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福建省建筑业实现跨越性发展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08年10月27日   来源:福建省统计局

    一、建筑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1984年,国家决定把建筑业的改革作为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任务分配开始走向市场调节下的招标投标的轨道,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实施资质管理等方面狠下功夫,加快了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

   

  自1985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在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浪潮推动下,福建省建筑业对旧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五个方面的重大改革:一是实行承包经营,福建省国有企业普遍实行了以经理承包为核心的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二是在政策上打破所有制界限,由过去限制城镇和农村建筑业的发展,转为鼓励城镇集体建筑业的发展,并允许农村建筑队进城承揽施工任务。三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设任务由过去行政分配制改为公开招标投标制,为施工企业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1983年全行业推行招标投标制的基础上,工程项目实行公开招标投标,招、投标程序进一步规范,招、投标承包面积持续上升,并逐步扩大。随着竞争意识的增强,1987年建筑业又推行了“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补”为主要内容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据统计,1983年福建省全民所有制施工企业按施工产值(现为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4296元/人,比1976年增长了一倍多。四是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和奖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五是改革企业用工制度,不但要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而且要打破就业上的“铁饭碗”,企业招工不再由劳动部门统招统配,实行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企业对职工实行合同制,固定工人数逐年减少。经过了1979―1983年恢复阶段改革建筑业劳动工资制度的探索后,1984年国务院决定在建筑行业实行新的劳动用工和工资分配制度,并在当年发出的《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中明确提出,国有企业除必需的技术骨干外,原则上不再招收固定职工。这一政策加快了建筑行业用工制度改革,福建省建筑企业开始加快摸索自身的改革之路。在工资分配上,1984年国有建筑业企业普遍推行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的办法,大大调动了建筑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1995年以来,福建省在建筑业生产经营和结构调整上,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在工程生产施工过程管理上,不断尝试推行“两制”管理,即:建设单位工程监理制和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负责制。工程监理制是国际上通用而且有效的工程管理方法。这也是福建省建筑业与国际惯例接轨走出的第一步。项目经理负责制是以“市场”为出发点,以经济合同为约束手段,使管理层与作业层重新组合和分离,把项目工期、工程质量、材料消耗作为主要合同内容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目前,“两制”已在福建省大中型施工企业和大中型建设项目以及省重点项目建设中推广。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凡采用“两制”管理的,皆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益。二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福建省各级建筑业行政管理部门,加快了建筑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引导企业向集团化、总承包方向发展,到2000年底,福建省已组建各类大中型建筑企业集团数十家。三是加快国有企业改组改制步伐,明晰产权和经营权,发展以股份制为主的多种投资主体的建筑企业和经济实体,允许外资以合资或联营方式进入建筑市场。

   

    二、建筑业生产快速发展

   

  (一)建筑产值快速增长。2007年,福建省建筑行业在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稳步、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下,各项生产指标发展良好,建筑业生产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1、建设施工企业增加,建筑业总产值快速增长。2007年,福建省共有1845家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参与建筑业生产,占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总数的91.2%,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44.2亿元,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359.34亿元,安装工程产值157.48亿元。总承包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327.24亿元,专业承包企业完成产值216.93亿元,占据了建筑市场主力军的地位。福建省具有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96.69亿元,比1978年增长482倍,平均每年增长15.6倍,生产能力快速提高,以价值量计算的建筑产值大幅度提升。2007年,福建省建筑业企业建筑工程竣工产值达980.70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5.2倍。

   

  2、房屋建造成本不断提升。随着设计水平与住宅园区建设标准的提高,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和建筑劳务市场的工人工资水平提高,竣工房屋造价有所提高,房屋建造成本不断攀升。2007年,每平方米竣工房屋造价高达917元,比1993年成倍增长。当年竣工的房屋建筑中,造价最高的是科研用房,为1545元/平方米,造价最低的是厂房、仓库、住宅,为761元/平方米。

   

  3、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增加。建筑业企业新签合同额的不断增长,为建筑业企业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07年末,福建省建筑业从业人员达99.50万人,比1978年增长21.1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文化教育的深入普及,我国培养与储备了一大批管理人员与技术人才,建筑行业也是如此。据统计,2007年福建省建筑企业拥有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达23.27万人,占建筑企业年末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3.4%。

   

  (二)施工规模大幅扩大。

   

  1、房屋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同步增长。随着经济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加,建筑企业承接的工程订单不断增多。2007年,福建省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金额2650.37亿元,比2002年增长3.1倍,其中新签合同金额1713.63亿元,比2002年增长3.5倍;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743.89万平方米,比1993年增长8.5倍,竣工房屋面积6010.26万平方米,比1993年增长7倍。

   

  2、新开工面积大幅提高。伴随着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城市基础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开工项目快速增加,为建筑业企业提供了大有用武之地,建筑企业承揽的新开工面积也随之大幅提高。2007年,新开工的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9142.47万平方米,比1996年增长4.9倍,占开工的房屋建筑面积的51.5%。

   

  (三)装饰装修业发展势头迅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装饰装修业的蓬勃发展,装饰装修业的需求日益扩大。近年来,福建省不断加强装饰装修行业市场管理,装饰装修企业致力于克服队伍散乱、市场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注重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加强内部管理与核算,已从过去的基础较差、起点较低迅速发展成为现今已初具规模、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群体,企业固定资产成倍增加,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机械化施工能力快速提高。2007年,共有554家资质企业参与装饰装修施工,是1993年的13.6倍,完成装饰装修产值83.73亿元,比1993年增长了5.4倍,占2007年建筑业总产值的5.4%,比1993年上升了3.0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4.39亿元,比1993年增长了10.3倍。

   

  (四)对外承包市场进一步拓宽

   

  1、拓展省外建筑市场的步伐加快。在福建省建设主管部门的引导和努力下,建筑企业积极实行“走出去”的策略,2007年,共有486家建筑业企业参与省外建筑市场的开发,在外省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达433.55亿元,占福建省建筑业企业总产值的28.1%,比2000年提高23.8个百分点。

   

  2、尝试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总的来看,我国建筑业的国际承包起步较晚,福建省建筑企业走出“国门”承接外国工程一直推迟至20世纪末。改革开放以前,福建省建筑业企业只能与外商签订劳务用工合作合同。1997年,福建省建筑业正式开创海外业务,据有关部门资料记载,先后与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工程承包和劳务合同,当年成交额为531万美元。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与福建省建筑企业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7个,签订合同2555份,比1997年增长50.1倍;签订合同金额13.53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24.5倍;完成合同金额10.34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28.6倍。取得对外经营权的企业所承包工程和劳务合同的专业从房屋建筑发展到冶金、港口、电力、通讯、机械、石油化工、水利等建设;所承包的内容也从提供简单劳务发展到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维修等方面,极大地拓宽了对外承包与合作的领域,逐步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建筑企业工程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

   

  (一)建筑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随着1996年建设监理制度在全国的推广,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招投标法的实施,福建省建筑业企业紧紧围绕提高工程质量、效益水平,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建筑管理。特别是进入“十五”期间以来,福建省建筑业市场日益完善,招投标面不断扩大,工程质量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工程质量明显提高。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建筑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福建省建筑业坚持“以管理求质量,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市场,以市场求效益,以效益求发展”的经营方针,并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开展了与国际接轨的ISO9000系列的贯标工作。到目前为止,福建省已贯标认证的企业有几百余家。福建省建筑市场进一步规范,严格实行招标投标制度,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建筑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多次创国优、部优、省优工程,单位工程一次交验合格率和工程质量优良品率始终都保持在较高水平。

   

  1、工程招标投标率明显上升。2007年,福建省资质以上的建筑业企业投标承包施工面积达1410.3万平方米,占全部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的79.5%,按施工面积计算的投标承包率比2000年提高了23.1个百分点。

   

  2、有形建筑市场健康发展,有效地规范了市场主体行为。至1999年,福建省9个设区的市全部建立了有形建筑市场,对承发包双方形成了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提高了招投标比例,有效地遏制了建筑市场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建筑业的规范管理得到显著加强。

   

  (二)建筑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1、企业施工机械化程度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筑施工活动主要依靠手工劳动,拥有的机械设备数量少,装备水平低。1953年每一建筑工人的技术装备仅50元左右,动力装备也只有0.3千瓦。到2007年,福建省资质以上的建筑业企业自有施工机械设备26.13万台,自有施工机械设备总功率422.65万千瓦,自有施工机械设备净值83.39亿元,技术装备率达8381.9元/人,动力装备率达4.25千瓦/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57倍、20.3倍、131.7倍、4.2倍和13.3%。从不同资质类型企业看,总承包企业年末自有施工机械设备19.95万台,年末自有施工机械设备总功率235.94万千瓦,年末自有施工机械设备净值71.28亿元,技术装备率7797元/人,动力装备率2.7千瓦/人;专业承包企业年末自有施工机械设备6.19万台,年末自有施工机械设备总功率86.71万千瓦,年末自有施工机械设备净值12.11亿元,技术装备率8968元/人,动力装备率6.4千瓦/人。很明显,总承包企业的技术装备率和动力装备率均高于专业承包企业。这与总承包企业强调综合协调能力、管理能力,专业承包企业重视专、精、干有密切关系。从不同行业上看,房屋工程建筑业和建筑装饰业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技术装备率和动力装备率是最低的,因为这两个行业相对来说手工作业比较多,这两个行业也是吸纳建筑业农民工最多的行业。

   

  2、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福建省建筑企业抓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期,不断扩大自己的资产规模,迅速增强自己的实力。至2007年,福建省建筑业企业资产合计1061.70亿元,比1993年增长7.4倍,企业资产日益雄厚,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已经形成。其中,总承包企业841.09亿元,专业承包企业206.0亿元,劳务分包企业14.62亿元,分别占79.2%、19.4%和1.4%。

   

  3、资产负债率降低。2007年,福建省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负债合计653.27亿元,比1993年增长44%,资产负债率为46.4%,比1993年减少33.9个百分点。

   

  (三)建筑企业科技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福建省施工技术水平十分落后,当时有人这样来形象概括:“一根扁担一把锹,一砖一刀一弯腰,满堂脚手大马道,肩挑人抬上下跑”,仅能建造一些简易平房,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勘察设计水平比较落后,往往难以承担复杂的工程建设和勘察设计任务。改革开放后,福建省建筑企业已能承建20层以上高层建筑;基础也由条型发展到整体浇筑和桩基等多种形式;建筑结构由砖木结构发展到砖混、钢筋混凝土框架、装配式钢架等;屋面由草顶、平瓦发展到钢筋混凝土现浇、预应力多孔板、大型屋面板等;楼地面由木楼板发展到钢筋混凝土现浇、预制多孔板、大孔板等并敷设各种面层;地面由灰土、碎石发展到现浇混凝土、敷设瓷砖等各种面层;装饰工程由水泥勾缝发展到钢、塑、铝合金等;结构吊装由肩挑人抬发展到卷扬机、起重机等机械化施工。

   

  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省建筑设计、工程勘察设计力量得到了较快发展,建筑科技及建筑业的施工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攻克了一系列设计和施工技术难关,建筑业也由单一的以简单土建为主发展到以土建、安装、装饰、保温、防腐等为主的多种施工方式,工业的设备安装由简单的水电安装发展到水、电、卫、暖、空调等自控装置以及电力、煤炭、机械、化工等机械设备安装。福建省已形成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管理较全面的、综合性的建筑大行业。完成了各类工业、交通、农林水利、文教卫生、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和大型民用建筑等设计和施工任务。仅“九五”期间,福建省完成科研成果130多项,有33项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有65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底,福建省几百家(含部属单位)勘察设计机构共完成初步设计项目和施工图设计近6万项。过去建筑工地“人山人海”的繁忙景象已不多见。建筑施工生产技术与工艺水平也不断提高,大悬臂、大跨度等特种应用技术逐步发展成熟,大开间住宅体系等技术基本完成引进、消化、吸收工作,并在工程中成功应用。大体积砼施工技术、清水砼、薄抹灰技术、高效模板早拆体系、脚手架整体提升技术、砼“双掺”技术等的开发和应用步入国内先进行列。福建省建筑企业已具备解决工程建设中各种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2007年,在福建省建筑业资质等级以上的1845个企业中,共拥有各种类型的工程技术人员13.79万人,平均每个企业拥有工程技术人员75人,比1993年大幅增加。目前,一些国家大型、超大型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均有来自福建的建设生力军。如:闽江工程局中标承担的总投资金额近60亿元的棉花滩水电站、穆阳溪水电站、福州水资源施工项目等;省地质工程总公司中标承建的省广播电视中心;福建六建、闽清一建等承揽了省博物馆、省体育馆、省立医院改、扩建工程;福建第一、第二公路工程公司承建的投资金额达25亿元的漳龙高速公路和泉州后褚大桥的建设工程;等等。由科学技术水平为先导,各种示范工程、优良工程屡见不鲜,提高了福建省建筑业科技水平的知名度,越来越受到有关各方面的重视,在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拓展外省市场取得新的进展。2007年,福建省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的产值达433.55亿元,占全部总产值的28.1%,比2000年增加421.75亿元,增长35倍。

   

  (四)建筑企业效益明显好转

   

  随着建筑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福建省建筑业企业继续加强经营管理,大力开展成本核算和控制,大幅降低管理费用,建筑业企业效益明显好转。

   

  1、企业利润大幅度上升。2007年,福建省建筑业实现利润总额37.6亿元,比1993年增加36.11亿元,增长23.2倍;人均利润为3510.7元,比1993年增加2875.2元,增长4.5倍;产值利润率也从1993年的2.0%提高到2007年的2.4%,提高了0.4个百分点。

   

  2、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特别是2003年以来,企业改革与组织结构调整加快结合进行,建筑业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日益完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推进经营管理层与劳务作业层分离,开始形成了以总承包或高资质优秀企业为核心,专业化、劳务企业与其协力合作的企业群体。采取“剥离、改制、重组”等措施,做强了总公司,精干了子公司,福建省建筑企业按照专业分工明确,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的方向进行大面积改制,企业组织机构日趋合理。2007年福建省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12.35万元/人,比1995年增长了1.5倍。与此同时,其他经济类型的建筑业企业,生产和劳动效率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亏损面不断减少。近年来,福建省建筑业企业建立起能够调动企业大多数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人事制度,减员增效,各建筑单位通过改制甩开包袱,减轻负担,多种途径分流人员,积极引进施工建设所需的各种人才,省建筑业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企业亏损面不断减少。至2007年,福建省建筑业企业亏损面为15.7%,比1999年减少了9.9个百分点。

   

    四、建筑业贡献巨大

   

  (一)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福建省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的总产值达1544.2亿元。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增强。2007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是1993年的23倍多,占福建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近6%。

   

  (二)建筑业为福建省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随着建筑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建筑业为福建省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截至2007年底,全社会从事建筑行业的就业人数已超过百万人,比1993年大幅增加。在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中,从业人员达99.5万人,比1993年增长2.3倍。

   

  (三)建筑业成为福建省财政税收重要来源。据税务部门资料显示,近年来,建筑行业上交的税金约占福建省地税的四分之一左右。据统计,1993年至2007年期间,福建省建筑业在为国民经济打造建设基础的同时,累计向国家缴纳利税多达436.45亿元,成为福建省财政税收大幅增长的重要来源。

   

  (四)改善了城乡居民居住面积。几十年来,福建省建筑企业建造了大量住宅,使福建省城镇居民居住面积和农村生活用房面积大为改善,1998年-2007年10年间福建省经竣工验收的居民住宅面积14046.05万平方米,远超过前50年间所建设的全部居民住宅面积。

   

  (五)建成并投入使用一大批重要工程。2007年福建省建筑业竣工完成各类房屋建筑面积6010.26万平方米,比1993年增长15.4倍。其中:建成各种厂房1749.9万平方米,办公用房457.67万平方米,商业、居民服务业用房214.5万平方米,文化教育用房61.4万平方米,医疗用房43.35万平方米等,且年年都有不同程度增加。改革开放后,福建省建筑业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技术基础,完成了成千上万个各类工业、交通运输、农村水利、文教卫生、科技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建筑产品,极大地促进了福建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其中:福州、厦门国际机场的建成交付使用,打开了福建通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空中通道;福厦等一批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极大地缓解了福建省的交通压力;泉港炼化、华能电厂等项目的建成投产,壮大了福建省工业经济的综合实力,满足了福建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闽江、汀州河等治理工程的改扩建,提高了福建省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城等高等学校工程建设,使福建省高等教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提升了福建省科学综合技术的实力等。