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山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大支持“三农”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利农措施,使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明显加快。据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对全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监测结果显示,2007年,山西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实现程度达到34.8%,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为2000年以来提高速度最快的一年。
一、山西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一)经济发展步履较快
2007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24.3%,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81元,比上年增加305元,增长11.4%,实现程度为20.6%,同比提高8.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为43.6%,与上年基本持平,实现程度为42.7%;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为19.7%,实现程度为19.5%,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综合分析来看,第一产业农村劳动力比重仍然偏大,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依然不高,经济发展仍然是制约和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
(二)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2007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发展实现程度为58.6%,同比提高25.6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在六个方面最快。表明山西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从社会发展类主要指标的实现程度看,随着山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和推进,截止2007年底,全省115个涉农县(市、区)已全部覆盖,覆盖率达到76.1%,实现程度82.6%,同比提高64.1个百分点,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也是农民普遍受惠的一件德政工程;农村养老覆盖率实现程度为7.6%,离全面小康60%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这一方面是山西贫困农村的拖拽,但主要是对此重视程度尚有差距,在推进小康建设中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万人科技农业人员数实现程度为20%,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系数从动态趋势看虽逐步扩大,但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仍处在0.3-0.4的合理区间,其实现程度为100.0%。
(三)人口素质与上年持平
2007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为10.5%,与上年持平。其中,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小康实现程度为6.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对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本身的受教育年限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征程中是一个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2007年,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1岁,小康实现程度为27.3%,与全面小康的标准仍有较大的差距
(四)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007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52.2%,同比提高9.2个百分点,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整体生活水平开始大幅提升。从具体指标来看,2007年山西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5%,从理论和和概念出发,山西农村已进入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贫困与富裕标准的富裕线,表明农民消费结构越过了一个质界线,达到了小康要求的标准,其实现程度为100%;但客观的分析,不少农村农民生活还比较贫困,贫困山区和一些插花贫困乡村农民生活水平依然不高。2007年,山西农民居住质量指数实现程度为24.9%,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实现程度为86.7%,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农民信息化程度实现程度为53.1%,同比提高15.6个百分点。这些情况表明,随着中央多项支农惠农政策,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的贯彻落实,调谐和保障作用正初步凸显。
(五)民主法制建设稳步发展
2007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民主法制实现程度为70.0%,在六个方面中最高,其中,山西省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为73%,实现程度为60.%;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为80%,实现程度为80%。表明近年来,全省各地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加大治安力度,提高了农民对村政务公开和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
(六)资源环境实现程度仍为负值
2007年,山西农村全面小康资源环境实现程度仍为负值(-24.4%)。其中,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和森林覆盖率实现程度均为负值,分别为-100%和35.4%;万元农业GDP用水量在合理范围内,为1316立方米/万元,实现程度达到了小康标准。可见,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保持耕地动态平衡难度还较大,资源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二、山西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
(一)温饱和贫困人口仍占一定比例,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难度较大
目前,山西省人均GDP只有2213美元,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按照全面小康的目标,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从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上看,山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81元,实现程度仅为20.6%,只完成了小康目标的五分之一,仍有相当一部分低收入农民生活徘徊在温饱区间。2007年,全省最低收入20%人口组农户的人均纯收入只有1337.54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2328.12元,比2005年增加180.64元,由此可见,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在拉大。按2007年国家统计局确定的农村贫困户标准(人均纯收入786元以下)测算,山西农村绝对贫困户人口大致占1.6%左右,约40万人,这些人的脱贫成本和增收难度更大。收入差距和弱势群体问题是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仍未有效突破,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从以往的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资金积累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战略性转变。一是城乡结构问题。近年来,山西采取了加快城市发展的政策,在户籍、土地、经济、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城乡统筹发展,大大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4.03%。但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2005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8%),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统筹发展的步子还比较慢。二是产业结构问题。第一产业比重还较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不够优化。2007年,山西第一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5%和34.9%,农业份额与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结构标准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3-8%%相比,略显偏高,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大大低于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50%以上的平均水平,处于低收入国家结构水平(38%以下)。三是就业结构问题:2007年,山西非农产业劳动者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不到40%,而世界平均水平在工业化后期将达到80%左右。农业就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城市化水平滞后,过量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将十分繁重。
(三)收入差距呈拉大之势,发展不均衡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有继续扩大的趋势。2007年,山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564.9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665.7元,城乡之差为7899.25元,城乡差别比由2000年的2.47:1扩大到3.15:1。二是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大于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农村内部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已达7557.48元,是低收入户的5.7倍;比城镇居民高低收入户差距(4.5倍)大1.2倍。同时,农村居民内部中等收入者阶层比重偏低,收入群体结构不够优化。从反映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基尼系数来看,山西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处于0.3-0.4之间,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介于0.2-0.3之间,农村基尼系数高于城镇,说明农村居民内部分配不平均程度要大于城镇。三是地区差距仍然较大。地区间、县际间、乡村与乡村之间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异较大,从全省农村发展程度和小康进程来看,呈现出了明显的不平衡,且差距不断拉大。中部腹地和城市郊区农村发展较快,而东西两山特别是一些居住在贫困县山庄窝铺的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滞后,甚至出现一些上学难、就医难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毫无致富门路,生活十分拮据。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东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民收入、生活水平差距也较大,制约了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进程。
(四)中小学农村教育设施落后,农民文化教育水平和农民素质亟待提高
从目前山西农村文化教育来看,农民知识化水平偏低,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5年,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人口的总体素质实现程度仅为10.5%,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要提高这个指标值难度很大。一是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落后,缺乏必要的教学实验设备,加之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优秀教师匮乏,影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农村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的少之又少,影响了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标值的提升。
(五)生态环境和保障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问题仍较严峻
生态环境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实现程度来看,农村小康指标体系重点考察农民的基本生存、生活环境问题。从反映生态环境优化的森林覆盖率看,国家认可的山西覆盖率只有14.2%,离小康标准23%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同时还要高度关注的问题是防止污染大规模向农村转移,否则即使农民富裕了,也难以达到全面小康的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目前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低,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为6.2%,离全面小康标准大于等于60%的水平差距较大,实现程度仅为7.6%。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还面临严峻挑战。
三、加快山西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必须加大政策支持“三农”力度,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要依托三大农业经济区、十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和蔬菜四大产业。突出抓好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种养业的比例。二是要抓紧建立完善农产品销售组织和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科教兴农以及科技入户、科普惠农工程,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空间。三是建立完善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加强农民就业指导和培训工作,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四是继续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五是加快推进具有比较优势的县域主导产业发展,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进程
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是党的十六大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一是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特别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二是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三是加快构建城乡劳动力互动的新格局。除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外,还要继续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形成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环境条件,进一步吸引农民进城,增加城市人口,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逐步建立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镇的功能和管理服务水平,为进城农民解决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问题,有力地促进农民转移、农民富裕。
(三)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保障人口安全,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口强国,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就必须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要进一步理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后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经费。利用各种形式加强对农民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具备进入农业以外领域的条件,适应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新的就业机遇,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四)加大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资源保护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省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和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已成为全面小康建设的最大障碍。目前,山西省资源环境实现程度仍为负值,离全面小康标准相差甚远。我们认为,新阶段在农业生态环境与资源建设方面,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二是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高度重视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和标准农田的保护力度,使重点区域农业污染源得到控制,农药化肥用量降到合理水平,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积极探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新途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