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江苏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已过三分之二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8年11月18日   来源: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国《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及工作要求,我们对2007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进行了监测分析。监测结果表明,江苏省农村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为68.7%,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

   

    一、农村全面小康综合监测结果

   

  2007年,江苏省农村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比2003年增加27.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6.8个百分点,照此速度测算,还需3.1年江苏农村就能实现全面小康。这与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2010年左右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基本吻合。

   

  在农村全面小康监测的六大类指标中,经济发展方面实现程度为85.8%,比上年提高8.2个百分点;社会发展方面实现程度为64.8%,提高5.0个百分点;人口素质方面实现程度为45.9%,提高5.0个百分点;生活质量方面实现程度为91.2%,提高9.9个百分点;民主法制方面实现程度为83.3%,与上年持平;资源环境方面实现程度为-28.6%,提高21.4个百分点(上年为-50.0%)。

   

    二、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加快

   

  200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并结合江苏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支农惠农政策和措施,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加快。

   

  (一)农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2007年,江苏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奋斗目标,按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对“三农”进一步“多予、少取、放活”,坚持以生产发展为中心,农民增收为核心,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大力发展高效现代农业,实施农村“新五件实事”,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补贴、扶持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江苏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64.72亿元,首次突破30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1%;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16.24亿元,比上年增长3.1%。乡镇工业全年完成增加值9558.89亿元,增长28.2%;实现营业收入42554.17亿元,增长27.9%;实现利税3183.97亿元,增长31.9%;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5978.76亿元,增长28.8%。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据对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7年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61元,比上年增加748元,增幅为12.9%,增速创1997年以来的新高。农民可支配收入(按2000年价格计算)为5332元,比上年增加404元,增长8.2%,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2.4%,比上年提高10.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为27.6%,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100%;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为32.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4.7%,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

   

  (二)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近年来,随着“农村五件实事”和“农村新五件实事”(农民教育培训、农村道路建设、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的相继完成,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建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农村社区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在全国名列前茅。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给农民带来的实惠越来越多。2007年,江苏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实现程度为96.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实现程度为34.7%,与上年持平;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34,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100%,分配的公平程度仍处在合理区间。

   

  (三)农村人口素质不断提升

   

  2007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江苏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有效地推动了公共教育资源向弱势群体、薄弱学校和经济薄弱地区倾斜,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 义务教育巩固率有了较大提高;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继续提升;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加之农民教育培训工程的实施,农村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从反映人口素质的两个方面指标看,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1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43.8%,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于资料来源的影响(只有进行人口普查的年份才计算平均预期寿命)与上年持平。

   

  (四)农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地切实贯彻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方针,富民进程明显加快,农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从反映生活质量的四个方面看,2007年全省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为69.4%,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90.2%,比上年提高13.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生活信息化程度指数为59.3%,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97.8%,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彩色电视机普及率为93.9%,电话普及率为96.0%,计算机普及率为5.4%,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6%,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2.2%,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不含学杂费)比重为6.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由上年的76.2%提高到95.6%。

   

  (五)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

   

  加快建设“法治江苏”,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提高了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和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开展“平安江苏”创建活动,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继续提高。从反映民主法制的两项指标看,2007年全省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为75.0%,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6.7%,与上年持平;农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为96.7%,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100%。

   

  (六)资源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从反映资源环境的三个指标来看,2007年,由于国家和江苏的宏观调控取得了显著成效,严格控制土地特别是耕地的占用,常用耕地面积比上年只减少了0.2%,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6.7%,比上年提高33.3个百分点;万元农业GDP用水量为1497.9立方米,比上年低276.1立方米,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100%,比上年提高24.9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为7.5%(第六次森林清查数),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100%,仍维持在上年的水平。

   

    三、农村全面小康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

   

  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民主法制、环境建设的重要契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念相互呼应。在江苏“两个率先”发展目标提出后,农村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江苏是否能在2010年实现目标关键在于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从江苏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实际值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农民增收力度仍要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更加重视“三农”问题等多方面有利条件下,农业增产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别是劳务输出的平稳增长,以及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保证了江苏农民收入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在农村全面小康综合评价18项指标中,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有20%的权重,是名符其实的第一指标。目标值确定在6000元以上(按2000年价格计算),如按2010年达到这个水平,也就意味着“十一五”后三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保持在4%以上。根据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如果经济增长不出现大的波动和无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个目标值是有可能达到的。但是由于农村全面小康测算的局限性,最高实现程度只能是100%,如果将与收入相关的指标,如文化、居住、信息化以及生活消费、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因素考虑进去,收入在6000元的水平是远远达不到上述相关指标的小康目标的。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仍然是未来若干年中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亟待继续完善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及养老保险工作的力度,关注农村民生事业的投入,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城市比较而言,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偏低,许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农民医疗负担依然较重,农村养老保险更是因为起步较晚,资金来源少,历史负担沉重等因素的影响,推进步伐缓慢。据省劳动保障厅提供的资料表明,2004-2007年的四年间,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829.75万人、850.27万人、868.97万人和872.19万人;参保人数增幅逐年下降,2007年仅比上年增长0.4%,参保率一直在22%左右徘徊,而全面小康的目标值是大于等于60%。如果不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则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有可能出现负增长的局面,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民都不愿意看到的,也必将拖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后腿。

   

  (三)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日前,江苏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1年,只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一般来说,年轻人群受教育程度要高于年纪大的人群,因此,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加强,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将会逐步提高。但是,由于受到农村老龄化速度加快,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村大学生返农比例过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提高现有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难度很大,潜力很小。20岁以上的农村人口再接受学历教育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重点只能放在提高农村小学、初中、高中的入学率和升学率,这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投入,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大的提高。农业科研人员是促进农业高产高效的助推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光靠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掌握农业技术知识的科研人员的参与,才能真正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而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直接影响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四)农村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要加快步伐

   

  民主法制建设不仅仅是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展现文明的需要。村务公开、管理规范,保障农民基本的政治权利,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据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一项调查结果,仍有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对村干部选举和村务公开表示不满,认为村长是由选举产生的只占到调查总人数的60.5%,认为不是由选举产生的占到20.6%,说不清的占到18.9%;对村务公开工作不满意的占24.3%。虽然这些指标具有很强的感性色彩,但也能反映出广大农民在民主法制意识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已开始对关系自身利益的政府活动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关注,同时也表明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力度尚待加大,步伐尚需加快。

   

  (五)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仍较突出

   

  在江苏农村经济发展成绩斐然的同时,付出的环境代价也相当巨大,在六大测评指标中,唯有资源环境类的实现程度为负值。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江苏耕地占用情况突出,在2006年减少了0.63%,2007年又减少了0.2%,在农村全面小康进程监测中,耕地面积变动幅度指标的实现程度为-66.7%,在所有监测指标实现程度中倒数第二,今后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之间的矛盾仍将不可避免,保证常用耕地动态平衡且略有增长难度相当大。农村全面小康值要求森林覆盖率达到23%,而江苏2007年仅为7.5%(第六次森林清查数),实现程度为-100%。

   

    四、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建议

   

  江苏省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之一,发展的区位条件优越,在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中走在了全国前列。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江苏省在推进农村全面小康进程中仍有多方面工作需要加强,已经达到全面小康指标要求的项目要继续保持并完善,未达到指标要求特别是差距仍很大的项目要作为下一步工作重点。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一是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切实贯彻落实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放开放活,着重创建、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关注民生的政策导向,扩大农村社会保障受益范围,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加快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提高民主政治公开度和参与度,指导农民实现全面小康,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作为工作重点常抓不懈,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广大农民转变观念,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积极争取发展机会,维护自己的权益,改变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村镇集体组织和集体经济的作用,帮学互带,挖掘潜力,以全面小康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进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建设

   

  积极推进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建设是确保农村全面小康建设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一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效益,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业,获得更高的投入产出比,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加快非农产业发展。仅依靠第一产业的发展很难保证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必须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就业渠道;三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农村劳动力的自主创业意识,从单纯打工向打工与当老板并举转变;四是继续深化南北合作,在区域联动发展上求突破,先富带后富,以达到苏南苏北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保体系

   

  国家和省级政府要逐步制定农村养老、农村医疗等相关保障条例,将农村社会保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应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国家、集体、村民个人三方分担的缴费体系,完善和提高全省范围内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保障水平,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权利。提高农村低保帮扶标准,增加农村养老资金投入,扩大参加养老保障的农民范围,以农村低保、养老保障为突破口,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社会福利事业。

   

  (四)加大农村教育事业投入,培养新型农民

   

  一是省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切实保障所有农村孩子都能享受到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杜绝失学情况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孩子失学辍学问题,并进一步提高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二是对没能升入普通高中和高等院校就读的学生要组织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培训费用应通过合理途径部分或全部由政府“埋单”,并实行订单式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解决农民无技能就业难的问题,进而适应非农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多种渠道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培养出一批懂技术、有文化、有经验的农村专业科技人员,既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对农业增效收入增加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提高民主法制水平,改善法律保障环境

   

  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转变农村基层执政理念,加强村务公开宣传,保障农民对村情村务的知情权,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从而改善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各级政府要加大民主法制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普法工作范围,增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服务,帮助农民使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江苏农村实现全面小康最突出的问题。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耕地资源,提高各种类型土地利用率,努力保持耕地动态平衡。要改变当前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状况;改变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扩大经济总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省森林覆盖率;加大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力度,改善农村村落环境;提高农业科技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水平,降低农业生产能耗,提高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