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济南市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步摆脱了改革开放以前的“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格局由1978年的“二、三、一”类型变化为2007年的“三、二、一”类型,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演变,在全市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情况
1.总体上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演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济南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17.6∶56.4∶25.9变化为2007年的5.9∶45.2∶48.9,产业结构格局由1978年的“二、三、一”类型演变为2007年的“三、二、一”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级化演进。
2.产业结构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演进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对象出现了一个从生活必需品到耐用消费品,再到各种服务的变化过程,这种需求层次的变化使产业结构有一个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的变动过程,在市场需求拉动机制的作用下,济南市出现了多轮以高增长行业拉动经济增长并进而改变产业结构的周期性过程,据此可以将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1983年。这一阶段产业结构变动的特点是第一产业发展较快,年均增长19.7%,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4.3%,增加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17.6%上升至1983年的27.7%,五年时间内上升了10.1个百分点;相应地,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所占比重均有所减少,其中,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0%,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56.4%减少至1983年的48.7%,下降了7.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7%,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25.9%减少至1983年的23.6%,下降了2.3个百分点。这一时期人们的主要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因此,生产经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吃、穿需求,尤其是吃的需求,加之这一阶段先后开始了一系列针对农村和农业的体制改革,资源配置向第一产业的倾斜,有效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是1984—1992年。这一阶段是非农产业发展较快的时期,资源配置的一大特点是劳动力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有效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第三产业年均增幅为18.9%,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47.8%,所占比重由1984年的25.4%提高至1992年的39.3%,提高了1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年均增幅为12.0%,所占比重由1984年的53.1%下降至1992年的47.3%,下降了5.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年均增幅为3.6%,所占比重由1984年的21.6%下降至1992年的13.3%,下降了8.3个百分点。在这一时期,一方面在就业压力较大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等一系列矛盾的影响下,社会资源的配置逐步转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在较好地解决吃饭问题的基础上,更多地倾向于解决穿的问题,因此纺织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成为了支撑第二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三阶段是1993—2001年。这一阶段是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第二产业比重较快下降,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第一产业年均增幅为11.2%,所占比重由1993年的12.1%下降至2001年的9.3%,下降了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年均增幅为14.4%,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42.4%,低于同时期第三产业平均贡献率6.4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1993年的49.2%下降至2001年的41.4%,下降了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年均增幅为17.5%,所占比重由1993年的38.8%上升至2001年的49.3%,提高了10.5个百分点。在这一阶段,人民生活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食品和纺织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而与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家电产业相关的行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经济增长受重化工业主导的特征逐步显现。
第四阶段是2002年以来。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第二产业发展加速,形成了二、三产业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第一产业年均增幅为4.5%,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8.4%下降至2007年的5.9%,下降了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年均增幅为17.1%,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52.2%,比第三产业同时期平均贡献率高6.8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42.2%上升至2007年的45.2%,上升了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年均增幅为14.9%,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49.4%下降至2007年的48.9%,下降了0.5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受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讯等产业的带动,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提供中间产品的行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进而带动了金融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至2007年,济南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规模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6%,成为了拉动第二产业增长的主要行业。
3.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三次产业吸纳劳动者能力不断增强,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规模不断扩大。总体上看,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增加,由1978年的204.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364.3万人,增长了78.5%;分产业看,不同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减少和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加。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由1978年的136.3万人逐步减少到2007年的98.8万人,减少了27.5%;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由1978年的46.1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16.3万人,增加了1.5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由1978年的21.7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49.2万人,增加了5.9倍。从业人员的产业构成格局由1978年的66.8:22.6:10.6变化为2007年的27.1:31.9:41.0。通过期初和期末数据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逐渐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表2时间序列数据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类似的阶段性特点:1978—1995年,随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两者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均有明显增强,其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5.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增长了3.7倍,年均增长9.5%,相应地,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则下降了14.8%,年均下降0.9%;1996—2001年,受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产业吸纳劳动者能力有所下降,从业人员数下降了4.1%,年均下降0.8%,相应地,第三产业吸纳劳动者能力继续增强,从业人员数增长了18.2%,年均增长3.4%;2002-2007年,随着第二产业的加速发展,吸纳劳动者能力有所增强,从业人员数量增加了6.6%,年均增长1.3%,但仍低于同时期第三产业年均1.9%的增长水平。总体上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在扩大就业规模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
4.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有效转移,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按以1978年为基期的可比口径计算,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的305.5元/人变化为2007年的5831.1元/人,提高了18.1倍;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的2891.3元/人变化为2007年的44963.0元/人,提高了14.6倍;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的2822.3元/人变化为2007年的33021.8元/人,提高了10.7倍。可以看出,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最低,尽管30年来其增长速度最快,但截至2007年,劳动生产率仍然较低,仅为第二产业的13.0%和第三产业的17.7%;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最高,并且总体上稳定在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4倍左右。这与济南市工业发展特点有关,资本密集型重工业所占比重增加是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重要原因。
5.产业内部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从第一产业总体结构来看,农林牧渔业得到了协调发展,结构有所优化。其中,农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由1978年的85.7%下降至2007年的59.1%,下降了26.6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比重逐步上升,由1978年的0.1%上升至2007年的34.6%,提高了34.5个百分点,在总体结构上实现了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从农业内部结构来看,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了林、牧、菜、果等产业,有效扩大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长期形成的单一种植结构得到了改变,实现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协调发展,粮经播种面积比例由1978年的84.8∶15.2变化为2007年的71.2∶28.8,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所占比重上升了13.6个百分点,结构优化调整效果明显。
从第二产业角度来看,工业比重有所下降,内部结构变化明显。总体上看,工业占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由1978年的96.8%下降至2007年的85.9%,下降了10.9个百分点。从工业内部构成看:一是重工业发展相对较快,规模上重工业产值所占比重大致由1978年的52.9%上升至2007年的81.9%,上升了29.0个百分点,结构重型化特征比较明显;二是工业技术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受科技发展水平因素的影响,电子信息等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起来,影响力逐渐增强,截至2007年,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等为代表的规模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已达35.4%,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的技术结构得到明显优化。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逐渐向高级化演进。根据需要,可以把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划归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流通部门,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1978—2007年间,第三产业第一层次行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62.7%下降至2007年的45.9%,第二、三、四层次行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第二层次上升幅度最大,由1978年的19.4%上升至2007年的31.2%,上升了11.8个百分点,第三层次行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幅度相对较小,由1978年的12.7%上升至2007年的15.5%,上升了2.8个百分点,第四层次行业增加值比重由1978年的5.2%上升至2007年的7.4%,上升了2.2个百分点。在产业发展序列上,先行产业往往在发展初期占有较高比重,随着后发产业的兴起,先行产业的比重便趋于下降。第一层次行业作为早期第三产业的主要行业,增加值比重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第三产业的结构在逐渐向高级化演进。
近年来,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交流与技术推广服务业等科技含量较高行业为主的现代服务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7年,济南市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已达43.8%,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主导作用逐步增强。相应地,一些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传统产业所占比重有明显下降,例如,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作为济南市最大的传统服务行业,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40.2%变化为2007年的25.4%,下降了14.8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作为第二大传统服务业行业,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20.2%下降至2007年的14.6%,下降了5.6个百分点。
6.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济南市投资规模逐步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从规模上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1978年的3.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151.8亿元,名义增长了359倍,其中,第一产业投资额由1978年的0.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3.3亿元,名义增长了77.4倍,第二产业投资额由1978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95.1亿元,名义增长了291.3倍,第三产业投资额由1978年的1.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13.3亿元,名义增长了552.1倍;从构成上看,投资的产业格局变化明显,第一、二产业投资额所占比重有所降低,第三产业相应比重大幅提高,总体格局由1978年的17.3∶42.3∶40.4变化为2007年的3.8∶34.3∶61.9,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优化趋势;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力角度看,为便于分析,可以将改革开放以来30年时间均分成三等份,首先是把三次产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第一个十年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9.2%,第二个十年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28.8%,第三个十年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52.4%,总体贡献率表现出了明显的增长趋势,表明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然后采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三次产业投资对各自产业发展的影响,可以求得投资对第三产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由第一个十年间的29.0%增加至第三个十年间的64.2%,相对于第二产业而言,其平均贡献率是水平较高且增长较快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了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和总体产业结构的优化。
7.三次产业的所有制结构趋于多元化。改革开放前,济南市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所有制类型几乎只有国有和集体。改革开放后,经济结构类型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深入,国有、集体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幅提高,并且表现出了一定的产业结构特点。截至2007年,济南市非公有制经济全年实现增加值已达1019.1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9.8%,比2001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1年的6.3∶36.2∶57.5变化为2007年的3.6∶43.6∶52.8,可以看出,受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发展水平提高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第二产业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增长幅度相对较大。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