原料番茄具有红色素含量最高、品质最好的优势。我国出口番茄酱70%以上出自新疆,新疆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番茄红色素含量高,霉菌含量少,具备天然的品质优势。
(三)生产成本竞争优势
原料番茄生产和番茄制品加工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新疆劳动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其他番茄酱生产出口国,是当前新疆番茄酱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影响番茄制品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新疆番茄制品科技含量不足,主导产品以低档次和初级加工的 “桶”酱为主,产品质量不高,精深加工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严重影响了出口竞争力发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生产和加工环节粗放经营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新疆拥有世界上品质上乘的原料番茄,但番茄酱制品质量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原料番茄种植面积缺乏稳定性保障。番茄和棉花都是新疆农户的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的弹性较大,往往取决于上一年两种作物价格的比较收益。上一年棉花价格相对较好,就会影响到农民种植番茄的积极性。在番茄种植面积下降的年份,番茄企业为了保持正常生产,往往会降低番茄收购的质量标准,由此造成产品质量波动。二是加工企业冷藏保鲜设备有限,每年在番茄集中成熟季节,番茄酱加工企业来不及对收购的番茄及时加工处理,导致许多番茄发酵,乳酸菌含量超标,番茄制品的质量水平总体下降,也导致新疆出口番茄酱在国外“绿色壁垒”前频频碰壁,既影响出口数量又减少创汇收入。三是加工环节粗放,新疆番茄加工企业在生产冷破碎和热破碎番茄酱时,使用的原料番茄没有区别,影响了番茄酱的产品质量。
(二)育种问题间接影响新疆出口番茄酱质量
新疆从事原料番茄种子生产和销售的单位有许多家,包括科研所、种子公司、加工企业甚至原料番茄种植单位。多数单位没有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缺乏亲本资源和人才资源,无法提供行业必要的技术支持,造成种子质量良莠不齐,销售环节混乱,尤其在供不应求的年份,套购、换包、以次充好的不法行为时有发生。而美国、意大利、土耳其三国的番茄种子都是由专门的种业公司培育和提供的,平均单产和可容性固型物含量较高。
(三)出口番茄酱质量升级指数没有明显提高
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是通过计算报告期相对基期每单位产品出口价格的变化,间接反映出口产品质量变化的指标。新疆出口番茄酱质量升级指数1996年以前呈上升态势,但从1997年起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01年以后质量水平又有所提高,近几年保持相对稳定。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新疆番茄酱质量指数除2002年较高外, 2003年至2004年基本上没有变化,而同期其他国家质量升级指数显著高于中国。
表3:世界主要番茄酱生产国质量升级指数情况
国家 |
1993-1996 |
1997-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意大利 |
1.07 |
0.90 |
0.97 |
1.15 |
1.21 |
1.10 |
土耳其 |
1.03 |
0.90 |
1.13 |
1.02 |
1.08 |
1.09 |
葡萄牙 |
1.07 |
0.92 |
0.90 |
1.09 |
1.14 |
1.07 |
西班牙 |
1.08 |
0.88 |
0.88 |
1.00 |
1.09 |
1.14 |
美国 |
0.97 |
1.00 |
0.98 |
0.98 |
0.92 |
1.03 |
中国 |
1.03 |
0.93 |
0.88 |
1.28 |
1.01 |
1.00 |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官方网站
(四)出口市场集中度偏高极易招至贸易风险
新疆番茄酱出口市场相对集中。1993年―2000年,出口市场主要以日本、韩国、也门、意大利为主; 2000年之后,则主要以日本、意大利、俄罗斯为主。番茄酱出口市场集中度过高容易受到主要出口国家的社会经济形势、贸易壁垒、国际运输成本、国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番茄酱出口的潜在市场风险较大且较为集中。
(五)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导致 品牌优势缺乏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品牌优势对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决定作用。名牌战略作为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手段,已成为发达国家争夺国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利武器。在国际市场上,新疆初级番茄制品有少数几个名牌产品,中国生产的“屯河”、“CHALKIS”、“丹泉”牌番茄酱在国际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至今为止,新疆番茄酱深加工领域还没有一个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品牌,导致国际番茄制品市场上出现 “购中国的番茄酱、贴国外的商标、售国际市场的价格”的奇特现象。
缺少名牌,出口档次低、创汇能力差已成为新疆番茄酱出口额增长的硬伤。
由于没有足够数量的国际品牌,新疆番茄酱的创汇水平十分有限。2004年,新疆番茄酱的创汇能力为503.97美元/吨,而同期西班牙创汇能力为1055.37美元/吨,比新疆同期创汇能力高1.1倍;意大利为953.42美元/吨,比新疆同期高89.2%;希腊为849.83美元/吨,比新疆同期高68.6%。2008年,尽管新疆番茄酱(吨)创汇能力915.53美元,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但仍然低于西班牙、意大利两国2004年的创汇能力。
(六)低价营销策略导致各国门槛进一步提高
价格优势一向被许多企业视为百试不衰的法宝,然而,低价营销不利于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常常会引发国际市场的贸易争端。新疆番茄酱绝大多数出口欧盟、日本和东南亚等国,由于出口数量激增和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国内企业的低价出口战略对国际市场上其他传统番茄酱出口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一度引起了这些国家的关注和不安。欧洲同行对本国番茄酱生产企业实行特保措施,对进口番茄酱实施更加严格的技术壁垒。欧盟和日本实施了新的食品安全法规标准,特别是日本对番茄农药残留项目检测已经增加到328项,再次抬高了番茄制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新疆番茄制品产业无疑将面对国际市场更加严峻的考验。
据新疆出入境检查检疫局报告,新疆出口菲律宾、韩国、沙特、斯里兰卡等国的大批加工番茄酱均被要求出具非转基因证书。出口到澳大利亚的加工番茄酱被检出亚硝酸盐含量高而中止了购买合同。出口到德国的加工番茄酱要求检验杀灭聚酯、百菌清、功夫聚酯等项目和出具符合欧盟标准农药残留标准的证明,并且杀灭聚酯检出量不得超过0.05mg/kg、百菌清不超过2.0 mg/kg,从2001年起产品不得使用甲霜灵农药。出口到英国的加工番茄酱要求检测厌氧菌、平酸菌。出口到沙特的加工番茄酱要求出具不含有机磷和有机氯残留、人工色素等防腐剂、稳定剂以及化学毒物等的证书。
(七)本土番茄加工企业低价竞争为外企提供商机
价格内战在压缩国内企业利润空间的同时,也给境外企业提供了大量商机,一些国外客户通过两头压价,使中国企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亨氏、联合利华等国外厂商把中国企业初加工的大包装番茄酱换成小包装,再贴上自己的商标进行销售,获得丰厚利润,另一方面则是中国企业由于效益滑坡,资金难以回笼。
(八)新疆红色产业无序竞争导致特色产业持续发展面临危机
尽管新疆番茄酱产业经过新一轮整合,出现了屯河、中基和天业三个在国际市场上举足轻重的企业集团,但天山南北的50多家番茄加工企业仍未完全摆脱无序竞争的局面,目前新疆原料番茄只能满足现有加工量的一半,番茄制品企业总体面临原料不足,开工不足的困境。
尽管部分企业与农户签订番茄收购合同时明确规定,如果番茄农药超标或使用违禁农药,企业将拒绝收购,但这往往造成农户在遭拒后转而交售给其他企业。在每年的原料收购大战中,部分企业降低标准收购番茄,导致原料番茄质量波动不定。新疆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番茄酱生产地区,番茄系列产品的研发是新疆优势资源转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新疆出口的番茄制品中,初级粗加工产品占总量的80%以上,终端产品依然较少,虽然新疆原料番茄生产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每吨低160美元以上,但销售地过于集中,成本低的优势有可能引起出口国家实施反倾销。此外,由于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每年企业或农民违反订单合同的行为时有发生。
四、提高新疆番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
(一)延长番茄酱后续加工链条
延长番茄酱后续加工链条可以获取产品的高额附加值,改变我国处于世界番茄制品粗加工产品基地的尴尬境地。为此,番茄加工企业应该从长计议,通过多渠道融资,加强番茄酱后续产品的研发投入。 在价格内战中伤痕累累的中国番茄加工企业,应逐步把目光转向调整产品结构和加强质量管理上来,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丰富番茄制品品种。目前,新疆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已不再满足为国外企业提供原料,开始尝试进入高端市场。小包装番茄、番茄粉、番茄红素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极大地拉长了新疆红色经济的产业链条。不少企业与世界知名番茄产品采购商建立了销售联盟,中基公司两年前通过收购法国最大的番茄制品生产企业普罗旺斯食品公司,将自己的销售舞台直接搭建在了欧洲消费者的餐桌上,使一半法国人吃上了中国品牌的番茄酱。
(二)继续开拓国际市场 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继续开拓国外市场,重点关注国外番茄酱市场供求信息,国内番茄酱加工企业也可以通过加入世界番茄加工企业理事会等组织来获取这方面的消息;有效降低因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带来的潜在市场风险,免受出口国际环境的影响。
除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国内市场是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有效选择。国内市场培育的关键是加强对番茄酱保健作用的宣传力度,引导国内消费者合理提高对番茄制品的消费水平。
(三)政府加强对番茄产业链中薄弱环节的扶持力度
针对严重影响番茄制品质量的各个薄弱环节,政府应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或扶持措施,从生产、收购、加工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提高原料番茄的种子质量,稳定原料番茄种植面积。对番茄种植农户进行间接补贴或采用其他手段保障农户利益,保证一线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快解决由于采摘期过于集中而产生的番茄交售难、价格低、质量差等问题。政府应鼓励并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番茄加工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在番茄反季节生产、储藏、保鲜、质量分级等方面花功夫、下力气,切实解决番茄产业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促使新疆番茄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强化质量管理攻克贸易壁垒
新疆生产番茄制品的原料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既是新疆的竞争优势,也是招致贸易争端的主要原因,中国番茄酱制品企业惊人的发展速度让国外同行感到担忧,对这一优势能维持多久绝不能盲目乐观。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优势在于推动工农业生产进入管理水平高、组织程度强、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快速提升的现代化生产过程,只有这样,才可能绕过国际贸易壁垒的冲击,实现新疆番茄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实现红色产业由“量”到“质”的完美蜕变。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