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改革开放30年 邵阳市从数字感受小康生活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8年11月3日   来源:湖南省统计局

  改革开放30年来,可以说,这30年是湖南省邵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全市综合实力增强最快的时期,也是全市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条件变化最大的时期。可以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恰如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红蕾、万村新绿。

   

  2007年,邵阳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在初步实现小康的基础上,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感受着小康,而那些翔实的数字,见证了人民生活的变迁。

   

    一、鼓起来的钱袋子

   

  改革开放以来,邵阳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68元增加到2911元,增长了16.3倍,年均增长10.3%,这得益于党中央农村改革开放一系列方针政策,如联产承包责任制、减轻农民负担、减免农业税、退耕还林、种粮直补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得益于各级政府大力实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等措施。而城镇居民收入也明显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647元增加到2007年的9950元,增长了14.4倍,年均增长13.2%。到2007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1亿元,比1978年末的3930万元增加430.61亿元,人均储蓄余额由7元增加到5750元。

   

    二、降下来的恩格尔系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如今“吃”的份量越来越轻了,恩格尔系数(购买食物的人均支出在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逐渐下降。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7746元,比1985年增长12.1倍,恩格尔系数为40.3%,比1985年的57.8%下降了17.5个百分点;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达到2653元,比1985年的308元增长8.6倍,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1.4%,比1985年的61.7%下降了10.3个百分点。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来自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比重明显提高。200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粮食238.49公斤,比1985年下降40.2%,蔬菜及菜制品消费90.62公斤,比1985年下降35.7%,而同期消费肉禽及其制品30.11公斤,同比增长41.5%,水产品5.06公斤,同比增长70.9%,奶及奶制品1.01公斤,增长100倍,水果类消费20.51公斤,增长2.9倍。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83.6公斤,比1982年的140.94公斤下降40.7%,比最高消费年份1988年的人均消费163.1公斤下降58.7%,肉禽蛋水产品类人均消费59.56公斤,比1982年的29.35公斤增长1.03倍。

   

    三、大起来的住房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三代同房的住房困难户相当普遍,1978年全国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只有3.6平方米,农村也仅8.1平方米。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城乡面貌和百姓住房条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邵阳市各级政府为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1.1平方米,比1985年增加11.6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也由1985年的18.6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33.2平方米,增长14.6平方米。同时居住质量和配套性能不断提高,城市普及了煤气、液化气,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大幅提高。城乡居民住房装饰、家具、家庭设备等消费支出也成倍增长,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加,品种升级换代加快。

   

    四、多起来的私家车

   

  改革开放前,老百姓要拥有自己的私家车那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如今这个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圆了轿车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邵阳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观念也逐渐从以“吃穿”为主转向以“住行”为重点的多层次消费,购车开始成为众多家庭考虑的问题,汽车消费跃升为万众瞩目的亮点。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交通支出274元,比1985年增加263元,年均递增15.7%;农民人均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205元,比1985年增加189元,年均递增12.3%,其中购买交通工具和燃料消费人均支出81元,是1985年的5倍。1978年,全市汽车总辆数仅446辆,其中客车100辆,货车346辆;到2007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85689辆,比1978年增长了191倍,其中客车46257辆,增长了461倍,货车29708辆,增长了85倍。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客车数量飞速增长,其中轿车更是从零猛增到15864辆,轿车保有量占全市汽车保有量的比重达到18.5%。

   

    五、热起来的假日旅游

   

  改革开放初期,邵阳老百姓既没有闲钱,也没有太多的闲暇,短短的节假日,要么呆在家里,要么走亲访友。而如今,旅游正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一到黄金周与小长假,出门旅游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邵阳人的时尚选择。假日旅游对于邵阳人不再是件新鲜事,手头宽裕起来的居民开始有意识、有计划地拿出自己的一部分收入出行旅游,去饱揽祖国的大好河山,人们的消费空间由物质消费为主逐步向休闲、娱乐、旅游等精神消费拓展。2007年,全市农村居民用于文娱用品及服务性消费人均275元,比1985年增加269元,年均增长19%,其中旅游休闲人均支出3.42元,是1985年的3.42倍;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296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3.8%。2007年全市境内旅游人数达430万人次,旅游收入29亿元。20世纪90年代初,邵阳公民自费出境人数寥寥无几,而近几年每年有上万人自费出境旅游,邵阳游客的足迹已经遍布新加坡、泰国、美国、法国、日本和香港等国家与地区。

   

    六、快起来的通信方式

   

  刚刚改革开放时,人民群众主要是通过电报和信件邮递来与外界保持联系;改革开放后,国家对通信建设逐步加大投入力度,电话从城市开始,逐步发展到农村,如今,电话通达城乡,手机随身携带,网络畅游世界,工作与生活中联系起来十分方便。改革开放30年来,邵阳城乡信息化建设驶入快车道,电信业务总量大幅增长,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通讯消费支出增长迅速。1978年,全市电信与邮政业务总量合计只有517.33万元,2007年全市电信业务总量达299956万元,比1978年增长579.8%。1978年,全市居民人均通信支出不到一元钱;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支出372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8%,农村居民人均通讯支出69元,所占比重为2.6%。到2007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91.6万户,手机用户数174.8万户,电话普及率为35.5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数达13.49万户。

   

    七、大发展的教育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邵阳教育事业除旧布新,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探索,获得了巨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两基”成果巩固提高,代表湖南接受国家“两基”评估得到充分肯定,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和初中升学率在1990年分别为98.6%、72.2%、37.3%,到2007年三者分别达到100%、100%、60%;全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985年为6.31年,2007年增长到8.43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居全省前列,1978年全市高中在校学生只有91204人,到2007年达260388人,是1978年的2.86倍,高考升学率由不足5%到超过50%。邵阳学院、职业学院和邵阳医专三所高校的升格以及办学条件的改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和层次有明显提升。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蓬勃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978年只有5所,至2007年已发展到52所,增加了47所;2007年全市拥有各类民办学校1016所,在校学生达20.5万人,已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多门类的民办教育新体制。从2007年开始,全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22.3万名学生学杂费1.79亿元。1982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8.5%,2007年这一比重提高到12.7%;1990年全市财政总支出中教育支出为27142万元,2007年教育支出达162200万元,增长近5倍,财政对教育的支出大大强化。

   

  30年辉煌成就的取得,靠的是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创辉煌,仍然要靠改革开放。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开拓进取,750万邵阳人民必将大踏步地迈向全面小康社会;明天的邵阳,必将是一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更加充满活力的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