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非农化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变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生活方式向多元化、社会化发展。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又称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
甘肃人口城镇化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其历史进程中,始终是随经济的起落而浮沉,以政府的行为而进退,为政策的导向所左右。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甘肃经济、人口城镇化过多地受到政府行为、政策导向的制约,正常的经济规律往往因政治运动、政策不稳而遭破坏。因此,在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和发展中,经历了长时期的曲折徘徊,甚至人口逆城市化回流。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甘肃人口城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一、甘肃城镇化的历史演进
甘肃,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城市发展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古丝绸之路上,曾作为融汇各民族文化、转承东西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河陇明珠―金城(现兰州)、凉州(现武威)、甘州(现张掖)、肃州(现酒泉)、敦煌、玉门等城镇,书写了人类由畜牧养殖和农耕文明走向城市文明的辉煌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甘肃城市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改革开放给甘肃城市化发展带来了生机,经济发展迅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充裕的劳动力,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小城镇不断崛起。甘肃省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是在1941年设立的兰州市,也是甘肃在建国前唯一的一座城市。
三十年来,甘肃省城市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较快增长阶段(1978~2000年)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甘肃人口城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82年,设立金昌市。1983年恢复平凉市和临夏市。1985年,设立西峰市和武威市并恢复白银市、张掖市和酒泉市,全省城市骤增到13座,即兰州、天水、嘉峪关、金昌和白银5个地级市以及平凉、临夏、武威、张掖、酒泉、西峰、敦煌、玉门等8个县级市。1987年设立敦煌市。1997年又设立了合作市(县级)。1999年成立了合作市。
1978―2000年,城镇人口由269.44万人增加到613.9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由14.41%上升到24.01%,上升了9.60个百分点。
(二)快速增长阶段(2001~2007年)
2001年武威地区撤地设市以来,几十年来一直实行地管县(市)行政管理体制的张掖地区、酒泉地区、庆阳地区和定西地区,先后撤地设市,全省城市达到16个,其中地级城市12个,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 1个,中等城市(人口20万-50万)3个,小城市(人口20万以下)11个。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甘肃城市经济增长率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在解决了温饱之后,进入小城镇和大城市,发展起了二三产业。2007年,甘肃城镇人口达到826.76万人,比1978年增长2.07倍。
2001、2002年武威、张掖、酒泉、平凉、庆阳相继地改市,使地级市由5个上升为10个,县级市由9个下降为4个。
2007年,城镇人口增加到826.7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到31.59%,比2000年上升了7.58个百分点,处于快速上升时期。该阶段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是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结果。
二、甘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步伐明显加快。按城镇人口比重计算,2007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31.59%,比1978年的14.4 %提高17.18个百分点,接近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形象地讲是进入了发展的青春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其社会经济效应也在显现,突出体现在:
(一)中心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起主要作用
据统计,2007年占全省土地面积80.94 %、占全省人口69.14%的10个地级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完成全省生产总值的87.18%、固定资产投资的89.27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89.12%。
(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综合功能进一步增强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承载能力提高。交通状况继续改善。10个地级市市区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为
技术设施快速发展,现代通讯日益普及。全省10个地级城市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634.37万户,比2002年增长2.67倍;拥有固定电话用户数为429.14万户,比2002年增长68.40%;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为64.60万户,比2002年增长1.5倍。
(三)城镇聚集能力提高,城市化进程逐渐依靠二、三产业拉动
产业聚集程度提高,聚集效应显现。城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2007年10个地级市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12.72%、50.65%和36.63%,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呈逐年扩大之势,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之一。同时,一、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也调整为3.01%、41.93%和55.06%。
(四)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12.34元,比1978年的407.53元增长了23.57倍,年均增长11.67%。
居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消费结构升级。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86%;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33.14台,比2002年增加27.75台。10个地级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各类教育发展较快。2007年,10个地级市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275人,比2002年增加198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231280人,比1978年增长16.74倍;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比2002年增长41.17%;每万人拥有医生数14.74人,比1978年增加2.84人。疾病防控能力增强,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覆盖。
2007年,10个地级市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66.77万人,比2002年增加6.73万人,增长11.21%;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60.55万人,比2002年增加51.10万人,增长46.69%;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保发放率都达到100%,实现了当期无新的拖欠。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省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覆盖面稳定提高。
(六)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建设力度仍需加大
各城市重视可持续发展能力,净化了城市环境。2007年,甘肃市区人均拥有园林绿地面积为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